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剧表演的特殊性与创作要点
陶子凤
宁夏演艺集团话剧院有限公司 宁夏银川 750000
引言:
儿童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认知能力处于不断发展变化 儿童剧的主题需贴合其认知发展规律,以便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并产生共鸣 [1]。 在当 前媒体技术迅速 儿童的精神世界和认知方式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这对儿童剧的创作与表演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理解并把握这些独特性,对于创作出真正吸引儿童、寓教于乐的作品至关重要。
一、儿童剧表演的特殊性
(一)观众年龄的特殊性
儿童剧表演首要考虑的核心因素,无疑是台下坐着的小观众们处于特定的、快速发展的年龄段。这些观众,可能是幼儿园里充满好奇的小不点,也可能是小学低年级刚开始认识世界的孩子,他们的认知能力、注意力持续时间、情感理解深度以及生活经验,都与成年观众截然不同。儿童剧创作者和演员必须深刻理解并尊重这种年龄特性。剧本情节不能过于复杂曲折,需要清晰明了的主线;台词语言要生动形象,避免抽象概念和冗长大道理;表演节奏通常需要明快紧凑,因为小观众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短暂,容易分散。例如,讲述一个关于友谊的故事,可能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件如“分享最心爱的玩具”或“帮助迷路的朋友回家”来体现,而非仅仅口头强调“朋友要互相帮助”。舞台美术色彩往往更加鲜艳丰富,音乐音效设计偏向活泼欢快或简单直接,这些都是为了契合儿童感官发展的特点和喜好 [2]。演员的表演状态也需要调整,语气语调可能需要更富变化,肢体动作可以更开放热情,以便更好地吸引并维持小观众的观看兴趣。理解观众年龄的特殊性,是儿童剧创作表演成功的基础,它决定了内容选择、形式设计和最终呈现的方方面面。服务好特定年龄段的理解力与兴趣点,才能让戏剧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二)表演形式的夸张性
夸张,是儿童剧与孩子沟通的独特桥梁。为了有效抓住小观众的眼球和心灵,并清晰传达故事内容与情感,儿童剧表演常常采用一种显著区别于成人戏剧的、高度夸张化的表现形式。这种夸张性渗透在演员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声音塑造以及舞台呈现的多个层面。演员的肢体语言幅度会更大,跳跃、奔跑、摔倒等动作可能被刻意放大,以突出角色的情绪状态或事件的戏剧性。面部表情会更加鲜明生动,喜悦时笑容灿烂无比,悲伤时眼泪仿佛倾盆大雨,惊讶时眼睛瞪得溜圆,恐惧时浑身剧烈颤抖。声音处理上,角色的语调可能更高亢或更低沉,语速变化更剧烈,甚至加入各种拟声词来增强趣味性和表现力。一个扮演大灰狼的演员,可能会弓着背、迈着沉重的步伐、发出低沉的咆哮、露出夸张的“獠牙”,将角色的凶恶特质放大到极致,让小观众一眼就能识别并感到紧张刺激[3]。舞台布景和道具也常常运用夸张的设计,比如巨大的蘑菇、会说话的大树、闪闪发光的奇异城堡,营造出充满想象力的童话世界。这种表演形式的夸张性,并非虚假做作,而是儿童剧特有的艺术语汇,它放大了角色的特征和情感,简化了信息的传递,增强了视觉听觉的冲击力,使抽象的情感和概念变得直观可感,更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
(三)内容主题的易懂性
儿童剧承载着娱乐、教育、启迪心灵等多重功能,其核心内容主题必须具有高度的易懂性,能够被特定年龄段的孩子理解和吸收。这意味着故事结构通常简洁清晰,遵循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线性叙事,避免复杂的倒叙、插叙或多线并行。人物设定鲜明,正邪、好坏、勇敢怯懦等角色特质比较突出,方便儿童快速识别和代入。主题思想积极向上,聚焦于儿童成长过程中普遍会遇到的基础性议题,例如,学会分享与友爱(比如两个小动物如何从争抢一个苹果到学会一起分享)、懂得诚实与守信(一个孩子撒谎后的麻烦及最终承认错误获得原谅)、认识勇气与坚持(小主人公如何克服困难达成目标)、理解亲情与家庭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情节冲突的设置往往直接明了,矛盾化解的方式也相对直观。例如,在教导“环保”主题的剧中,可能直接展现乱扔垃圾导致小动物生病的后果,以及大家齐心协力清理环境后恢复生机的喜悦,让孩子清晰理解因果关系 [4]。主题的表达需要寓教于乐,将道理巧妙地融入引人入胜的故事和生动有趣的角色互动中,避免生硬的说教。确保内容主题的易懂性,是儿童剧发挥其教育引导作用的前提,让孩子在欢笑与感动中,自然而然地领悟生活的道理和美好的品质。
(四)观演互动的即时性
互动,让儿童剧的舞台充 个单向输出的过程,而是充 小观众在观剧过程中 的主角“小心后面! 的表演逗得咯咯大 员和剧团,通常会 问:“小朋友们,你们 戏环节(如一起念需要具备极强的临 在不破抚的眼神,句即兴的台 演出的现场感和参与感,让小观众感 深刻、更愉快的观剧体验。
二、儿童剧表演的创作要点
(一)文本创作,符合认知水平
儿童剧剧本的创作,必须紧密贴合目标年龄段儿童的认知能力与发展阶段,确保孩子们能够理解、跟随并享受故事。剧作家需要深入理解不同年龄儿童的语言习惯、思维特点和信息处理方式。语言运用上,台词应当简洁明快,句式结构避免过于冗长复杂,优先选用孩子们熟悉的、具象化的日常词汇。抽象概念、隐喻或过于成人化的表达需要谨慎处理或转化为儿童可感知的具体形象。故事情节的构建,需要遵循清晰简单的线性逻辑,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要直接明了,避免设置过多复杂的情节分支或深奥的背景设定。人物动机和行为也要符合儿童能够理解的范畴。例如,讲述一个关于勇气的故事,与其让角色发表关于“克服内心恐惧”的长篇大论,不如设计一个具体的情节:小兔子害怕黑暗的森林,但为了给生病的好朋友小松鼠寻找草药,最终鼓起勇气,在萤火虫的微光指引下穿过了森林。这个行动本身,就直观地传递了勇气的含义。剧本的节奏也需要考虑儿童注意力持续时间的特点,情节推进相对紧凑,重要信息适当重复强化[6]。
(二)角色设计,突出鲜明特征
儿童剧中的人物角色,是吸引小观众、传递主题的关键载体,其设计必须追求形象鲜明、特质突出、易于识别和记忆。孩子们在认知发展的特定阶段,更倾向于理解非黑即白、特征显著的形象。角色设计应着重强化其核心性格、外貌特征或行为习惯,使其具有高度的辨识度。正派角色往往集善良、勇敢、乐于助人等美好品质于一身,形象设计也偏向明亮可爱;反派角色则可能集中展现自私、贪婪或懒惰等缺点,其造型设计也常带有夸张的负面元素。角色的名字、口头禅、标志性动作或穿着打扮,都可以成为强化其鲜明特征的利器。例如,一个代表智慧的角色“猫头鹰博士”,可以设计为戴着大大的圆眼镜,说话时喜欢慢条斯理地捋着想象中的胡须,开口闭口总爱说“根据我的观察研究…”。一个调皮捣蛋的角色“蹦蹦猴”,则可能总是上蹿下跳,说话语速飞快,时不时做个鬼脸,闯祸后习惯性地挠挠头。角色的动机和目标也要清晰明确,让孩子们一眼就能明白“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他想干什么?”。这种鲜明化的处理,并非意味着角色简单扁平,而是在突出核心特征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融入一些贴近孩子生活的、有趣的细节,让角色更丰满可爱。关键在于,让每个角色都像一幅色彩浓烈的简笔画,轮廓清晰,特点突出,瞬间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并留在他们的记忆里。
(三)情节安排,注重趣味节奏
儿童剧能否牢牢抓住小观众的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节本身的趣味性和推进过程中的节奏把控。情节设计首先要充满吸引力,围绕孩子们普遍感兴趣的主题展开,比如探险寻宝、奇幻魔法、动物朋友、克服小困难等。悬念的设置要巧妙而直接,能够迅速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参与感。比如说,主角发现了一张神秘的藏宝图,图上关键信息被雨水模糊了,孩子们立刻就会想知道“宝藏在哪里?”。情节发展中,需要不断制造小小的兴奋点或幽默点,避免长时间的平铺直叙。节奏的掌控尤为关键。儿童剧的节奏通常需要比成人戏剧更明快、更富于变化。紧张的追逐、激烈的冲突场景,时间不宜拖得过长,避免小观众产生疲劳或焦虑感。紧接着,可能需要安排一个相对舒缓、温馨或充满趣味的过渡场景,比如一段欢快的歌舞、一个幽默的小插曲,或者角色间轻松的对话,让孩子们的情绪得到缓冲和放松。长时间保持单一节奏会让小观众感到乏味。好的儿童剧情节,就像一趟精心设计的过山车,有刺激的爬升俯冲,也有平缓的观光路段,张弛有度,始终牵引着孩子的注意力。
(四)互动环节,预设灵活空间
将观演互动视为儿童剧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非可有可无的添头,要求创作者在剧本构思和排练阶段就为互动环节预留设计空间,并保持高度的灵活性。互动设计应当与剧情自然融合,服务于故事推进或主题表达,而不是生硬地插入。常见的预设互动包括:演员直接向台下提问寻求答案(“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小猪的房子结实吗?”);邀请小观众集体参与(一起喊出魔法咒语“变变变!”或做出特定动作如挥手);设计需要小观众集体应答的环节(台上问“小鸭子怎么叫?”,台下答“嘎嘎嘎”);或者预留简短时间让小观众对角色行为发表看法。经验表明,一个关于分享的故事,可以在小动物们犹豫是否分享食物时,让演员停下来询问:“小朋友们,你们觉得他们应该分享吗?”。然而,仅仅预设互动形式还不够。创作者和演员必须深刻认识到,儿童的反应是极其活跃且不可完全预测的。因此,剧本中应为演员留出足够的即兴发挥空间和应变时间。导演在排练中需要引导演员练习如何灵活接住小观众抛出的“意料之外”的反应,无论是大声的提醒、兴奋的尖叫、害怕的哭泣还是天真的提问。演员可能需要即兴调整台词、增加一个安抚的眼神、或者用一个符合角色身份的幽默回应化解小状况。互动环节的预设框架如同河床,而孩子们即兴的反应则是流淌的河水,成功的互动需要河床的引导,更需要包容河水奔流的灵活空间。
三、儿童剧表演的舞台呈现要素
(一)强化肢体语言表现力
演员应当接受专业的形体训练,提升对身体的控制力、灵活性和表现力,能够精准地运用大幅度的、充满张力的动作来外化角色的内心活动和情绪状态。欢快喜悦可能表现为蹦蹦跳跳、手舞足蹈;恐惧惊慌则可能蜷缩身体、瑟瑟发抖;愤怒不满或许会跺脚叉腰、挥舞手臂。肢体动作的设计需要高度夸张化、符号化,确保台下的小观众能够一目了然地理解角色的处境和感受。导演在排练过程中,需要与演员紧密合作,共同构思和打磨角色的标志性姿态、习惯性动作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动态反应,确保肢体表达既符合角色特征,又能清晰服务于剧情推进和主题传达。演员在表演时,必须全情投入,让肢体动作充满能量和信念感,避免犹豫或模糊不清的表达。
(二)优化台词处理技巧
演员需要掌握一套区别于成人戏剧的独特台词表达技艺。吐字清晰是第一要务,每个字词都必须像珍珠落玉盘般准确无误地传递到剧场每个角落,确保儿童听得清、听得懂。语速控制尤为关键,整体节奏宜适中偏慢,尤其在关键信息、复杂词汇或情感转折处,需要适当放缓,给予小观众足够的反应和理解时间。语调的运用则需更加丰富和富于变化,通过声音的高低、强弱、快慢、明暗等变化,生动地传达角色的性格、情绪和潜台词。扮演活泼的角色,声音可能清脆明亮、语速轻快;扮演年长的智者,声音或许沉稳缓慢、语调温和。音色也可以根据角色特点进行适当调整或夸张化处理。演员需要避免平淡的朗诵腔调或过于内敛的喃喃自语,代之以充满表现力、略带舞台感但又不失真诚的讲述方式。
(三)运用夸张造型服饰
舞台视觉形象是儿童剧吸引眼球、建立角色认知的强力武器,而夸张化的造型与服饰设计在其中扮演着画龙点睛的关键角色。设计师的任务,是创造出能够瞬间抓住小观众注意力、清晰传达角色身份性格特质、并富有想象力和趣味性的视觉符号。造型设计的核心在于特征的高度强化与简化。角色的发型、发色、脸妆都可能被极度夸张,善良角色或许拥有圆润的脸庞、闪亮的大眼睛和柔和的色彩;反派角色则可能配有尖角、锐利的线条和冷暗的色调。服饰设计同样遵循夸张原则,运用鲜艳夺目、对比强烈的色彩组合,放大角色的身份标志(如国王的华丽披风、科学家的超厚眼镜、小丑的蓬松彩球)。服装的款式、图案和配饰都需要服务于角色的核心特征,使其在舞台上一眼可辨。材质的选择也可以别出心裁,使用反光、毛绒、硬挺等不同质感的布料增强视觉冲击力。
结束语:
儿童剧表演艺术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其生命力源于对小观众世界的深刻洞察与真挚尊重。特殊的年龄层、夸张的表现形式、易懂的主题内容与即时的互动活力,共同构筑了儿童剧不可替代的舞台特质。儿童剧表演的特殊性与创作要点,无一不指向同一个核心:创造真正属于孩子、并能走进孩子心灵的艺术体验。
参考文献:
[1] 尹妮娜 . 文化自信视角下的儿童剧创作—— 从传统故事到现代改编的探索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5,(08):45-47.
[2] 杨铭灏 . 浅谈儿童剧《寻龙记》创作的戏剧美学实践 [J]. 戏剧之家 ,2025,(02):28-30.
[3] 刘晓丽 . 如何运用儿童剧表演训练提升幼儿早期认知能力 [J]. 魅力湖南 ,2024,(02):12-14.
[4] 彭韧 . 影视剧和儿童剧在创作与表演上的差异分析 [J]. 戏剧之家 ,2024,(06):66-68.
[5] 许文献 . 儿童剧创作与表演走近儿童世界的策略分析 [J]. 艺术评鉴 ,2023,(20):146-151.
[6] 蒋立国 . 从创作到表演——儿童剧与影视剧之比较 [J]. 戏剧之家 ,2017,(2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