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陶泥教学的融入策略

作者

周丹丹

重庆市合川区中南小学 401520

引言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美术教育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泥塑作为美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凭借其丰富的造型能力和强烈的视觉效果,尤其适合小学生形象思维活跃、动手意愿强的特点。陶泥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良好的美感,还能促进其手脑协调,培养耐心与专注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尽管许多小学美术教师已经认识到陶泥教学的价值,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定探索,但由于缺乏系统性的教学策略和有效的实施方法,实际教学效果仍不尽如人意,甚至导致部分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如何有效开展陶泥教学,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成为当前小学美术教学研究中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陶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教育价值与意义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教育应当通过欣赏、表现和创造等活动,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持久兴趣和基本素养。陶泥教学恰恰契合这一要求,它通过“观察—想象—创作—评价”这一完整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艺术体验机会。

从教育实践的角度来看,陶泥教学具有以下独特价值:其一,陶泥制作过程中涉及的揉、捏、搓、压等基本动作,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手部小肌肉群,促进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其二,陶泥创作需要学生进行空间想象和造型设计,这一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其三,陶泥作品从构思到成型的全过程,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创作的乐趣和成就感,有助于培养其耐心、专注力和艺术自信心。此外,陶泥教学还具有较强的跨学科特性,能够与劳动教育、自然科学等学科内容有机结合,实现综合育人功能。

将陶泥艺术融入小学美术课程,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更改变了以往以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取创作灵感,在实践中探索造型语言,陶泥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表达自我、创造美的新途径,成为实现美术素养与综合素质协同发展的有效载体。

二、小学美术陶泥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加强教师示范,突破技能难点

在陶泥教学的初始阶段,学生往往因为缺乏必要的造型技巧而难以将创意转化为实物。此时,教师适时、适当的示范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分解动作、演示关键技巧、讲解注意事项,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克服技术障碍,建立创作信心。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示范应当重在启发而非限定,要在演示基本技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

例如,在“动物造型”一课中,教师可以先演示如何用基本形状(球体、柱体等)组合成动物的主要部位,再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创作出各具特色的动物形象。这种“基础示范 + 创意启发”的教学方式,既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又为学生的创造性表达留出了空间。

(二)贴近生活实际,注重实践应用

陶泥艺术源于生活,也应当回归生活。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当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创作题材,增强作品的生活性和实用性。例如,在“设计陶器”单元中,可以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器皿,分析其造型特点和实用功能,进而设计制作属于自己的陶艺作品。这种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还能培养其观察生活、发现美的能力。

(三)完善评价机制,促进全面发展

教学评价是陶泥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过于注重作品的最终效果,容易挫伤部分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进步和独特创意,对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作品展示、创作笔记、小组互评等形式,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轨迹。教师应当特别注意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帮助学生建立艺术自信。

结语

将陶泥教学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是顺应素质教育发展要求、创新美术教学方式的有益尝试。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和科学的教学策略,陶泥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培养其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创造力,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应当不断探索陶泥教学的有效途径,让一把泥土成为学生开启艺术之门、释放创造潜能的钥匙,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审美素养的新一代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郭燕 . 中小学美术课程特色教学探究—陶艺 [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2] 马培培 .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陶艺教学实践 [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2(6):123-126.

[3] 陈星霞 . 因“泥”而精彩——谈我校少儿陶艺校本课程实施与研究 [J].华夏教师,2020(33):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