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班级生活适应力培养分析
赵燕
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 215600
引言:
小班是幼儿从家庭迈向集体生活的关键转折点,在面对陌生环境时,幼儿常常感到焦虑紧张,影响正常学习与生活,班级生活适应力培养显得十分必要。但是,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匮乏,他们在班级生活中难免出现各种不适应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该方面的重视与引导,培养穿衣吃饭等基本技能,组织开展有趣的合作活动,让幼儿学会合作与分享,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在游戏中掌握规则,逐步适应班级生活。
一、小班幼儿班级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意义
小班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起始阶段,培养孩子班级生活适应能力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具有诸多裨益。从心理层面上看,幼儿从家庭步入幼儿园后,良好的班级生活适应力能让幼儿在新的环境中迅速找到归属感,减少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积极参与活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有助于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形成。在身体发展方面,班级生活丰富多彩,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按时进餐、午睡和参与各种游戏,有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强化运动能力,促进体能提升。此外,班级生活适应力培养还可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提升。究其原因,班级是幼儿接触的第一个小社会群体,需要与不同性格、背景的同伴和教师交往,培养适应能力可让幼儿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自觉遵守集体规则,从而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和分享,对其今后的人际关系处理和融入社会具有深远影响[1]。
二、小班幼儿班级生活适应力差的典型表现
(一)基本生活技能不足
小班幼儿刚刚步入幼儿园,普遍存在适应力较差的问题,在基本生活技能方面主要表现为不能独立使用餐具进食,存在挑食、偏食现象,吃饭时注意力不集中,边吃边玩,导致进食速度慢;许多幼儿分不清衣服的正反、前后,不会自己穿脱简单的衣物,如套头衫、裤子等,穿鞋也常常分不清左右;有的幼儿不敢或不会主动表达如厕需求,常常出现尿裤子现象;还有部分幼儿不能正确使用厕所设施,不会自己擦屁股,需要教师协助才能完成如厕过程,急需加强幼儿基本生活技能培养,帮助其尽快适应班级生活。
(二)规则意识尚未形成
因小班幼儿初次接触集体环境,尚未树立规则意识,难以理解排队的意义,有时为了自己方便,随意插队、拥挤,不顾及他人顺序和感受。在安静活动场景中即便老师多次强调要保持安静,还是会交头接耳、随意走动,破坏整体的安静氛围。在集体活动规则执行方面,不能很好地领会活动规则的具体要求,游戏时随心所欲的更改玩法,影响活动正常开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小班幼儿的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家长在家很少开展规则教育,需要教师耐心指导、反复示范,帮助他们逐步理解规则的重要性,进而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2]。
(三)存在分离焦虑情绪
对于小班幼儿而言,入园是他们首次长时间与父母分离,经常出现哭闹不止、拒绝入园等现象,即便进入园内,也会长时间处于不安状态,频繁寻找老师的安慰,对周围的活动提不起兴趣;在午休时偷偷哭泣,思念家人的陪伴;在游戏时也难以集中精力,脑海中不断浮现家人的身影。上述现象充分说明幼儿缺乏班级生活适应能力,需要教师在新环境中加强引导,帮助其建立安全感,从而克服分离焦虑。
三、小班幼儿班级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开展生活技能课程与活动
小班幼儿刚进入集体生活,普遍存在生活技能不强的问题,幼儿园要积极开展生活技能培训活动,帮助孩子掌握穿衣吃饭等基本生活能力,从而尽快适应班级集体生活。在课程设计上,应贴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简单的穿衣、洗手、吃饭等日常技能为切入点,借助生动有趣的故事、儿歌、动画等形式引入课程内容。例如,在教幼儿洗手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洗手歌》,由教师领唱,并示范相应动作,幼儿跟着歌词进行学习,逐步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并了解洗手的重要性。为提高幼儿的生活技能,教师还可在班级中设置生活体验区,模拟家庭生活场景,摆放小桌子、小椅子、餐具等,让幼儿在游戏中练习自己吃饭、整理餐具;还可开展“自理能力大比拼”活动,如“叠衣裤大赛”,先传授幼儿正确的叠衣服、裤子方法,待其掌握后,由教师计时,看哪位小朋友叠的又快又好,由教师和其他幼儿进行评价打分,选出“叠衣裤小能手”,使幼儿在竞争中提高生活技能。值得强调的是,教师还要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生活技能培养内容,在家中也为孩子提供练习的机会,形成家园共育的良好氛围,帮助小班幼儿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快速适应班级生活。
(二)鼓励幼儿参与合作性游戏
小班幼儿在初次入园时常常感到紧张,哭闹不止,常规的语言劝导往往收效甚微,这时教师可以组织趣味性较强的游戏,利用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帮助减少恐惧感,并在与同伴积极互动、合作中,感受到安全、快乐,提升在园幸福感与适应能力,从而顺利迈出入园的第一步。幼儿游戏种类繁多,如“听口令抱抱”游戏,可让幼儿在肢体接触中感受到温暖;再如搭积木游戏,先由教师提供色彩丰富、形状各异的积木,再将幼儿分组,合作完成搭建任务。在游戏过程中,幼儿需要共同商量搭建的主题和方案,有的负责找积木,有的负责搭建,分工协作,亲身体会到合作的力量,明白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更复杂的搭建任务。此外,还可开展角色扮演游戏,在“娃娃家”等场景下,有的幼儿当“妈妈”照顾“宝宝”,有的当“爸爸”外出“工作”,有的当“客人”来做客,通过角色互动让幼儿学会理解他人的需求,懂得关心和照顾他人,并锻炼自身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冲突时,教师不要急于介入,而是引导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比如,两个幼儿都想玩同一个玩具,教师可以启发他们商量轮流玩或者一起合作玩,此举可让幼儿学会换位思考,逐渐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学会合作、分享与理解,人际交往能力得到锻炼 [3]。
(三)制定明确可行的班级规则
小班幼儿刚刚踏入集体生活,规则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需要教师制定内容明确、切实可行的班级规则,帮助大家充分适应新环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制定的规则内容应简单易懂、形象具体。在生活常规方面,可以规定“排队洗手不拥挤”“安静进餐不说话”“自己的物品自己收”等;在课堂纪律方面,规定“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认真听”“小嘴巴不乱讲”等。上述规则的内容简洁明了,便于幼儿理解和记忆。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接受和遵守规则,教师还可结合幼儿爱听故事的天性,将规则融入故事之中,生动形象的呈现给幼儿,如《小兔子排队》、《小熊爱整洁》等,让幼儿在故事中感受遵守规则的意义。同时,树立榜样示范,表扬遵守规则的幼儿,让其他幼儿模仿学习。当有幼儿主动排队时,教师及时给予表扬:“你排队的样子真棒,大家都要向你学习!”,并给予微笑、拥抱、小红花等奖励,让幼儿在正面激励下增强自信心,获得满满的成就感,从而自觉遵守规则,逐步适应班级集体生活。
(四)传授情绪调节方法与技巧
小班幼儿正处于情绪发展的关键时期,主要表现为情绪波动大且调节能力弱,常常因一点小事就大哭大闹或过度兴奋。对此,教师应传授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适应班级生活。例如,在幼儿情绪激动时,教师可带领他们一起做深呼吸练习,教幼儿慢慢地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感受肚子像气球一样鼓起来,再缓缓地呼气,感受肚子逐渐瘪下去。经过反复练习,让幼儿在情绪上头时能主动运用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当幼儿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鼓励他们用语言表达情绪,教师可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如“你是不是因为玩具被抢了,所以很生气呀”,并教授一些表达情绪的词汇,让他们能更准确地描述自己的内心状态,逐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以更加平和的心态适应班级生活。
教师不但要让幼儿学会调节自我负面情绪,还要求家长一同做好幼儿入园后的心理调适工作。当家长非常积极的与孩子谈论幼儿园话题时,更容易唤起孩子愉快的情感体验。对于入园初期存在抵触情绪的孩子,家长切忌问:“今天老师有没有批评你?”“我走后你是不是还在哭啊?”等问题,此类负面问题容易给孩子带来不良心理暗示,即便老师已经很关心他,但在家长暗示下,孩子也会出现无意识的说谎行为。家长要信赖老师,回家后问孩子:“今天认识了几个好朋友呀?”“你最喜欢玩幼儿园的哪个玩具呀?”并正向评价孩子,使其对幼儿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帮助孩子逐渐适应并爱上幼儿园[4]。
结束语:
小班幼儿班级生活适应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家长的共同努力。对此,教师应注重基本生活能力传授,强化幼儿的自理能力,并开展合作性游戏,使幼儿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妥善解决与同伴之间的冲突;通过讲故事、榜样示范等措施,让幼儿了解更多的集体规则,能够自觉规范自身行为,促进社会性发展;传授深呼吸、转移注意力等情绪调节方法,让幼儿学会管理情绪,保持积极心态,顺利度过从家庭到集体的过渡期,为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 姜蓓蕾 . 托幼一体化视域下小班幼儿入园适应差异与教育策略研究 [J].幼儿 100( 教师版 ),2025,(05):46-50.
[2] 崔杨秀琦 . 小班幼儿生活活动优化组织的行动研究 [D].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4.
[3] 陈采煌 . 浅谈通过亲子戏偶促进小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策略 [J]. 文科爱好者 ( 教育教学 ),2021,(06):236-237.
[4] 周 燕 . 提 高 小 班 幼 儿 对 班 级 生 活 适 应 能 力 的 方 法 [J]. 幸 福 家庭 ,2021,(18):91-92.
作者简介:赵燕(1983-3),女,籍贯:江苏省张家港市,汉族,学历:本科,职称: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此文系苏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4 年度课题《成就小小生活家:指向幼儿生活力提升的“和美生活育人”园本行动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4/LX/0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