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低段语文学习习惯培养与游戏化教学的融合

作者

王慧

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小学

引言:语文学习习惯是学生在长期学习中形成的稳定行为模式,包括倾听、书写、表达、阅读等方面,直接影响其语文素养的发展。小学低段学生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前运算阶段”,对抽象规则的理解和执行能力较弱,却对游戏具有天然的亲近感。游戏化教学通过创设趣味情境、设计互动任务,能将抽象的习惯要求转化为学生可感知、愿参与的活动,符合低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一、情境化游戏:培养专注倾听习惯

倾听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低段学生易因注意力分散导致“听而不闻”。情境化游戏通过构建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将“听”的要求融入故事、竞赛等游戏环节,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胜负欲,引导其主动集中注意力。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当任务难度处于学生能力范围边缘时,其参与度最高,情境化游戏正是通过调整“听”的难度(如从听指令到听细节),逐步提升倾听的专注度。以《汉语拼音》单元“b、p、d、q”辨析为例,学生易混淆这四个声母的发音和形状,传统反复认读易让学生疲劳。教师设计“拼音侦探”情境游戏:创设情境“拼音王国里混入了‘假声母’,需要小侦探们通过听发音、看形状找出它们”;游戏规则为教师佩戴“国王”头饰,随机读出声母(如“b”),学生扮演“侦探”,听到后举起对应卡片,若教师故意读错(如把“p”读成“b”),则大喊“有假的!”并纠正;进阶设计增加“听句子找声母”环节,如教师说“爸爸爱吃苹果”,学生找出句中的“b”。游戏中,学生为完成“侦探任务”,需专注倾听发音细节和语境,在趣味中强化“听准、听清”的习惯。课后观察显示,参与该游戏的班级学生在后续课堂提问中,举手回应的准确率较传统教学班级有明显提升。

二、任务式游戏:强化规范书写习惯

书写规范是低段语文的重要习惯,包括握笔姿势、笔画顺序、卷面整洁等。低段学生手部肌肉发育尚不完善,机械的描红练习易使其产生抵触情绪。任务式游戏将书写要求转化为“闯关任务”,通过设置阶梯式目标(如“姿势关”“笔画关”“整洁关”),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中主动遵守书写规则,符合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中的“正强化”原理——游戏奖励(如贴纸、勋章)能强化规范书写的行为。针对《识字2》中“人、火、文”等独体字的书写,教师设计“汉字建筑师”闯关游戏:第一关“姿势小标兵”,学生佩戴“建筑师安全帽”,同桌互相检查握笔姿势(“一拳、一尺、一寸”),合格者获得“入门勋章”;第二关“笔画工程师”,将笔画比作“建筑材料”(如“横”是“地基”,“撇”是“屋顶”),教师示范后,学生在田字格中“搭建”汉字,需保证笔画顺序正确,合格者获得“材料勋章”;第三关“整洁验收员”,小组内互相检查卷面,无涂改、字迹工整的作品贴在“优秀建筑展示墙”,获得“验收勋章”。游戏将书写规范拆解为可操作的任务,学生在“闯关”中明确书写要求,课后作业的规范程度与握笔姿势的正确率均有明显提升。

三、互动式游戏:提升主动表达习惯

表达习惯(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是语文运用能力的体现,低段学生常因胆怯或不知如何说而“沉默”。互动式游戏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降低表达压力,为学生提供“说”的机会和话题。根据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社会互动的过程,学生在游戏中与同伴、教师交流,能在模仿、反馈中掌握表达技巧,逐步形成“敢说、会说”的习惯。《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要求学生介绍动物特点,教师设计“动物派对”互动游戏: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如熊猫、兔子),佩戴简易头饰成为“动物嘉宾”;游戏环节包含“打招呼”——“嘉宾”互相用动物的特点打招呼(如“我是长耳朵兔子,你是谁呀?”),“猜一猜”——一名学生描述动物特征(如“我有黑白条纹,爱吃草”),其他学生猜动物名称,“故事接龙”——小组合作编“动物们的一天”故事,每人说一句,教师记录并展示。游戏中,学生在角色掩护下减少表达顾虑,从“不敢说”到“主动说”。课后观察显示,该班级学生在口语交际课上的主动发言人数较传统教学明显增多,表达的完整性(包含“是什么、怎么样”)也有显著提升。

结论:小学低段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需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游戏化教学为习惯培养提供了有效路径。通过情境化游戏培养倾听专注度、任务式游戏强化书写规范、互动式游戏提升表达主动性,能将抽象的习惯要求转化为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符合人教版教材“趣味性与知识性结合”的编写理念。

参考文献:

[1] 于维娜 . 家校合作在小学语文低段学习习惯培养中的作用研究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5,(09):67-69.

[2] 孙正梅 . 浅谈小学低段语文课堂中学困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J]. 中学课程辅导 ( 江苏教师 ),2014,(0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