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中职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构建
张杰汉
浙江省台州市玉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317600
引言
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核心素养已成为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导向。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数字能力的关键载体,其评价方式还是存在重技能轻素养、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因此,笔者将以核心素养为指导,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际内容,尝试建立一个科学、系统且易于实施的评价体系,以真正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一、核心素养与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内在联系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包括知识、技能与态度的整合运用。中职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广泛,覆盖数据处理、程序设计、网络应用、信息安全等多个实用领域,不仅注重工具操作与技术掌握,更关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整体素养。这意味着课程评价不应仅仅局限于软件操作熟练度或任务完成速度,而应融入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创新与社会责任等维度。如在数据处理教学中,除了考核学生能否正确使用函数与图表,还应评价其数据解读能力与伦理判断;在开展网络应用任务时,需考察其信息辨识与团队协作表现。因此,核心素养与课程评价之间存在深层次的互动关系:素养目标为评价提供价值导向,而科学合理的评价又是素养落实的关键保障。只有将素养内涵渗透至评价体系的各个环节,才能真正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推动学科育人目标的实现。
二、中职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确立以素养为导向的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是整个评价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决定了评价的方向和重点。在核心素养视角下,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目标需要突破传统技能考核的局限,转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其中,评价目标应当紧密结合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以及信息社会责任这四大核心素养要素。信息意识关注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判断力,计算思维侧重逻辑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强调技术应用与创造能力,信息社会责任则涉及伦理道德和安全规范。这些素养目标需要与具体课程内容有机融合。以数据处理单元为例,教学评价不仅要看学生是否能熟练使用公式函数完成数据计算,更要考察其能否从数据中发现规律、提出有意义的见解,并理解数据背后的伦理含义。同样,在信息安全单元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防护技能,更要通过实际案例引导他们形成风险防范意识,培养负责任的信息技术使用态度。这样的评价目标设置,可让信息技术教学更符合当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设计多元综合的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的设计直接关系到评价目标的实现程度。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要求评价内容必须突破以往的知识技能测试,构建多元综合的评价框架。这个框架应当包含三个层次:基础知识理解、技术操作能力和综合素养表现。在具体设计时,需要根据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灵活设置评价重点。如在程序设计入门单元,评价内容除了包含基本的语法知识和编程技能考核外,更应该关注学生在算法设计过程中展现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可以通过设置开放性的编程任务,观察学生如何分析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在实现过程中体现出的思维品质。而在数字媒体技术单元,评价内容应当涵盖作品的艺术性、技术性和协作性等多个维度。一个数字媒体作品的评价不仅要看最终的技术实现效果,还要考察创作过程中的创意构思、美学表达以及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表现。多元化的评价内容设计,可全面反映学生在知识、技能与素养方面的综合发展水平。
(三)采用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评价效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中职信息技术课程需要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发展变化,终结性评价则侧重对学习成果的检验。这种双重视角的评价方法能更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如实践操作任务、项目作品评定、课堂表现观察以及学习反思记录等。以演示文稿设计任务为例,教师可以分阶段进行评价:在构思阶段关注内容设计的逻辑性和创新性,在制作阶段考察技术运用的合理性,在展示阶段评价表达效果和现场应答能力。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提交创作说明,反思自己在整个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这种多角度、多时点的评价方式,不仅能够减轻一次性考试带来的压力,更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改进和提升。此外,过程性评价资料的积累也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实现教、学、评的良性互动。
(四)推动多元主体参与评价
以往评价中教师作为单一评价主体的模式往往存在视角局限的问题,而引入多元评价主体则可以从不同维度提供更丰富的评价信息。在中职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中,除了教师评价外,还应该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多种形式。学生自评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帮助其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小组互评则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其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以人工智能初步单元为例,在小组完成体验活动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组内互评,从参与程度、贡献大小、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相互评价。同时,教师则从专业角度对小组的整体表现和成果质量进行点评。这种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方式,不仅能够获得更全面的评价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总之,构建核心素养视角下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是推动课程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提出的评价框架注重素养融合、过程记录与多元参与,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与适应性。未来可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优化指标设计与实施路径,真正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陈长忆 . 基于核心素养课程化的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研究 [J]. 学周刊 ,2025,27(27):4-6.
[2] 李一航 . 基于智能核心素养的中职人工智能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以“智能物流分拣系统”为例[D]. 浙江: 浙江工业大学,2022.
[3] 周敏 . 基于“计算思维”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的过程性评价研究 [D]. 贵州 : 贵州师范大学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