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料编目工作的标准化与优化策略
陈娅妮
洛南县图书馆 726100
引言
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服务的重要机构,承担着知识传播与文化传承的双重任务。随着知识信息量的快速增长,如何通过科学的编目工作有效组织与利用馆藏资源,成为图书馆管理的核心问题。编目不仅是书目数据的记录过程,更是知识体系化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公共图书馆的编目工作仍存在标准不统一、数据不规范、资源分散等问题,导致检索效率下降、共享受阻、用户体验不佳。标准化作为提升编目质量的重要途径,能够为数据交换、馆际合作和知识整合提供制度保障。与此同时,优化策略的提出则有助于将标准落实到具体实践中,从而实现科学化与人性化的结合。因此,研究公共图书馆编目工作的标准化与优化路径,不仅有助于提升文献信息管理水平,也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具有现实意义。
一、公共图书馆编目标准化的内涵与意义
(-) 编目标准化的基本内涵
编目标准化是指在文献著录、分类、主题标引等方面,采用统一的规则与方法,确保不同图书馆在数据描述与信息表达上保持一致。其核心在于通过规范化的操作,使文献信息具有可比性和可移植性,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交流。在公共图书馆环境中,标准化不仅体现在遵循《国际标准书目著录》(ISBD)、《中国机读目录格式》(CNMARC)等国际国内规范,还包括统一的分类体系和主题标引规则,以保证用户在不同平台和不同馆藏间的检索结果具备一致性与可靠性。
(二)编目标准化的价值作用
在信息化社会,公共图书馆承担着海量信息的管理任务,编目标准化能够提升信息组织的科学性,减少重复劳动,降低数据冗余,增强馆际合作的可能性。标准化后的书目数据不仅可以提高检索的精准度,还能促进跨系统的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增强图书馆在社会知识传播中的影响力。对用户而言,标准化意味着更快捷的检索路径和更准确的结果,从而提升知识获取的效率与体验。
(三)编目标准化对文化服务的促进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广大公众,编目标准化能够将复杂的知识资源转化为易于利用的信息入口,帮助不同层次的读者获得所需信息。它不仅是技术操作,更是文化服务的延伸,有助于缩小信息鸿沟,促进社会公平。因此,标准化建设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全民阅读具有深远意义。
二、公共图书馆编目工作现状与问题
(一)标准执行不统一
在实践中,许多公共图书馆虽制定了编目规范,但在执行过程中因人员水平、设备条件和管理意识的差异,导致同类文献在不同馆藏中的著录不一致。部分基层馆缺乏对国际标准的深入理解,仍沿用地方性、经验性规则,影响了数据交换与合作。
(二)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编目工作对专业素养要求较高,需要编目员掌握文献分类学、目录学及信息技术知识。但现实中,一些公共图书馆存在人员数量不足、专业培训不到位的情况,编目员对新技术和新标准的理解不够深入,影响了数据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三)信息化水平不足
尽管多数图书馆已建立自动化系统,但在数据互联互通、智能化应用等方面仍存在差距。一些系统在兼容性和扩展性上不足,难以适应资源共享和大规模数据处理的需求。部分馆舍仍依赖人工录入,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
三、推动编目标准化的优化策略
(一)强化标准体系建设
公共图书馆应在国家标准的框架下,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细化的实施细则,确保在著录、分类、主题等环节有章可循。还应加强与上级馆、行业协会的沟通,推动标准在更大范围内统一实施,减少因地方差异导致的执行偏差。进一步来说,标准体系建设不仅是对现有规范的遵循,也需要根据新兴信息资源的特点进行适应性扩展。例如,随着电子图书、网络数据库、多媒体资料的不断增加,传统的编目规则在资源类型描述和检索字段设置上已显不足,迫切需要进行调整和更新。
(二)加强编目人员培训与激励
编目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员素质。公共图书馆应建立持续培训机制,定期组织编目人员学习最新的规范和工具,提升他们对新标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同时,应通过考核与激励机制调动积极性,让编目员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操作水平。具体而言,培训内容应包括国际主流编目标准的变化、智能编目系统的操作、数据质量控制方法以及跨库资源整合技术等,使编目人员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此外,还应鼓励编目员参与学术交流与专业研讨,提升其理论素养与研究能力。激励机制的设置同样重要,可以通过绩效考核、表彰奖励、岗位晋升等方式,增强编目人员的责任感与归属感。
(三)引入信息技术手段
随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智能编目工具逐渐成熟。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自动化著录、机器学习分类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提高编目的效率与准确性。此外,应加强系统的兼容性建设,推动不同图书馆间的数据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值得注意的是,引入信息技术不仅是工具层面的改进,还意味着编目理念的转变。传统编目强调人工控制和严格规则,而智能编目更注重效率与用户体验,能够在保持规范性的同时大幅提升处理速度。图书馆可通过与科技企业合作,开发适合本地需求的智能化平台,实现大批量文献的快速录入与分类。同时,信息技术还可以辅助质量监控,例如通过系统自动比对发现错误或重复数据,从而减轻人工检查负担。未来,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也可能应用于编目与数据共享环节,为图书馆资源的安全与可追溯提供保障。
四、公共图书馆编目优化的保障措施
(一)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编目标准化不仅是技术问题,更需要制度保障。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政策,推动公共图书馆在标准化建设中的合作与统一。图书馆内部应建立严格的质量检查机制,对编目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监督,确保规范落实。从宏观层面来看,政策支持能够为标准化提供方向指引和资金保障。例如,政府可以通过专项资金支持联合编目项目建设,推动区域性或全国性编目中心的形成,以发挥规模效应。同时,制度保障应贯穿图书馆管理的全过程,从编目数据的采集、录入到审核、发布,都应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和操作流程,以避免随意性和差错率的增加。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问责机制和反馈渠道,确保编目工作的透明度和可监督性,使标准化不流于形式。只有形成由上至下的政策引导与内部制度落实相结合的格局,才能确保优化策略长期有效。
(二)资源整合与合作机制
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参与区域或全国范围的联合编目项目,实现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通过资源整合,不仅能节约人力成本,还能提高编目工作的整体效率和准确度。合作机制的建立,也有助于经验交流和标准推广。具体来说,联合编目可以通过建立统一的编目数据库,让多个图书馆同时使用和更新,实现“编一次,多馆共享”的目标,从而减少重复劳动。同时,合作机制也包括人才共享和经验传递,例如大型馆可以向基层馆输出技术支持和培训资源,提升整体水平。除了馆际合作,还应扩大到与高校、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的联动,共同推进标准研究与实践应用。在数字资源迅速增长的背景下,资源整合还能为跨界合作提供条件,例如与数字出版企业、知识服务平台建立共享机制,扩展图书馆的资源覆盖面。通过这种全方位的合作,公共图书馆的编目优化将更具系统性和可持续性。
五、结语
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料编目工作的标准化与优化,是提升信息资源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统一规范、提升人员素质、应用信息技术和完善制度保障,可以有效解决当前编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文献信息的科学组织与高效利用。未来,应进一步深化馆际合作,推动智能化编目工具的普及,形成长效机制,使公共图书馆在全民阅读和知识传播中发挥更大作用。与此同时,公共图书馆还应树立前瞻性视角,积极关注国际规范的发展趋势和新兴技术的应用前景,将标准化与优化结合到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之中。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编目工作将不仅是技术性的劳动,更是一种知识治理和社会服务,其成果直接关系到公众获取信息的便捷程度与图书馆的社会价值。通过持续探索与实践,公共图书馆必将构建起更加科学、高效、智能化的编目体系,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数字文化强国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刘仲山, 周晓丽, 曾泽华. 新质生产力赋能我国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理论逻辑、战略剖析与实践策略 [J]. 图书馆 ,2025,(07):71-79.
[2] 张文亮 , 刘天宇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实施背景下我国县域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发展困境及应对策略 [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25,(04):96-109.
[3] 范周 , 李姝婧 .“十五五”时期公共图书馆建设新型智库的时代机遇与发展路径 [J]. 图书馆建设 ,2025,(04):4-10.
[4] 肖 阳 . 基 于 网 络 环 境 的 高 校 图 书 馆 采 编 工 作 创 新 研 究 [J]. 参花 ,2025,(19):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