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例谈小学生数学说理能力的培育实践

作者

杨陈星

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韩院小学 748507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说理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点任务之一。小学作为学生接受基础教育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说理能力十分重要。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说理能力,不仅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问题解决等关键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说理能力,一直是数学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和难点。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说理需求

小学数学说理能力的培养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贴近学生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进行数学推理和说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教师以“中秋分月饼”为情境,提出核心问题:“2 块月饼平均分给 4 人,每人分到多少?”学生通过操作月饼模型,尝试将月饼对半切开,但部分学生仅用“半块”描述结果。此时,教师追问:“‘半块’用数学语言如何表达?为什么每份是半块?”引导学生从生活语言向数学符号过渡。当学生提出“1/2 块”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分母‘2’表示什么?分子‘1’代表什么?”通过层层追问,学生逐步修正表述:“将 1 块月饼平均分成 2 份,每份是它的 1/2。”教师再通过课件动态演示分月饼过程,并要求学生边观察边复述:“首先将月饼对折,平均分成 2 份,取其中 1 份,就是 1/2。”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关注结果正确性,更通过情境中的矛盾冲突、直观操作与语言支架,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逻辑链条。最后,教师设计拓展任务:“如果 3 块月饼分给 4 人,每人分到多少?”学生迁移已有经验,尝试用分数表达,并解释 663 块月饼平均分成 4 份,每份是 3/4 块”,从而在真实问题解决中实现说理能力的螺旋上升。

二、搭建语言支架,规范逻辑表达

小学数学说理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规范的语言表达基础之上。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需要能够以清晰有条理的语言组织自己的思路,并准确地表达出数学推理的逻辑性。通过刻意的语言训练,学生可以逐步建立起说理的语言支架。

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为例,教师设计探究任务:“用 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测量长 5 厘米、宽 3 厘米的长方形面积。”部分学生直接套用公式“长 × 宽”得出 15 平方厘米,却无法解释原理。教师调整策略,引导学生动手铺摆小正方形,并提问:“为什么每行摆 5 个?能摆几行?总个数与长、宽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操作发现每行摆 5 个、共摆 3 行,总数为 5×3=15 个,进而抽象出面积公式。此时,教师要求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复述推导过程:“因为每行摆 5 个 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了 3 行,所以长方形的面积是 5×3=15 平方厘米。”为进一步规范表达,教师提供模板:“第一步,明确测量单位;第二步,确定每行个数与行数;第三步,总结面积公式。”学生依此框架分组练习,一名学生展示:“我们选择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作为单位。沿着长方形的长边,每行可以摆5 个;沿着宽边,可以摆3 行。总共有 5×3=15 个小正方形,因此面积是 15 平方厘米。”教师再通过对比不同学生的表述,提炼“数形结合”“从具体到抽象”的说理逻辑,并设计变式练习,要求学生用相同句式解释,逐步实现从模仿到内化的过渡。

三、依托合作探究,深化说理互动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小学生数学说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与同伴进行多元化的思维碰撞与交流,相互分享解题思路,探讨问题的核心所在,从而深化彼此的数学理解和说理能力。

在《鸡兔同笼》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为四人小组,要求用画图、列表、假设三种方法解决问题,并推选代表讲解思路。某小组尝试“假设法”:假设8只全是鸡,则脚数为 16 只,与实际 26 只相差 10 只。学生 A 提出:“每只兔比鸡多2 只脚,需替换多少只?”学生B 计算:“ 10÷2=5 ,所以兔有5 只,鸡有3 只。”教师介入引导:“如何用数学语言完整描述这一过程?”小组讨论后,代表上台展示:“我们假设全部是鸡,共有 8×2=16 只脚,但实际有 26 只脚,相差 26-16=10 只。因为每只兔比鸡多 2 只脚,所以需要将 10÷2=5 只鸡换成兔。因此,兔有5 只,鸡有8-5=3 只。”教师追问:“为什么用‘替换’而非‘增加’?”学生 C 补充:“总数量不变,只能通过替换调整脚数。”其他小组则用列表法展示“鸡兔数量与脚数的对应关系”,或用画图法标注每只动物的脚数。教师组织全班辩论:“哪种方法更简洁?假设法的关键步骤是什么?”通过多轮互动,学生不仅掌握解题策略,更在质疑与补充中学会用数学语言论证观点,理解不同方法背后的逻辑共性,从而提升说理的深度与说服力。

四、优化评价反馈,强化说理反思

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身的说理表达水平,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及时反馈,学生可以针对性地进行自我修正和完善,不断提高数学说理的逻辑性、连贯性和条理性。同时,评价过程中的反思环节也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其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说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从而主动采取措施予以改正。

在《小数加减法》练习课中,教师设计“错例诊断”活动,展示学生计算“ ”的错误过程,并提问:“哪里出错了?如何避免?”学生 A指出:“他没有对齐小数点,导致十分位的5 与百分位的8 相加。”教师追问:“为什么小数点对齐能保证数位对齐?举例说明。”学生B在黑板上写出2.50+3.78,对齐小数点后解释:“十分位 5 加 8 得 13,向个位进 1 ;个位 2 加 3 加 1 得 6 ;百分位 0 加 8 得 8,所以结果是 6.28。”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法则:“小数加减法的核心是相同数位相加减,小数点对齐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为深化理解,教师设计分层任务:基础层纠正类似错题并书写说理报告;提高层设计“陷阱题”,要求学生辨析对错并录制讲解视频;拓展层创编小数加减应用题,并说明解题思路。通过“诊断—分析—修正—创造”的评价闭环,学生逐步从被动纠错转向主动反思,在多元反馈中强化说理的严谨性与系统性。

结语:

数学说理能力是思维可见化的桥梁,是核心素养培育的基石。教师要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多方面下功夫。只有不断探索和实践,教师才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思维模式,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最终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数学学习能手,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琳琳 . 例谈小学生数学说理能力的培育实践 [J]. 试题与研究 ,2024,(19):63-65.

[2] 张秋红 .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生数学说理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J]. 名师在线 ,2024,(34):46-48.

[3] 江学攀 . 敢说·能说·善说:培养小学生数学说理能力的策略 [J]. 试题与研究 ,2024,(32):85-87.

作者简介:

姓名:杨陈星(出生年月:1991-05 )

性别: 男

民族: 汉

籍贯: 甘肃省陇南市

学历: 本科

单位:

职务: 教师

职称: 中小学一级教师

研究方向: 小学数学

教育阶段: 小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邮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