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数学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创新实践研究
石建妹
苏州高新区白马涧小学
引言
新课标中清晰地表明,数学教育的宗旨不只是要让学生学会基础的数学知识,更是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本领,同时有效地推动学生实现自身数学思维的不断进步。问题驱动教学法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它主要是通过教师为学生创设富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问题情境的方式,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从而有效地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以及提升能力。而教师如何才能在新课标引领下实施小学数学问题驱动教学法,这是现阶段值得广大教师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
一、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内涵及意义
问题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的教育方式,它的关键之处就在于需要教师借助设置富有挑战性与启发性问题的方式,进一步地指引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1]。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扮演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并且还要为学生设计与学生日常生活起居密切相关的问题,以此来充分地激发起学生的探索意愿。这类问题不仅要具有一定的难度,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现实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引发学生的兴趣并且促使学生深入地进行思索。当学生面对问题时,需要独自分析并且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则需要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提供指导与帮助,以辅助学生梳理解题思路。
在小学数学授课过程中,教师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其一,它能充分地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从“学习数学知识”转变为“运用数学解决问题”。当教学问题与现实生活有着深度关联时,学生就能真切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进而不断地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学生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就可以逐渐地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从而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学生的学习也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公式和解题方法的背诵上,而是可以在具体情境中尝试摸索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处理问题的综合素养。其二,问题驱动教学法还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会综合地运用数学知识,这样学生不仅能领会数学概念,还能将数学概念切实地应用于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进一步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本领,从而使数学学习更加具有意义和挑战性。
二、基于问题驱动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知识体系,而驱动问题的设计就必须要紧扣教学重难点,以避免问题偏离教学方向而进行无效提问。针对性的问题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认知盲区或易错点,从而直接指向知识的核心本质,进一步地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突破自身的学习障碍。同时学生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针对性的原则就要求教师的问题设计可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这样不但能让基础薄弱的学生找到思考的切入点,还能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思维拓展提升的空间,进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问题驱动中获得适合自身的发展,以有效地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
(二)主体性原则
问题驱动的本质是让学生成为探究活动的主导者,而不是成为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需要自主思考、分析、推理和验证,这一过程不但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师的角色是问题的设计者和引导者,而不是答案的直接提供者,主体性原则就要求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空间,充分地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鼓励学生形成不同的解题思路,从而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充分地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断地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有效地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三、基于问题驱动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明确提问的目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标中强调数学教学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可以通过问题设计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如果教师提问的方式缺乏目的性,就会导致学生的思维碎片化,最终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对此,教师要运用明确的提问方式围绕教学目标构建问题链,从而使学生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地掌握数学知识的逻辑,以避免无效的探究,从而充分地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与质量 [2]。
以教学苏教版教材《混合运算》为例,教师可以围绕“运算顺序的本质是什么”为学生设计核心问题,教师需要先为学生呈现一步运算“ 20×3=603 ”和
”,之后再引导学生自主创编购物故事,如“已知每本笔记本 20 元,买 3 本需要 60 元”,再将题目组合为 *20×3+12×4" ”,提问学生:“这个算式能编几个故事呢?为什么可以分开计算再相加呢?”
学生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两个独立的购物事件可以同步计算,从而可以进一步地帮学生理解“同级运算可并行”的规则。接着教师可以再次出示“ *48+60÷3×5′′ ”,追问学生:“这个算式的故事需要分步讲吗?为什么?”使学生可以在创编问题的同时深刻地体会到需要按顺序进行计算的规则,进而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规则背后的数量关系。
(二)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学习应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生动的情境不但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从而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问题,还能使得情境中的问题更加具有真实性和挑战性,进而充分地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可以主动地运用数学眼光去观察与认识现实世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师在教学苏教版教材《年、月、日》的时候,就能为学生创设“制作班级生日日历”的情境,先给学生发放 2024 年和 2025 的年历卡,之后提问学生:“我们要在日历上标出全班同学的生日,需要先发现哪些秘密呢?”学生在观察后发现月份的天数不同,进而为学生引出“大月、小月、2 月特殊性”等问题。之后教师可以再设悬疑启发学生:“小明说他每 4 年才能过一次生日,你觉得可能吗?”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每年 2 月天数的差异,并且通过对比 1997-2008 年历表的方式,帮助学生自主地发现闰年的规律。最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用发现的知识制作一份日历,以有效地解决“如何标注 2 月 29 日生日同学的日期”等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可以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三)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分层提问内容
分层提问是有效贯彻落实新课标中提及的“因材施教”理念的关键策略,这是因为每个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水平等方面本身就存在差异,倘若教师运用统一化的提问方式就会导致部分学生产生畏难退缩的现象,另一部分学生也会出现“吃不饱”的情况。而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设计分层提问,就可以充分地保证让不同学生都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从而逐步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
以苏教版教材《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为例,教师就能按“感知—操作—创造”的方式循序渐渐地设计分层问题。对于基础层的学生,教师可以先出示电梯升降、风扇转动的图片,之后提问学生:“图片中的哪些运动是沿直线移动的?哪些是绕点转动的?”这样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概念的表象认知。对于提升层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方格纸,引导学生画出“小旗向右平移 3 格后的图形”,同时追问学生:“你是通过数点还是数边的方式确定位置的呢?”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平移的要素。而针对挑战层的学生来讲,教师可以先给出一些不规则图形,同时提问学生:“如何才能用轴对称的原理设计一个剪纸图案呢?最少需要几次对折呢?”……鼓励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创造能力,这样一来才能充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问题中实现能力的进阶。
(四)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锻炼学生思考能力
合作学习是问题驱动教学实现向深度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新课标也指出,数学学习应该格外注重“交流与互鉴”,对此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复杂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4]。
教师在教学苏教版教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时候,就可以先为学生提出核心问题:“如何测量教室黑板的面积?”在问题的启发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实践的方案,小组内的学生可能会出现意见分歧,有的学生说,“用 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太麻烦了”,有的学生说,“用尺子量长和宽就行,但是为什么相乘就是面积呢?”……教师要引导学生各组互相分享自身的思路,并且使学生可以在辩论中明确:“测量较大面积时需要先确定面积单位,再通过长宽计算包含多少个单位面积。”
随后教师可以展开分组合作实践:一组学生要用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摆,二组需要通过测量后进行计算,三组学生要进一步地验证两种方法的一致性。如此一来在合作过程中学生才能不仅可以掌握面积的公式,还能学会在思维碰撞中完善自身的认知,使学生可以充分地体会到集体智慧的价值。
结束语:
在当前新课标实施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富有意义的问题启发驱动学生的数学思维,需要教师着力地改变以往“教”的模式,做好问题的“设计者”,并且依据学生的身心、认知及思维发展的整体规律,灵活地运用问题驱动法进行驱动,教师可以借助多种形式提出难度适中的数学问题,以不断地诱发学生主动分析与思考的欲望,让学生可以结合已学的知识去自主地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而使学生在处理各类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对数学知识的内化与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杨林.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实践研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25, (21): 18-21.
[2] 苏小芬 . 基于新课标,以问题驱动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探究 [J]. 教育 ,2025, (15): 51-53.
[3] 周继志. 发挥问题驱动重要意义 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J]. 理科爱好者, 2025,(04): 221-223.
[4] 樊春艳 . 新课标背景下问题驱动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J]. 成功 ,2025, (05): 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