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工业 4.0 背景下自动化专业的智能工厂设计与实现

作者

白宁 杜健

沈阳东洋异型管有限公司

引言

在全球制造业竞争日益激烈、消费者需求多样化的背景下,传统制造业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工业 4.0 这一概念的引入,为制造行业的转型和提升指明了新的路径。作为工业 4.0 的关键部分,智能工厂通过采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以及自动化的技术手段,成功地优化了生产流程并高效地利用了资源。

一、智能工厂的设计原则

(一)数字化与信息化

在当代,数字化和信息化构成了智能工厂的核心内容。数字化使信息变成数字,达到精确存储、高效传输和深度分析的目的。产品设计阶段贯穿着数字化的模型,涵盖了结构,功能和工艺的各个方面。在 CAD 和 CAE 的支持下,可以对虚拟环境中的产品进行仿真和优化,通过缩减研发时间和减少成本,一些企业在引进后成功地将研发周期缩减了 30%~50% 。在生产环节中,对设备的状态、进度、材料的消耗情况进行数字化的采集,通过传感器及物联网使设备作为信息源和传输节点将数据上传到信息管理系统中。信息化注重信息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内外部信息资源的融合。ERP 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MES 以生产精细化管理为核心,实现全流程的闭环管理;PLM 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进行数据管理。

(二)网络化与互联互通

网络化和互联互通是智能工厂有效运行的重要支撑。在智能工厂的内部环境中,各种设备与设备、设备与系统以及系统与系统都是通过有线或无线的通讯技术进行连接的。工业以太网以其高带宽和低延迟的特点成为设备之间数据传输的重要渠道,确保了指令下达和信息反馈。例如在汽车制造智能工厂中,生产线上的各个工位设备都是通过工业以太网进行精准协同的 [1]。同时,5G、Wi-Fi 等无线网络技术广泛应用,5G 技术让远程设备操控等应用成为现实,提升生产灵活性与智能化程度。另外,智能工厂还通过网络连接外部供应链,实现与用户的互联互通。企业和供应商在 SCM 的帮助下实现了信息的实时共享,使供应链协同效率达到最优;通过CRM 和电商平台实现和客户的联系,提高满意度。根据统计数据,那些已经实现了深度网络化和互联互通的企业,其供应链的成本可以降低 15%~20% ,同时客户的响应时间也可以缩短超过 50% ,从而提高了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智能化与自动化

智能化和自动化是智能工厂提高效益,保证质量的核心途径。自动化技术渗透于整个生产过程中,自动化生产线代替了大量的人工劳动。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自动化设备能够在复杂环境下高效地执行任务,例如电子制造领域中SMT 贴片机等,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智能化使设备和系统具有自主决策和自我优化的能力。该装置通过人工智能和其他技术可以进行自我诊断和预测性的维护以避免中断生产;该生产系统能够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智能排程以达到资源最优配置。例如,某些智能工厂可以随着订单的改变而迅速调整生产计划。

二、智能工厂的实现路径

(一)系统架构设计

系统架构设计作为智能工厂的建设蓝图决定了系统的整体性能和运行效率。智能工厂的系统架构是分层设计的,自下而上依次为设备层、控制层、车间层、企业层以及协同层。以设备层为基础,覆盖传感器、仪器仪表和生产设备,装设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并传达到控制层。控制层利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等工具对设备进行实时操控,以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性。车间层是由制造执行系统所组成的,它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整合了各种数据,对生产流程进行了细致的管理,帮助车间的管理人员更好地了解现场情况、解决问题并优化工作流程。在企业结构中,有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等,它们负责整体的运营管理。前者主要负责整合核心业务和优化资源分配,而后者则专注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和流程管理,以促进创新和协同研发活动。协同层突破了企业的界限,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产业链上的企业进行信息共享和合作,进行合作研发等操作,增强了产业链的竞争力。

(二)数据采集与处理

数据采集及处理是智能工厂实现智能化的前提及基础。智能工厂数据来源广,涉及设备运行、生产工艺、质量检测、物料库存及人员信息。为了全面精确地进行数据采集,需要在设备、生产线和车间中布设多样传感器。例如在生产设备上安装振动、温度传感器来监视运行状态等;生产线上安装光电传感器、条码阅读器,追踪产品的进度和定位;质量检测环节采用机器视觉检测设备及高精度测量仪器,获得产品质量数据。收集到的数据经过有线或者无线通信网络传送到数据处理中心 [2]。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剔除噪声、错误及重复数据,提高数据质量;然后利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的方法进行深度分析。通过对数据分析模型的构建,在大量的数据中发掘出有价值的信息,例如找出生产规律,预测设备故障和优化质量控制参数。比如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设备的历史故障数据进行分析来构建预测模型可以提前进行故障预测,减少故障率和提高生产的连续性。另外,还应建立一套完整的数据存储体系并利用数据库,数据仓库对数据进行分类存储,从而为智能工厂决策及生产优化提供数据保证。

(三)智能控制系统

智能控制系统为智能工厂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提供了核心保证。它集先进的控制理论、信息技术及自动化技术于一体,能够根据生产中的实时数据及预设目标对控制策略进行自动调节,从而达到精准控制及优化的目的。先进的控制算法,例如模型预测控制(MPC)算法,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根据数学模型来预测系统的输出,并在线求解控制量,从而实现系统性能的最优化。化工智能工厂中,MPC 算法能够对反应的关键参数进行准确地控制,提高了反应的质量与效率。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这类智能算法同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能够对复杂系统进行处理,提高适应性和鲁棒性。智能控制系统具有自学习和自优化的能力,它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对数据及经验进行研究,并自动调节参数及策略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工艺。在智能仓储物流系统里,自动导引车(AGV)的控制系统能够独立地规划运输路线,从而提升运输的效率。

(四)人机交互与可视化

人机交互和可视化是智能工厂有效管理和决策的重要途径,可以直观地展现复杂的数据信息,便于人们和系统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在制造过程中,工作人员利用图形化的人机交互界面(HMI)与各种设备进行互动。HMI主要通过图标、仪表盘等方式展示设备的详细信息,而工作人员则可以通过触摸屏幕进行操作和控制。例如自动化生产线上的操作终端,可以实时观察设备的运行情况,HMI 在发生故障时会进行提示和给出处理意见[3]。对管理人员来说,可视化管理系统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把关键指标用图表显示出来,帮助他们迅速了解企业的运营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做出决策。例如在中控室的电子屏上显示车间的生产状况,方便调配资源、优化规划。另外 VR,AR 等新兴技术在这方面的应用,例如维修人员在 AR 眼镜的辅助下获得维修信息从而达到远程辅助检修的目的。人机交互和可视化技术,促进智能工厂管理效率的提升和决策的科学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智能工厂的建设是制造业迈向工业 4.0 的重要一步。通过数字化及信息化,网络化及互联互通,智能化、自动化等设计原则使智能工厂达到生产过程整体优化和资源高效利用。从实现途径来看,系统架构设计,数据采集与处理,智能控制系统以及人机交互与可视化等是关键环节。最新资料表明,采用智能工厂在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产品质量的同时,也提升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但是智能工厂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挑战,例如技术标准不统一,数据安全性问题以及人才培养问题。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持续发展和应用范围的扩大,智能工厂在制造行业中的角色将日益凸显,为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供坚实的后盾。

参考文献:

[1] 刘艳申, 邬凯, 潘冠廷 .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训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国家级专业群建设为例 [J]. 陕西教育 ( 高教 ), 2025, (04): 83-85.

[2] 杜娟 , 杨静芬 . 智能制造背景下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以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为例 [J].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2, 34 (06): 77-80.

[3] 赵明威 , 焦峥辉 , 黄鑫 . 智能制造背景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课程建设——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J]. 内燃机与配件 , 2021, (05): 207-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