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研究
李园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敬慈小学 247200
一、引言
新课标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把劳动教育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造精神的一种重要手段。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在于为将劳动教育和小学数学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对策。
二、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必要性
把劳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学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他们能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1]。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对小学生来说,仅仅靠理论讲解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测量的时候,要求学生实际量教室的长度,桌子的面积,或者种植地的间距,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的数学概念,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概念。
另外,劳动教育还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劳动过程中,学生要结合数学知识,对劳动工具的分配、材料消耗的估计、成果的统计等进行规划、计算与调整。这些实际问题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学习用数学的方法进行优化求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实际价值,认识到数学不是孤立的知识,而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工具。比如模拟购物,绿化,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数学在劳动中的重要性。
三、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一)合理创设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与劳动相关的教学情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富有劳动元素的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的真实环境中自然而然地运用数学知识。以新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在教学货币单位换算时,可以模拟超市购物的情境 [2]。教师将教室布置成小型超市,货架上摆放各类文具和生活用品,并标注价格。学生分组扮演顾客和收银员,顾客需要计算所购商品的总价,收银员则负责找零。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加减法运算能力,还培养了货币换算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长度测量时,可以创设装修房间的情境,让学生测量课桌、书本等物体的长度,并记录数据。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设置劳动项目主题
以劳动为主题的数学项目学习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设计具有实践意义的劳动项目。例如,在新苏教版小学数学面积单元教学中,可以开展校园绿化规划项目。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实地考察校园空地,了解绿化需求;然后指导学生测量空地的长宽,计算面积;接着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空间需求;最后要求每个小组设计绿化方案,计算所需植物的数量和成本。
在这个项目中,学生不仅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还学会了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类似的劳动项目主题还可以包括教室物品收纳方案设计、校园运动会场地规划等。这些项目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劳动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习得数学知识,培养劳动意识。
(三)组织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真实的劳动实践活动是劳动教育与数学教学融合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当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 [3]。例如,在新苏教版小学数学统计单元教学中,可以组织校园垃圾分类实践活动。教师首先讲解垃圾分类的标准和方法,然后带领学生对校园垃圾进行为期一周的分类收集和记录;之后指导学生将收集的数据制作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分析各类垃圾的数量和占比;最后根据统计结果提出减少垃圾产生的建议。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数据收集和整理的科学方法,还在真实情境中培养了严谨的环保意识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在垃圾分类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数学统计知识对各类垃圾进行称重、分类记录,并制作成直观的统计图表,这一系列操作既巩固了数学技能,又深化了环保理念。
类似的校园种植活动则提供了更丰富的数学实践机会:学生需要测量种植区域的长宽计算面积,根据单位面积播种量推算种子需求,定期记录植株的生长高度并绘制生长曲线。这些活动巧妙地将数学测量、计算和统计等知识融入劳动实践,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可感。通过亲身参与这些劳动实践,学生能够真切体会到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实用价值,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数学应用能力。这种将数学学习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的实践模式,不仅拓展了课堂教学的边界,更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利用数学文化,渗透劳动教育
劳动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社会生产活动。数学这门学科,从最早的算术开始,到后来的几何图形的发现和证明,再到后来的微积分和概率论,几乎所有的数学理论,都离不开数学家们漫长的探索与不懈的努力。数学老师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丰富的背景知识、数学家典故、数学史料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既能了解数学文化,又能体会到劳动的魅力和价值 [4]。
例如,在对数学概念或者定理进行解释的时候,老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将有关的历史背景或者文化背景介绍给他们,以此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意愿,使他们对数学的认识更加深刻。数学家的事迹是一种很有价值的素材,可以激发学生勤奋学习,勇于探索。老师可以选择阿基米德、牛顿等著名数学家,讲述他们在困难时期坚持研究,用自己的劳动与智慧去推动数学的进步。在教学中,老师也可以给学生讲一讲数学的历史。他们通过对耕地面积的测算,对农作物的种植进行科学的组织,从而达到了对农业生产进行精细管理的目的。这一做法,既提高了耕地的利用效率,又为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而在 1500 多年前,那些古老的木工们就已经开始运用数学手段,准确地计算出了一根圆柱体的体积,表现出了极高的技术水准与数学素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老师要运用生动的教学方法,发掘出数学文化中蕴藏着的丰厚内容,以此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明白数学并不只是一些抽象的符号与公式,它也是人类的劳动与智慧的结晶。
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新课程标准下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通过情境模拟、项目学习、实践活动以及数学文化的运用,使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劳动技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要深入探讨劳动教育和数学教学的深度结合,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丽媛 , 李飞飞 .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探索——以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第一学段内容为例[J]. 辽宁教育,2023(23).
[2] 陈燕 . 数学 + 劳动: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探索——以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24 时计时法”为例 [J]. 试题与研究,2024(18).
[3] 杨冲 , 杨智 . 乡村小学数学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价值、问题及优化路径 [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39(8):46-52.
[4] 张珂 . 创设真实劳动情境 , 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J]. 河南教育 ( 教师教育 ),2023(7):62.
[5] 项奕涵 , 李成齐 . 小学数学教材插图中的劳动价值观与教育对策 [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45(4):10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