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技术与自然教育融合的实践探索与路径研究
陆晓慧
昆山开发区蓬欣幼儿园 215300
引言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应 “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自然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通过幼儿与自然环境的直接互动,培养其探究精神、审美能力与生态责任感。然而,受限于场地条件、季节变化、安全顾虑等因素,传统自然教育常面临 “活动形式单一”“观察深度不足”“经验难以延续” 等问题。
一、自然教育活动形式固化
当前多数幼儿园的自然教育仍以 “户外观察”“植物种植”“自然手工” 等传统形式为主,活动设计缺乏创新性。例如,在 “春天的植物” 主题活动中,教师多带领幼儿观察园内的花草树木,记录植物形态变化,但受限于幼儿的认知水平与观察能力,活动往往停留在 “看” 的层面,难以引导幼儿深入探究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植物的生命周期等深层次问题。
二、教育技术与自然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教育技术并非 “取代自然”,而是 “赋能自然教育”,其与自然教育的融合具有以下可行性:教育技术能够将 “有限的自然” 拓展为 “无限的学习资源”。例如,通过纪录片、虚拟仿真技术,幼儿可以 “走进” 热带雨林、极地冰川等难以实地到达的自然环境,观察不同气候带的动植物;通过延时摄影,幼儿可以直观地看到植物从种子发芽到开花结果的全过程,弥补传统观察中 “时间跨度长、变化不明显” 的不足。
三、教育技术与自然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
基于上述可行性分析,结合幼儿园教学实际,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教育技术与自然教育的融合路径:
(一)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自然教育内容
纪录片与科普动画导入主题:在自然教育活动开始前,教师可播放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自然纪录片片段(如《地球脉动》幼儿版、《微观小世界》)或科普动画,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例如,在 “海洋生物” 主题活动中,播放纪录片中 “小丑鱼与海葵共生” 的片段,引导幼儿思考 “为什么小丑鱼不怕海葵的触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二)借助互动设备,优化自然教育过程
智能白板实现互动探究: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利用智能白板的绘图、标注、拖拽等功能,引导幼儿参与互动探究。例如,在 “种子的旅行” 主题活动中,教师在白板上展示蒲公英、苍耳、豌豆等种子的图片,让幼儿通过拖拽操作,将种子与它们的传播方式(风力传播、动物传播、弹力传播)进行匹配,并标注出自己的理由。教师可实时展示幼儿的操作结果,组织幼儿讨论,深化对 “种子传播” 的理解。
(三)运用数字化工具,完善自然教育评价
建立幼儿自然观察电子档案:教师可利用平板电脑、云文档等工具,为每位幼儿建立自然观察电子档案,收录幼儿的观察记录(照片、视频、录音)、绘画作品、语言描述等内容。例如,幼儿在种植区观察番茄生长时,教师用照片记录幼儿测量番茄高度的过程,用录音记录幼儿的发现(“番茄的叶子是锯齿状的”“今天番茄开花了,是黄色的”),并将这些内容整理到电子档案中。通过电子档案,教师能够直观地了解幼儿的发展轨迹,为个性化指导提供依据。
四、教育技术与自然教育融合的实践案例
以某幼儿园大班 “秋天的树林” 主题自然教育活动为例,具体说明教育技术与自然教育的融合应用:
(一)活动准备
教师提前收集秋季树林的纪录片片段(如《秋天的童话》)、树叶图片库、
“树叶识别” APP,准备平板电脑、数码照相机、绘画工具等材料。
(二)活动过程
导入环节:观看纪录片,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秋季树林的纪录片片段,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中树叶的颜色变化(绿色、黄色、红色)、落叶的景象,提问 “秋天的树林和夏天的树林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树叶会变黄、掉落”,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户外观察环节:借助 APP,深入探究
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公园观察真实的秋季树林,为每位幼儿分发平板电脑,指导幼儿使用 “树叶识别” APP 识别不同树木的叶子(如枫叶、银杏叶、梧桐叶),获取树叶的名称、树木的种类等信息;用数码照相机拍摄自己喜欢的树叶、树林景色,记录自己的发现(如 “枫叶像手掌”“银杏叶像小扇子”)。
室内讨论环节:展示成果,深化理解
回班后,教师将幼儿拍摄的照片、视频上传到智能白板,组织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成果。例如,幼儿 A 展示自己拍摄的枫叶照片,说 “我发现枫叶的边缘有锯齿,摸起来有点扎手”;幼儿 B 展示自己拍摄的落叶视频,说 “树叶掉在地上,踩上去沙沙响”。教师利用智能白板的标注功能,在图片上标注树叶的结构(叶脉、叶柄),播放树叶光合作用、落叶原因的动画,帮助幼儿理解树叶变黄、掉落的科学原理。
创作环节:结合观察,表达感受
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与理解,选择绘画、手工或制作树叶贴画等形式,表达对秋天树林的感受。教师用平板电脑记录幼儿的创作过程,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自己的作品(如 “我画的是秋天的枫树林,红色的枫叶像火焰一样”),并将幼儿的作品与语言描述整理到电子档案中。
(三)活动评价
通过电子档案分析,幼儿在活动中能够主动使用教育技术工具辅助观察,观察的细致度与语言表达能力均有提升;在分享环节,幼儿能够清晰地描述自己的发现,部分幼儿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 “树叶掉在地上会变成什么”),体现出较强的探究意识。活动突破了传统自然教育 “看树叶、捡树叶” 的单一形式,通过教育技术的赋能,实现了 “观察 — 探究 — 表达 — 反思” 的完整学习过程。
五、结论与展望
教育技术与自然教育的融合,为幼儿园自然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通过多媒体资源、互动设备、数字化工具的应用,能够突破传统自然教育的时空限制,丰富教学形式,提升幼儿的参与度与探究能力,完善教育评价体系。然而,二者的融合仍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在技术选择、教学设计、教师能力培养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