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I 智能批阅的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
吕亦凡
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
引言: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落实“双减”政策与核心素养培育要求,推动初中英语教学评价改革势在必行。传统读写教学评价存在反馈滞后、针对性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个性化教学需求。而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可以找到一条新的途径。通过利用AI 智能批改的技术,建立起英语阅读写作一体化教育评价体系,既可以切实减轻教师负担,又可以提高评价精准度。本文以江苏省使用的牛津译林版教科书为例进行了操作研究,从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该评价系统的具体实施过程以及具体案例,并力图给处于教育信息化 2.0 阶段的英语课程改革提供实践借鉴。
一、人工智能对英语教学的技术赋能
教育评价改革其理念和政策引领是人工智能评价系统发展的基石。目前,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评价方式从传统的终结性的一次性评价向全程化的评价方向转变,不仅是理论创新的产物,更是国家教育政策的需要。
从政策层面上看,《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已经将“建立‘互联网 ⋅⋅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模式,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作为行动纲要,为 AI 技术在学习测评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合法性基础。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更是突出了“以服务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为导向,构筑多元化、全过程、多渠道的英语课程综合评价系统”的论述。在深圳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一场面向深圳中学段英语教师的“教、学、评一体化”培训中,专家就指出当前评价改革重要的方向是如何改变以成绩作为唯一量化的取向,而设计能够兼具知识理解和素养发展的全面性评价体系,这也符合政府的政策导向。这些政策性文件共同构成了人工智能 AI 智能评分系统的合法性和边界,而技术应用的路径也愈加清晰可见。
二、实践价值与创新意义
AI 智能批阅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不仅能精准对接教育政策需求,更能有效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痛点问题、提升教学品质。其创新意义集中体现在三大维度:测评理念的革新、技术应用的突破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升级。
在测评理念层面,该体系实现了从“一刀切”到“全面发展”的根本转变。传统英语写作测评多聚焦语法正确性与结构完整性,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而借助人机协同评阅技术,可构建“基础知识—语言能力—综合品质”三层次评价标准,使测评不仅覆盖思维水平与文化内涵层面,更能延伸至综合素养维度。以初三上学期第三单元书信写作测试为例,测评不仅考查主谓从句的语法准确性,还通过情绪分析技术捕捉学生对待问题的积极态度,让测评成为指引学生发展综合能力的“路标”。这种多维度测评理念,既契合新课标“核心素养导向”的要求,也让测评结论更具教学指导价值。
技术应用的创新,则体现在对教学效率与精准度的双重赋能。过去,教师需耗费大量精力批改作业,导致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延迟,影响学习效果;而 AI 系统仅需 10 秒即可生成一份多维度详细评分报告,将师生从冗长的机械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教师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课程设计与一对一精准辅导。统计数据显示,应用 AI 批改后,初中英语教师的作业批改耗时缩减至原来的 50% ,针对性讲授的专属时间增加了 40% 。更重要的是,AI 系统的错误分类功能(如 7 年级学生学习 Unit6 时,主要语法错误集中在时态混用,错误率超 70% ),能快速定位教学难点与知识薄弱点,为“有的放矢”的精准教学提供大数据支撑,这正是智能技术赋能教育的核心优势。
对学生成长而言,AI 评价系统构建了个性化学习支持模式。基于形成性评价理论,系统为每位学生建立个人学习成长档案,完整记录学习过程与能力发展轨迹,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例如,某学生在第三单元写作中,从最初的简单句表达逐步过渡到复杂句运用,这一进步正是AI 标注的过程性数据与教师针对性辅导协同作用的结果;此外,系统对“相近字形误用”(如将“shape”误写为“form”或“outline”等)的精准标注,不仅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更引导其拓展语言思维,提升高级语言运用能力。这种个性化反馈机制,有效解决了传统教育中“精英学生求知不足、后进学生跟学困难”的难题,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在教育公平层面,AI 智能评价体系为城乡中小学外语教育质量均衡发展提供了新路径。教育薄弱地区常面临英语教师数量不足、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导致评价标准不统一、教学指导质量受限;而AI 智能评价体系可依据统一标准,为不同地区学生提供专业、分层的评估与指导。从江苏部分县域中学的试点情况来看,应用人工智能评分后,农村学生英语写作优良率提升了 15% ,与城市学生的成绩差距缩小了 8% ,充分彰显了 AI 技术在促进教育公平中的关键作用。
三、基于AI 智能批阅的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
(一)优化AI 批阅指标与教材读写目标的精准对接
要实现以 AI 智能批改与教材教学目标深层次整合的目的,就必须以教材单元为基准点,准确设定测评标准,确保技术为教学需求服务。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将阅读教学目标转化为可测化的 AI 测评标准,才能使 AI 批改真正有效地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完成。例如,牛津译林版七年级下册第 6 单元“Outdoor fun”的整套技能“Reading”主要讲的是中国的自然风景描写,要求学生熟悉词汇 land forms,unusual 等相关景观用语的表达;“Writing”的写作任务则是以上述词汇为主要内容,描写自然风景,并在表达中融入对祖国山川大地的热爱之情。教师可利用批改网设置三个级别的打分标准,该标准是依据教材标准制定的:基础层面衡量单词使用的准确性与语法的规范度;技能层面衡量文章整体结构是否合理、连接词应用是否得当;素质层面考查情感表达的准确性,这主要由AI 语言理解技术来检验文本中表达爱国情感文字的频率和效果。
在实践中,教师首先将该课程单词清单加载到 AI 系统中,从而生成相应的词汇库,以此确保系统能识别出教材要求使用的单词,以便准确区分课文所需核心单词的出现情况。学生完成后提交写作,系统可在十秒钟内生成多种分析报告,除了指出语法错误,还可指出诸如“shape”等出现频率偏高的词以及替换词“form”和“outline”等。对于学生文章中“Huang shan is verybeautiful”这样的简单表述,系统提示可替换为更生动的“The magnificent Huang shan presentsbreath- taking views all year round”,既落实了教材的词汇拓展要求,又提升了表达的丰富性。这种精准对接的评价方式,使 AI 批阅结果直接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效避免了技术应用与教学需求脱节的问题。
(二)构建“读-写-评”闭环的AI 动态评价流程
利用 AI 技术收集课前、课中和课后学习闭环中的教学数据,对阅读写作教学进行全过程监控和精准干预,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这一闭环将阅读输入、写作输出与智能评估有机统一起来,让教师可以及时感知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并调节教学方式。
我们以牛津译林版九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Teenage problems”为例进行讨论。本单元主要讲述了青少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写信的方式寻求建议,其中涉及宾语从句以及建议技巧的运用,我们可以借鉴浣东中学的三步评价法:第一步是在课程开始时通过智学网上线课文跟读任务,AI 检测学生的发音情况并识别关键句型,从而生成班级常见错题列表,以此了解他们在诸如“I wonder if you can give me some advice”这类重要句型发音上的困难;第二步是在课堂实施阶段,学生读完关于青少年压力的文章后,要求他们写一篇文章,AI 会即刻指出学生的语法错误或文章结构错误,然后教师根据系统提示可以专门讲授“宾语从句语序”方面的知识;第三步是在课程结束后,学生对AI 批改后的文章进行修正,AI 也会再次检查,从而形成个人发展记录,从中可以看到文章从最初版本到最终版本的变化,以及班级的统计表格,尤其是关于连接词使用的难点,据此设计针对性强的题型。
某学生在初稿中连续使用简单句 :“I have too much homework. I feel stressed. I don't know what to do.”AI 系统标记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教材语法知识改写为 :“I feel stressed because I have too much homework, and I wonder what I should do about it”这种动态调整的评价流程,使 AI 反馈 与教师指导形成合力,既发挥了技术的高效性,又凸显了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实现了“教学评” 的有机统一。
(三)利用AI 生成的学情数据优化教学决策
AI 智能批阅产生的海量数据为精准教学提供了科学依据,教师要善于分析数据背后隐藏的教学价值,并将其转化成切实的教学行为,由经验教学向数据导向教学转变。
在牛津译林版七年级下册第 6 单元写作文的教学中,学生根据智能学习平台生成的学习报告发现, 60% 以上的同学不能准确把握时间和动词形式的运用,即没有分清一般现在时与过去时;40% 以上的学生文章衔接部分比较生硬,不能实现自然流畅的过渡; 30% 以上的学生没有扎实且恰当地运用A 部分所教的关于地形描述类单词。鉴于此,教师分别为每类问题制定具体任务,有针对性进行指导:为了解决时间和动词形式的用法错误,录制一个微课,让学生清楚怎样对自然风光作时间描述及什么样的动词符合这个特点;为解决文章衔接部分生硬的问题,选取学生完成较好的一篇作为范例,通过学习平台中的对比功能,展示连接词的重要性;为了解决学生运用词汇不善的问题,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让学生“调动课本中的词汇”,每个人选取五个单词放进自己的改写版本中。
针对九年级第三课的内容,教师设计了一个名为 I plan to manage my time better by making aschedule 的活动,让学生在文章中尽可能地添加更多积极表述(例如“通过安排时间表,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时间”)。二次成文之后,系统的统计数据显示,积极态度的表述增加了 27%⨀ 。不仅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也鼓励学生提升思想水平。这种基于数据的课堂教学改进使教师可以直接关注课堂教学的关键点,显著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真正达到“个性化教学”的目标。
(四)强化AI 评价结果的育人导向应用
将 AI 智能批阅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结合,拓展学生评估的育人价值,是新时期教学评估改革的必然要求。教师要挖掘评估数据的育人价值,引导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提升人文情怀和道德品格。
以牛津译林版九年级上册 Unit3“Teenage problems”的写作评价为例,与 AI 系统提供的语法评测、学生文章是否拥有“价值观正向性”、“解决方法有效性”等附加指标一起,加上教师评价,设计出一串价值递进的学习链。若学生文章中出现了对父母的误解,AI 不光会给出其语法对错的评定,而且也会提示老师看到他们的家庭关系认知。教师可以通过系统中标示的关键词设计一次“角色互换”的写作任务,令学生根据父母的身份回答自己的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移情能力。“I realize my parents' nagging comes from their care, so I decide to talk with themcalmly”——这位学生修过的作文这样写道。由此可见,学习效果是存在的。
对于七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风景作文这一节,针对“重视风景描写而不关注环境问题”这一弊端,教师增添了一个“环境保护建议”环节文章写作要求,在教师课堂进行的具体文章要求内容之外,促使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补充关于保护自然资源的一些建议性文章。同时,在人工智能识别评估要求中增加了一个“生态环保意识出现频率”这一评估标准,以此考察文章是否出现“We should keep the landscapes clean and never pick flowers”等类似的语句,既督促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又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促进知行合一。
(五)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虽然很多教师已经熟练掌握和积极参与使用各种科学技术工具开展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但仍有很大一部分教师不能有效地利用人工智能辅助教学,从而影响到广大教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接纳程度和使用能力。在后续工作中要重视对教师信息科学素质的培训学习和要求。将“信息技术应用与创新”列人到教育研究范畴,定期召开关于信息技术素质教育的研讨会,更能促使教师更多关注学习方法的学习与应用过程,提升学生更多地思考如何在学习运用中使用这些方法。另外,树立榜样也是很重要的方式。挑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优秀教学成果的教师进行展示,并召开经验分享会,沟通交流,让教师通过讲述经验过程来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
结束语
实践表明,AI 智能批阅工具的合理应用,能够构建起技术赋能、数据支撑、育人为本的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评价新体系。这一体系在江苏牛津译林版教材教学中的应用,既落实了教育数字化转型要求,又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未来,教师需持续探索 AI 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路径,始终坚持以生为本,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蒋艳丽,赵瑞斌,邓玉婷,殷雨洁.融合AI与AR的情景式英语学习资源设计与实践应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4,(Z1):130-133.
[2] 付鹃 . 浅谈 AI 赋能学习科学提高教学实践 - 以学科英语教学实践为例 [J]. 信息系统工程 ,2023,(09):169-172.
[3] 吴敏 . 运用 AI 技术辅助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实证研究 [J]. 中学生英语 ,2023,(18):127-128.
[4] 史凌珑. 英语口语教学省思:人工智能(AI) 如何赋能[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中旬刊 ),2022,(06):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