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图画书在低年级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中的实践研究

作者

米莲

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实验小学

阅读能力的培养始于对语言世界的具象感知,低年级作为阅读启蒙的关键期,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当前教学中,部分教师虽重视情境创设,却常因缺乏系统方法导致活动流于形式 —— 或停留在图画的简单展示,或脱离文本进行无边界想象。图画书以其连续叙事的画面序列、贴近儿童生活的内容题材,为构建“观察 - 理解 - 创造”的阅读闭环提供了天然素材。本文聚焦部编版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如《秋天》《小蝌蚪找妈妈》,系统阐述如何借助图画书搭建生活经验与文本解读的联结,设计从具象观察到抽象表达的阶梯式活动,旨在为低年级教师提供兼具理论支撑与实操价值的教学范式,让阅读能力在图文共生的情境中自然生长。

一、以图画书为桥梁,衔接教材文本与生活经验

低年级学生的大脑发育尚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主导阶段,对抽象文字符号的解码能力较弱,这使得纯文本阅读容易成为认知负担。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育者需精准捕捉学生“现有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而图画书正是填补这一差距的优质媒介。其通过色彩、构图、场景等视觉元素,将教材中凝练的文字转化为可触摸的生活场景 —— 比如“寒冷”不仅是文字符号,更是图画中人物呵出的白气、裹紧的围巾;“热闹”不仅是词汇,更是画面里拥挤的人群、扬起的笑脸。这种转化既激活了学生逛公园、堆雪人等已有生活体验,又通过画面细节拓展了经验边界,让他们在“已知”与“未知”的联结中理解文本内涵,逐步建立“文字符号 — 视觉意象 — 生活体验”的三位一体认知模式,为阅读能力的系统性提升筑牢基础[1]。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秋天》以极简文字勾勒季节轮廓,如“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但“凉”的程度、“黄”的层次、“一片片”的动态对初读者而言仍较模糊。教学中引入图画书《秋天来了》后,可设计三层互动:先让学生观察跨页插画中“晨露凝结在草叶上”“小朋友穿上薄外套”的细节,结合自己早晨上学时哈出白气的经历,具象化“凉”的体感;再对比画面里“树冠从顶端开始,由绿渐黄、再至橙红”的渐变过程,联系公园观察到的枫叶变色现象,理解“黄了”并非瞬间变化;最后聚焦“落叶”场景 —图画中既有“单片叶子旋转飘落”的特写,也有“数十片叶子铺成金毯”的全景,学生通过数画面中落叶的数量、模仿叶片飘落的动作,直观感知“一片片”所蕴含的数量叠加与动态美感。当学到“大雁南飞”时,引导学生对照图画中“人”字队列的紧密排列与“一”字队列的舒展形态,结合课间操排队的体验,理解队形变化中“整齐”的含义,让文本细节在生活经验与图画意象的双重支撑下变得可感可触。

二、借图画书创情境,设计阶梯式阅读实践活动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明确,7-8 岁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其思维具有具象性、不可逆性特点,对抽象逻辑的理解需依托具体情境与互动体验。图画书以连续画面构建完整叙事链条,恰好契合这一认知需求,成为设计阶梯式阅读活动的理想载体。从“观察图画猜情节”的直观感知,到“图文对照理脉络”的逻辑梳理,再到“创编故事续结尾”的创造表达,三个层级形成难度递增的能力训练链:初级阶段通过色彩、构图捕捉画面信息,激活视觉观察力;中级阶段建立图文符号的对应关系,培养逻辑分析能力;高级阶段突破文本局限进行想象延伸,发展创造思维。这种循序渐进的设计既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又通过情境化体验降低阅读难度,使抽象的阅读能力在具体活动中逐步内化、提升[2]。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情节连贯且充满成长张力,教学中可结合图画书《好饿的毛毛虫》的叙事逻辑,设计三阶实践活动。第一阶段聚焦“形态观察”,让学生对比教材插图中“黑色椭圆蝌蚪 — 长后腿的蝌蚪 — 长前腿的幼蛙 — 绿色成蛙”的四幅关键画面,同时展示《好饿的毛毛虫》中“白色卵 — 红色幼虫 — 棕色茧 — 彩色蝴蝶”的成长图谱,通过“找不同”游戏标注两者形态变化的相似节点,在观察中强化“变化”这一核心概念的认知。第二阶段侧重“情节梳理”,借鉴图画书分镜式排版特点,将课文拆解为“遇见鲤鱼妈妈 — 错认乌龟 — 找到青蛙”三个场景,引导学生用“首先,小蝌蚪在池塘里看见…… 然后,它们跟着…… 最后,终于发现……”的句式串联画面与文字,在口语表达中厘清叙事脉络。第三阶段深入“创意续写”,模仿图画书结尾的开放式留白,出示教材未呈现的“青蛙妈妈教蝌蚪捉虫”的空白插画,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创作对话:“妈妈,为什么我们要吃害虫呀?”“因为庄稼需要我们保护呀……”在角色扮演中延伸故事内涵,使阅读能力从理解层面升华至创造层面。

三、结语

图画书在低年级阅读能力培养中的实践价值,不仅在于其作为“教学工具”的直观性,更在于其构建了“文字 - 图像 - 生活”三位一体的意义网络。本文通过两个核心策略的探索证明:当图画书成为文本与生活的衔接桥梁,学生能在《秋天》的落叶纷飞中触摸季节的质感;当阶梯式活动赋予阅读实践以层次进阶,《小蝌蚪找妈妈》的成长叙事能转化为可操作的观察、梳理与创造训练。这种基于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实践,既回应了维果茨基“媒介支架”理论的核心要义,也为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提供了生动注脚。

参考文献:

[1] 周敏 . 小学低段图画书阅读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D]. 湖南理工学院 ,2024.DOI:10.27906/d.cnki.gnghy.2024.000271.

[2] 曾宁羽 . 小学低年级语文绘本教学研究 [D]. 青海师范大学 ,2024.DOI:10.27778/d.cnki.gqhzy.2024.00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