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理论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效能提升路径研究
陈博
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南昌 330038
一、引言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然而,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诸多挑战,教学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学效能不仅关乎学生对思政知识的掌握,更影响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强化理论作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重要理论,由斯金纳提出,强调通过强化手段来塑造和改变个体行为。该理论认为,行为的结果会影响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正强化通过给予积极刺激增加行为发生频率,负强化则通过消除消极刺激达到同样目的。将强化理论引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从行为塑造的角度探索提升教学效能的有效路径,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二、高校大学生思想引领现状分析
(一)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脱节
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缺乏与大学生实际生活、社会热点以及专业发展的联系。教材内容更新滞后,不能及时反映时代发展的新动态和新思想,导致学生觉得思政课内容空洞、抽象,与自身无关,难以产生学习兴趣,进而影响教学效能的发挥。
(二)教学方法单一枯燥
当前,许多高校思政课仍以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教师在课堂上过于强调知识的记忆和背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需求。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氛围沉闷,虽然一些教师尝试引入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形式化、表面化的问题,未能充分发挥这些教学方法的优势,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抑制,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由于思政课的考核方式相对单一,多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且部分学生认为思政课对其专业学习和未来就业帮助不大,存在功利性学习心态。学生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学习目标不明确,在课堂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不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作业敷衍了事等,严重影响了教学效能的提升。
(四)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大多侧重于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价值观培养的评价。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导致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缺乏对思政课程的深入思考和探究,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也无法为教学改进提供有效的依据,不利于教学效能的提升。
三、强化理论对高校大学生思政课教学效能路径优化设计
(一)合理运用正强化,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1. 优化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思政课教师应结合强化理论中的正强化原则,优化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使教学内容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运用生动形象的案例、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中国梦”这一概念时,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纪录片,展示中国在不同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中国梦的内涵和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思政知识的积极性。
2. 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实施正强化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引入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实践等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学习和成长。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交流。对于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如加分、颁发小奖品等,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角色扮演教学法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或社会现象,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在讲解“五四运动”时,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重现历史场景,使学生在参与中深刻理解五四精神的时代价值。
(二)科学实施负强化,规范学生学习行为
1. 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错误观念和不良行为,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纠正。例如,在讨论社会热点问题时,部分学生可能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产生片面的观点。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理论和事实,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通过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消除消极刺激,促使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 优化教学管理。高校应加强思政课教学管理,建立健全教学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对于经常迟到、早退、旷课的学生,要按照规定进行批评教育和处理,形成一定的威慑力。同时,教师要加强课堂管理,营造良好的课堂秩序。对于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如玩手机、交头接耳等,要及时制止并进行教育,消除影响课堂教学的消极因素,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1. 综合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基于强化理论,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综合评价。除了考试成绩外,还应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社会实践表现等因素。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2. 及时反馈评价结果。教师要及时将教学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强化其积极行为;对于存在不足的学生,要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同时,教师可以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讲解,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论与展望
强化理论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效能提升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通过运用正强化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利用负强化改善教学不良行为,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可以有效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能。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结合高校思政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强化理论,避免生搬硬套。二是强化手段要多样化、个性化,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三是要注重强化的及时性和持续性,确保强化效果的长久性。
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进一步探索强化理论与其他教学理论的融合应用,如将强化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相结合,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和方法。同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精准分析和个性化强化,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效能提升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强 . 强化理论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J]. 教育研究,2022(4):56-61.
[2] 王静,刘伟 . 高校思政课考核评价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J]. 思想理论教育,2024(2):45-49.
[3] 陈明 . 思政课学习动机与自我强化机制研究 [J]. 中国教育学刊,2024(3):112-116.
[4] 王树荫 . 思政课教学规律与教学艺术论析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6).
【
作者简介】陈博(1992-),男,人高职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