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角色定位、现存问题与优化路径探析

作者

赵尊恒

天津师范大学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力量。在“双一流”建设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及大学生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背景下,辅导员工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管理与服务,更承担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应对心理危机、规划职业发展等多重使命。然而,当前部分高校辅导员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精准定位角色、破解工作困境、提升育人实效,成为当下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核心角色定位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引路者”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参事工作的核心职责。新时期下,辅导员们需要在日常教育中融入价值引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如组织学生开展“建党一百年”、“乡村振兴”等时代题材的红色研学、社区服务等活动,通过“主题班会 + 社会实践”的模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党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同时,面对网络空间中多元思潮的影响,辅导员应积极把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创作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思想政治内容,引导学生分辨是非,树立牢固的理想信念。

(二)学生成长成才的“守护者”

面临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就业焦虑等多重问题的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辅导员需要起到“心理疏导人”和“学业疏导人”的双重作用。一方面,采取定期谈心、心理普测等方式,与学校心理健康中心联动,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提早干预;另一方面,与专业教师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克服学业上的困难,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帮扶。此外,在就业指导方面,辅导员需结合学生专业与职业规划,组织简历制作、面试模拟等培训,搭建校企合作桥梁,助力学生顺利就业。

(三)校园安全稳定的“维护者”

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纽带”,辅导员需要承担起安全管理的重要职责,校园安全是高校发展的前提。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开展增强学生安全意识的主题教育活动,如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防骗等方面的内容;在重大节假日和敏感时期,加强对学生去向的管理,建立学生去向“日报告、周报告”制度,对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同学校保卫处、医院等部门联动,确保事件得到妥善解决,维护校园秩序稳定,面对学生受伤、冲突等突发事件,需要第一时间到场处置。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责边界模糊,工作负荷过重

当前,部分高校对辅导员职责界定不清晰,导致辅导员成为“万能管家”,除核心的思政教育、学生管理工作外,还需承担大量行政事务,如数据统计、表格填报、会议组织等。据调研,部分辅导员日均处理行政事务时间占比超过60% ,

挤压了思政教育、谈心谈话等核心工作的时间。长期高负荷工作不仅导致辅导员

身心俱疲,也降低了工作质量,难以实现“精准育人”。

(二)专业化能力不足,育人水平有待提升

随着大学生需求的多元化,辅导员需具备思政教育、心理学、法学、就业指导等多领域的专业知识。但目高校辅导员建设普遍存在专业背景单一,培养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一方面,很多辅导员都是非思想政治和教育相关专业出身,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理论知识储备不够系统,很难吃透重点难点;另一方面,高校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多以短期集中培训为主,内容缺乏针对性和持续性,造成心理危机干预、网络舆情处理等复杂工作场景下辅导员难以应对的问题。

(三)协同育人机制薄弱,工作合力不足

学生工作需要学校各部门、专业教师、家长的协同配合,但当前协同育人机制仍存在“壁垒”。一是与专业教师缺乏有效联动,专业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学业,忽视思政教育,导致“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脱节;二是与学校职能部门沟通不畅,如在处理学生违纪、心理问题时,保卫处、心理健康中心等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不及时,影响处置效率;三是与家长的沟通机制不健全,部分家长对学生在校情况了解不足,难以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

三、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优化路径

(一)明确职责清单,减轻工作负荷

高校需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结合学校实际,对与辅导员作用不相符的行政事务剥离等核心职责,制定辅导员“核心职责清单”和“负面清单”。例如,将数据统计、表格填报等事务交由行政部门或专业团队负责,让辅导员回归育人主业。同时,还可将思政教育成效、学生满意度等核心指标纳入考核内容,避免以充分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行政任务完成度”作为考核的唯一标准,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

(二)构建专业化培养体系,提升育人能力

一是优化辅导员选聘机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思政、教育、心理学等相关专业毕业生,同时鼓励辅导员通过在职进修、培训等方式进行专业知识补充;二是建立分层分类培训制度,针对新入职辅导员开展“岗前培训 + 师徒结对”培训,帮助他们迅速适应工作;针对资深辅导员,开展专项培训,如心理危机干预、网络思政等,增强专业技能;三是搭建实践平台,鼓励辅导员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社会实践等,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打造一支“专业型”辅导员队伍。

(三)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首先,加强辅导员、专业教师的协同,建立“辅导员 + 专业教师”的育人队伍,联合“课程思政”教学方案的设计,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其次,建立学校各部门联动机制,为辅导员、保安处、心理健康中心、教务处等部门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提高突发事件处置效率,实现实时沟通;最后,完善家校沟通机制,将学生在校情况定期反馈给家长,邀请家长参与到学生思政教育、职业规划等工作中,通过家长会、微信群、电话等方式形成“学校- 家庭- 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

新时代赋予高校辅导员工作新的使命与挑战,辅导员需精准定位“思政引路者”、“成长守护者”、“安全维护者”的角色,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高校需也通过明确职责边界、构建专业化培养体系、完善协同育人机制,为辅导员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辅导员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帮助大学生成长为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英才,为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丽萍,姜土生,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的内涵与逻辑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6:123~125

[2] 李庚 .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论析 [J].思想理论教育,2023,12:106~111

[3] 左殿升,刘伟,张莉 .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三维透视 [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3): 149-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