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的优化思路
刘畅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引言
图像是一个与语言相对应的文化范畴,以直观性和具体性见长,泛指物质世界的视觉存在形态以及人类艺术劳动所创造的视觉艺术形式和视觉产品。在视觉文化主导的数字时代,青年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更倾向于通过图像获取信息、建构认知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虽已普遍采用图像叙事手段,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内容供给与青年需求错位、主体能力与时代要求脱节、技术应用与教育目标失衡等现实矛盾。传统以文字为主导的思政教育模式,难以适应学生群体的认知特征,导致价值观传递效率低。因此,探索图像叙事的优化思路是增强思政教育时代感的必然选择,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存在的问题
(一)图像叙事内容单一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存在内容选择同质化现象,主要表现为选题范围狭窄与呈现形式固化。在选题方面,多数教育机构习惯于使用革命历史题材和模范人物事迹作为叙事素材,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健康、职业规划、网络道德等新兴议题难以通过图像载体表达。部分高校教学课件中,反映当代青年实际困惑的视觉化案例不足,导致图像叙事难以引发学生的主动关注 [2]。在素材组织方面,教育工作者往往直接采用现成的历史文献插图或政策文件配图,较少结合校园生活场景、青年流行文化符号等具有时代特征的视觉元素进行二次创作。
(二)图像叙事主体较弱
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的实践效果受限于叙事主体的能力结构与发展水平,这一问题在多个环节均有具体表现。教育工作者作为核心叙事主体,虽然普遍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但视觉传达能力的系统性训练相对欠缺,在课程设计中往往直接采用现成图像素材,较少根据教学对象的认知特点进行针对性改编,这种单向输出模式弱化了图像与学生的互动性。此外,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群体,本应是图像叙事的重要参与主体,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其创作主动性和表达空间尚未得到充分激发。
(三)图像叙事目标偏差
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的核心目标原本应该是引领价值观,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定位模糊的问题。部分教育机构在设定图像叙事目标时,过度强调视觉呈现的即时吸引力,导致教育性诉求让位于形式美感追求,例如将思想内涵深厚的理论内容简化为色彩艳丽的标语式海报,这种重形式轻实质的倾向削弱了图像传播的思想深度。有些教育工作者误将图像使用数量等同于教育效果,大量堆砌与课程内容关联度较低的装饰性图片,反而分散了学生对核心观点的注意力 [3]。
二、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的优化策略
(一)丰富图像叙事内容
要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效果,首先需要从内容源头进行创新升级,坚守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内核,尽量贴近青年群体的生活实际。教育工作者应当拓宽选题视野,在延续红色文化、英雄模范等传统主题的同时主动对接当代大学生的现实关切。例如,教师可以设计校园生活主题图像,图像内容可以围绕学生日常遇到的学业压力、人际交往、职业选择等真实情境展开,充分运用可视化故事展现青年成长中的困惑,让抽象的价值观念变得可感可知。收集图像素材时,教师可以建立从历史文献中提炼经典素材,也可以通过校园摄影大赛、短视频征集等活动积累生活素材,如把食堂里的光盘行动、实验室里的团队协作这些真实片段转化为教育图像,让学生从身边小事中体会大道理。
叙事图像内容的表现形式上需打破单一模式,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场景灵活运用多种视觉语言。例如,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发动态图表与插画结合的课件,用颜色变化和箭头指引直观展示理论逻辑;校园宣传中,教师可以尝试将二维码嵌入海报设计,扫码即可观看相关主题的微纪录片。为了增强图像内容的吸引力,可以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在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在互动中深化历史认知。为了保持图像叙事内容的时效性,还应该及时更新内容,定期分析社交平台的热门视觉趋势,例如观察年轻人常用的表情包、流行配色等元素,从中提炼积极向上的表达方式,将其转化为思政教育的视觉素材,用青年熟悉的视觉语言讲好思政故事。
(二)加强叙事主体建设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的实际效果,需要从主体能力建设与协同机制创新两方面同步推进。教育主管部门应牵头建立分层培养体系,针对思政课教师开展视觉素养专项培训,通过工作坊、案例研讨等形式,帮助教育者掌握图像解构、符号转化、视觉叙事等核心技能,使其能够将理论话语转化为青年群体易于接受的视觉语言。高校可探索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整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艺术设计、教育技术等领域的专业力量,形成理论深度与视觉表现力兼备的创作集体,避免因专业割裂导致的思想表达浅表化问题[4]。在师资结构优化方面,建议设置专职的思政视觉设计师岗位,选拔既熟悉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具备视觉传达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针对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足的现状,高效应该创建有效的激励机制,设立开放式创作平台、推行项目制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主题海报设计、短视频制作等实践活动,利用青年学生群体熟悉的网络视觉语言进行图像叙事。
(三)创新图像叙事手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提升图像叙事能力,提升思想政治育人实效,需要积极迎合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推动叙事手段创新。首先,高校要充分依托数据分析技术提升教育的个性化服务水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借助数据分析技术,精准了解不同学生对图像叙事的满意程度、接受意愿,及时调整图像叙事的篇幅、图像素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例如根据用户浏览习惯自动适配插画风格 [5]。同时,高效应该需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可以利用先进的眼动追踪技术评估学生对于图像的关注焦点,通过数据分析优化图像中的视觉元素排布,有效提升图像叙事内容的吸引力,从而增强叙事的有效性[6]。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是提高育人实效的关键。通过优化内容供给、强化主体能力、创新叙事手段的优化措施能有效解决传统模式中存在的叙事僵化、互动薄弱等问题,让红色基因借助数字语言焕发新生,使理论教育通过视觉互动实现入脑入心。高校需要持续跟踪青年群体的认知演变,在坚守价值导向的基础上保持叙事方式的动态调适,使图像叙事真正成为连接历史传承与现实需求、价值引领与个体成长的育人载体,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注入持久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杨欣睿 . 图像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J]. 党史文苑 ,2024,(07):77-80.
[2] 李宇昕 , 杨洪敏 . 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的基本原则 [J]. 教育评论 ,2024,(07):73-79.
[3] 潘慧妮 , 王艺婷 . 面向学生主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探微 [J]. 成才之路 ,2025,(07):37-40.
[4] 陈芳 . 图像叙事赋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困境和实践进路 [J]. 黑龙江教育 ( 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4,(07):8-11.
[5] 管笑笑 . 智媒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J]. 现代教育科学 ,2024,(03):102-107.
[6] 王贤鹤 . 图像叙事在艺术院校思政课中的应用与实践 [J]. 陕西教育 ( 高教 ),2024,(08):94-96.
基金项目:本文系院级科研项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图像化转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危害及破解研究”(项目编号:2024RWB0102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畅(1987-),女(汉族),重庆人,讲师,西南大学思政政治教育专业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