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中跨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李依欣

浙江省温州市龙港市第九小学  25802

引言

当前小学音乐教学需要突破单一学科限制,探索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大单元主题教学为此提供了良好契机。“赞美的心”单元包含多首富有情感的歌曲和音乐知识,其内容天然适合与语文、美术等学科结合。探索简单、易行、贴近课堂实际的跨学科整合方法,既能丰富音乐教学形式,又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当下值得关注的实践方向。

一、课堂中的跨学科整合设计

“赞美的心”单元包含《今天是你的生日》《龙的传人》《黄河颂》等歌曲,涉及爱国情怀、民族文化、家乡赞美等主题,以及反复记号、乐器知识等音乐要素。结合这些内容,可设计以下跨学科活动。

(一)音乐与语文,歌词情感的朗读体验

音乐与语文的融合,关键在于抓住歌词这一共通载体。歌曲是旋律化的诗歌,《龙的传人》这类作品蕴含着强烈的情感与鲜明的意象。教学中,不应只满足于学生会唱,更要引导他们理解歌词背后的情愫。教师可以在学唱环节之前或之后,专门安排一个简短的歌词品读时间。例如教学《龙的传人》时,教师带领全班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全文。朗读后,引导学生聚焦那些传递民族自豪感的核心词语,如“巨龙”、“祖先”、“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等。教师可以提问:“读到‘巨龙’这个词,你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形象?它象征着什么?”“‘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描绘的是谁的外貌特征?这让你有什么感觉?”通过师生、生生间的简短交流,让学生体会这些词语承载的民族认同与自豪之情。最后,要求学生将讨论中感受到的这种情感,融入歌唱之中,用声音去传递文字的力量。这个活动目标非常清晰——理解歌词内涵,并用歌声更准确地表达情感。它不涉及复杂的文本分析,紧扣音乐课唱歌的核心,利用几分钟的朗读与讨论,深化学生对歌曲情感基调的把握,让歌声更具感染力。

(二)音乐与美术,听觉感受的视觉呈现

音乐是听觉艺术,美术是视觉艺术,两者结合能帮助学生将无形的音乐感受具象化。对于描绘性较强的乐曲,如《黄河颂》、《五彩缤纷的大地》,单纯聆听可能难以让所有学生充分感知其意境。这时,引入美术活动能提供一条直观的体验路径。具体做法是在聆听环节之后,给学生提供简单的绘画工具,如彩色笔和白纸。教师明确要求:不必画具体的、像照片一样的风景,而是用线条、形状和颜色,大胆地表达你刚才听音乐时的内心感受。比如,听到流畅、优美的旋律,可能会想画柔和、起伏的波浪线;听到温暖、深情的乐段,可能会选择用黄色、橙色等暖色调来涂画色块;听到表现河流的部分,可能会用连续的蓝色曲线来表现。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强调没有对错之分,重在捕捉和记录个人的音乐体验。完成后,可以邀请几位学生简单展示并说明:“我用了很多绿色,因为音乐让我感觉充满生机”,“我画了弯曲的蓝线,就像河水在流淌”。这个活动目标在于将抽象的听觉感受转化为可见的视觉表达,通过绘画这一媒介,促使学生更专注地聆听音乐的细节与情绪变化,从而加深对音乐意境的理解和体验,整个过程轻松自然,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音乐与音乐知识,乐器音色的情感连接

音乐知识的学习,特别是乐器认知,如果脱离音乐表现的实际,容易流于枯燥的记忆。将乐器音色的学习与音乐情感表达直接关联,是提升学习意义和趣味性的有效途径。在“赞美的心”单元中学习“西洋乐器分类 ( 二 )”时,认识乐器不能止步于记住名称和外形,关键在于感受其独特的音色及其表现力。具体教学中,在学生初步通过图片、实物或视频认识了某几件乐器(如圆号、小提琴),并聆听了其基础音色后,教师应适时地将它们放回音乐语境中。例如,播放一小段单元中的歌曲旋律(如《今天是你的生日》中某段庄重或抒情的片段,或者直接用这些乐器演奏的短小乐句),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这段旋律传递的是祝福、庄严还是赞美的情感?你觉得刚才认识的哪件乐器的声音特质(比如圆号的浑厚饱满,小提琴的柔美细腻)更适合表现这种情感?为什么?”教师可以给出对比选项,如“这段表达祝福的旋律,用圆号还是小提琴演奏,你觉得哪个感觉更贴切?说说你的理由。”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听觉感受和联想。这个活动的核心目标是将乐器知识与音乐的核心要素——情感表达紧密联系起来。它让学生明白,学习乐器不只是为了认识它们,更是为了理解音乐家如何运用不同的音色来塑造音乐形象、传递特定情感,从而深化对音乐表现手段的理解,也让乐器知识的学习变得更有目的性和音乐性。

二、实践效果与思考

在“赞美的心”单元教学中尝试跨学科整合后,课堂呈现出积极变化。学生参与热情显著提升,唱、听、画、说等多元形式让音乐课更加生动。例如,为《黄河颂》配画时,学生专注捕捉旋律中的流水声与田野意象;讨论《龙的传人》歌词后,演唱时的自豪感自然流露。这些活动使学生对音乐情感的理解从抽象走向具体,演唱时眼神与动作的投入程度明显增强。同时,学生开始意识到音乐与生活、文化的联系,如从《今天是你的生日》的创作背景中感受到音乐与时代脉搏的同频共振。

音乐始终是教学的核心目标,任何跨学科活动必须服务于深化音乐体验,例如画感受是为了辅助理解乐曲情绪,而非美术技能训练。学科关联点应自然生成,如从歌词中提炼关键词讨论情感,而非强行引入无关的历史事件。这种有边界、重实效的整合,既丰富了课堂形式,又确保了音乐本体的有效学习。

结语

在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中进行跨学科整合,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以“赞美的心”单元为例,通过设计与语文、美术、社会等学科自然连接的简单活动,如朗读歌词关键词、随乐画感受、了解歌曲背景小故事、联系乐器音色谈情感等,能在常规课堂时间内有效实施。这种以音乐为本、目标清晰、操作简便的整合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多元体验中更深入地感受音乐魅力,理解音乐内涵。

参考文献:

[1] 杨福兰 . 大单元教学理念下小学音乐教学内容的综合化设计[J]. 华夏教师 ,2024(31).

[2] 张嘉诚 . 基于跨学科视域的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模式 [J]. 琴童 ,2024,(20):48-50.

[3] 徐鑫 . 大单元教学设计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探索应用 [D]. 成都大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