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学习
韩娟
溆浦县北斗溪镇学校
摘要:本文重点探讨了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开展探究学习的重要意义与实践方法:通过剖析幼儿在科学教育里主动探究的现实状况,阐述了诸如创设情境、提供材料、问题引导等策略,并结合大量详实的实际案例,目的是为幼儿教师提供科学教育的全新思路与方式,助力幼儿科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科学教育活动;幼儿;主动探究学习
引言
幼儿时期,孩子们对世界满怀好奇,探索欲高涨,科学教育活动作为激发幼儿好奇心,培育探索精神与科学素养的关键方式,在幼儿教育里至关重要。传统的科学教育活动多以教师讲解为主,幼儿只是被动吸纳知识,这严重抑制了幼儿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展现,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学习,突出以幼儿为核心,尊重他们的兴趣和需求,鼓励幼儿自主观察、动手操作、积极思考,从而发现并解决问题,这契合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对培养幼儿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影响深远,因此,深入探究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学习的策略,成为提升幼儿科学教育质量、推动幼儿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教师要依据幼儿的年龄特性与认知程度,用心营造充满趣味和悬念的科学场景,把科学知识自然地融入其中,以此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渴望,这种生动好玩的情境,能快速抓住幼儿的注意力,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里。
例如,在开展关于“声音”的科学教育活动时,教师构建了“神秘的声音城堡”场景:活动前,教师在教室各处藏好铃铛、口哨、拨浪鼓等能发声的物件,还布置了不少与声音相关的装饰,把教室打造成神秘城堡模样;活动伊始,教师播放一段神秘音乐,随后故作神秘地说:“小朋友们,咱们这座神秘声音城堡里,藏着好多奇妙的声音小精灵,它们能发出各种好玩的声音,咱们一起去找找它们,好不好呀?”幼儿们立刻被这有趣情境吸引,兴致勃勃地在教室里寻觅能发声的东西,当有幼儿发现铃铛并摇出清脆声响时,脸上满是惊喜,紧接着,教师引导幼儿思考铃铛发声的原因,以及不同物品声音各异的缘由等问题。在这样趣味十足的情境里,幼儿们积极主动地探究声音,对声音这一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
二、提供丰富材料,支持自主探究
为幼儿准备品类繁多、难易有别且易于操作的科学材料,是助力幼儿开展主动探究学习的物质前提,这种方式能契合幼儿多元的探究诉求,使他们在操作时充分施展想象力与创造力,借由亲身体验来探寻科学知识。
以“沉浮现象”的科学教育活动为例,教师准备了众多材质、形状、重量各异的材料,像塑料积木、金属螺母、泡沫板、乒乓球、玻璃球、木块,还有装满水的透明容器等;活动一开始,教师把这些材料展示给幼儿,让他们观察、触摸,去感知不同材料的特性;随后,教师抛出问题:“小朋友们,要是把这些东西放进水里,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是沉下去还是浮起来呀?”幼儿们踊跃表达自己的想法,紧接着就急切地动手操作起来。有的幼儿拿起塑料积木放入水中,看到积木漂在水面;有的幼儿把金属螺母丢进水里,目睹螺母快速沉入水底,操作时,幼儿们还会尝试不同组合,比如把泡沫板和金属螺母绑在一起再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状态,通过自主操作、探究这些丰富的材料,幼儿们慢慢明白了物体沉浮和材质、重量等因素的关联,同时,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以及科学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三、巧妙问题引导,启发深度思考
在科学教育活动里,教师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与引导性的问题,可激发幼儿思考,助力他们深入探究科学现象背后的原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进行“植物的生长”科学教育活动时,教师在班级自然角种下一些绿豆,还为幼儿准备了观察记录表。活动刚开始,教师带着幼儿观察绿豆种子外形,问:“小朋友们,瞧瞧这些绿豆种子,它们啥样呀?”幼儿们仔细观察后,纷纷说出种子的颜色、形状等特点,等绿豆开始发芽,教师接着问:“绿豆发芽啦,你们猜猜是先长根还是先长叶子呢?为啥会这样呢?”幼儿们于是认真观察豆芽生长过程,在记录表上记下自己看到的,等豆芽越长越高,教师又问:“现在豆芽越来越高了,那它生长需要啥条件呢?阳光、水分、空气对它生长有啥作用呀?”幼儿们通过讨论、查资料、持续观察,试着回答这些问题。在这整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一步步深入探究植物生长的秘密,启发他们深入思考,培养了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思维能力。
结束语
在科学教育活动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学习,对幼儿的成长意义重大:运用创设趣味情境、提供多样材料、巧妙设置问题等方法,可激发幼儿的探究热情,助力其自主探究,引发深度思考,培养合作能力,所以,在日常教学时,幼儿教师要持续探索创新,依据幼儿实际灵活运用这些策略,让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尽情享受主动探究的快乐,提升科学素养,为其未来发展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郭怡.幼儿教育中孩子合作能力的培养探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2(2):3.
[2]朱园.浅谈幼儿主动学习的生活化科学区活动的开展[J].教育界,2021(36):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