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无人驾驶地铁列车的安全性评估与保障

作者

聂明 崔垚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130062

摘要: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向全自动化演进,无人驾驶地铁系统已成为提升运能效率、降低人力成本的关键方向。其核心在于通过列车自主完成环境感知、决策控制、精准停靠等全作业流程,但技术复杂度的提升也带来新型安全挑战。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无人驾驶地铁列车的安全性评估原则,其次提出几条无人驾驶地铁列车的安全性保障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无人驾驶地铁;安全评估;保障

引言:

据统计,全球已投入运营的无人驾驶地铁线路中,约32%的系统故障与感知模块误判相关,28%源于车地通信时延。因此,构建涵盖技术验证、风险评估、运营管控的多层次安全保障体系,成为该领域亟待突破的关键问题。

一、无人驾驶地铁列车的安全性评估原则

(一)深度动态风险识别原则​

深度动态风险识别原则要求打破传统静态风险细目模式,借助先进的传感器网络,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对列车运行环境、设备状态、乘客行为等多源信息执行即时采集与深度挖掘,比如在列车运行区间,高精度轨道传感器可即时监测轨道的变形、磨损等微小变化,结合长期积淀的轨道数据模型预测轨道故障风险;车厢内的智能摄像头运用图像识别技术分析乘客异常行为,列车行驶过程中试图打开车门等危险举动,提早提示潜在风险。

(二)多元故障容错设计原则​

无人驾驶地铁列车系统复杂性特征使单一故障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因而多元故障容错设计十分关键,这一设计原则倡导从不同层面创建故障容错机制。硬件层面中,多种硬件备份设计并而且包含关键设备的备份,还运用技术原理完全不一的模块执行交叉备份,譬如制动系统中,除了传统的液压制动单元备份,而且增多一套电磁原理的制动装置,当液压系统故障出现时,电磁制动系统可以快速介入,保障列车制动安全。

(三)自适应系统冗余原则​

传统的系统多余多为固定设置,难以应对列车运行时复杂多变的工况,自适应系统多余原则关注整体需求与列车运行状态,动态调整多余策略。智能监测系统可及时评价各子系统的工作负荷和健康状况,列车在高峰经营时段,部分关键子系统如牵引、信号等负荷增多,此时系统自动启动额外多余模块分担压力,确保性能稳定,譬如牵引系统中的变流器模块,正常情况下部分多余单元热备,当监测到主模块温度超标或电流过载时,多余变流器模块自动投入运行,与主模块协同工作,保证牵引动力。

二、无人驾驶地铁列车的安全性保障策略

(一)智能环境感知强化策略​

高清晰度、多种光谱摄像头在列车行进路线的关键部分观察方面,既可看清普通视野范围内诸如轨道杂物,周边设施问题之类的情况,又能凭借红外线之类的特性检测热量变动状况,尽早察觉火情隐患亦成为可能。在铁轨旁安置分散式振动感应器,则能精确记录列车驶过或者地质条件改变造成的轻微晃动状况,同时对振动频率和强度等实施的细致研究被结合后,能够收益的是事先判断铁轨结构稳固与否的工作可以更为有据可依。

(二)故障自愈机制构建策略​

当某一硬件模块检测到自身存在故障之后,系统便会立刻改动电路的结合形式,绕开出现问题的部分重新塑造信号传递的路径,在此情况下以确保基础功能正常运作,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状况。比如在列车通信电路板上每一个信号传递节点都具有智能切换特性,若某个节点产生断路问题时,周边节点可以极速感知并且重新构造全新化的通信链路防止整体运行受到影响,至于软件层面,则是研发出了具有自身矫正能力的智能算法,在软件运作过程中如果捕捉到了错误代码或者是出现异常程序进程的情形之下,此算法将自行沿着引起前述问题的关键路径来回追踪,并尽可能试图重新加载相关的某一部分类似单元,进而修正错误状态以保障稳定水平以及安全性得以延续和发展。把区块链技术融入列车运行期间的各类故障记录以及修理流程当中,形成一份具备高不可篡改性的故障档案,便于后续于此展开数据剖析,然后系统作出改良调整。

(三)柔性能量供应保障策略​

要保证无人驾驶地铁列车的安稳运行,少不了稳定的能量供给支持,而一种采用柔性能源保障路径的办法能在此方面达成多层面用途。从某个角度来看,在地铁车厢上方安装高效能,具有柔韧特性的太阳电池板成为了可落实的动作,电池板能够依循日照角度调整自己的形体特征,太阳能借助此电池板吸收,并进一步在车载容器中被化为为电子形式实施存储。当下列两类事件发生时,这些光电资源就将成为辅助力的来源,来填补电功率需求,也可以缩减对于常规电源体系的过度依附,譬如在列车停车靠站点的情况下,或是在路面上稳固行驶的状态中,这种情况比较能发挥优势;从另一个方向去考量当前也有人正在探寻利用磁悬浮共振科技为基础实施运作来无线充电装置,该设备借助轨道路线的旁线布置一些充电装置,然后在车辆移动过它们附近的位置时,借助磁场造成的感应传递作用完成不必要电线衔接就能将所需的动力赋予给汽车电池内部,便可以明显改善备用电源容量极限和换算强度等挑战。

结束语

展望未来,随着车路协同技术的成熟和人工智能算法的优化,系统将向更复杂的运行环境适应和更高层次的自主决策能力演进,最终实现从“故障应对”到“风险预控”的质变,为城市轨道交通的智能化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崔杰,田庆,韩庆军,等.新加坡地铁汤申线全自动无人驾驶列车激活方法及其激活电路[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4,27(07):322-327.

[2]国内首列全自动无人驾驶中国标准地铁列车到达徐州[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4,27(05):158.

[3]徐崎姝,陈琛.全自动无人驾驶地铁车辆受电弓升弓故障研究[J].铁道机车与动车,2023,(09):46-48+20+6.

[4]封宇.无人驾驶地铁列车控制系统的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2023,(10):1-3.

[5]李龙,安震,聂振华.无人驾驶标准地铁列车制动系统适配性及高可用性研究[J].智慧轨道交通,2022,59(06):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