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肠道微生物群与儿童川崎病免疫失衡及病情进展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

贾桐薇

荆门市中心医院 荆楚理工学院附属荆门市中心医院 448000

引言:

川崎病(KD)又称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主要病因之一。目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未明,研究显示免疫失衡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群是人体最大微生态系统,与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肠道微生物群与儿童川崎病免疫失衡及病情进展的相关性,为防治提供新思路。 [2]。

一、一般资料与方法

选取 2024 年 1 - 12 月我院儿科收治的 40 例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的患儿为研究组,其平均年龄 4.5 岁,平均身高 105 厘米,平均体重 18 公斤;同时选40 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平均年龄4.3 岁,平均身高106 厘米,平均体重 19 公斤。两组儿童在年龄、性别、身高和体重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采集研究组患儿疾病急性期(发病后 1 - 5 天)、亚急性期(发病后 6- 10 天)和恢复期(发病后 11 - 28 天)的粪便样本,以及对照组儿童的粪便样本,同时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外周静脉血用于免疫指标检测。采用 16S rRNA 基因测序技术分析粪便样本中的肠道微生物群,测定微生物种类、丰度和多样性;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外周血中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补体(C3、C4)、细胞因子(IL - 6、IL - 10、TNF - α)等免疫指标水平。运用 SPSS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表示,组间比较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组间比较用 χ2 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 Pearson 相关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二、结果

(1)微生物种类和丰度:研究组患儿在疾病急性期肠道微生物群的种类和丰度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P<0.05 )。随着病情的进展,肠道微生物群的种类和丰度逐渐发生变化,在恢复期部分指标接近对照组水平(表1)。

(2)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组患儿在疾病急性期肠道微生物群的多样性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随着病情的好转,微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但仍低于对照组水平(表2)

(3)免疫指标的变化:研究组患儿在疾病急性期外周血中免疫球蛋白、补体和细胞因子的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P<0.05 )。随着病情的进展,免疫指标逐渐恢复正常(表3)。

三、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儿童川崎病患儿肠道微生物群在疾病不同阶段显著变化。急性期,肠道微生物群种类、丰度减少,多样性降低,随病情进展逐渐恢复。这可能是因为患儿疾病过程中免疫功能紊乱,致肠道微生态失衡,影响微生物群组成和功能。免疫失衡是川崎病发病重要机制,研究发现急性期患儿外周血免疫球蛋白、补体和细胞因子水平显著变化,提示免疫功能紊乱。肠道微生物群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其改变可能影响免疫细胞活化、分化和细胞因子分泌,导致免疫失衡,参与发病过程。此外,肠道微生物群与病情进展密切相关,其恢复情况可反映病情好转程度。因此,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或有助于改善患儿免疫失衡,促进病情恢复。

微生物群来治疗儿童川崎病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四、结论

本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与儿童川崎病免疫失衡及病情进展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可能参与了川崎病的发病过程,并且可以作为评估病情进展和判断预后的指标。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通过调节肠道

参考文献:

[1] 石树文 , 田雯 . 肠道微生物群与儿童川崎病 [J]. 心血管病学 进 展 ,2020,41(06):608-610+621.DOI:10.16806/j.cnki.issn.1004-3934.2020.06.012.

[2] 黄琴 . 川崎病病原体感染作用机制及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J]. 中外医学研究 ,2022,20(33):171-176.DOI:10.14033/j.cnki.cfmr.2022.33.043.

[3] 史彤彤, 安新江, 王燕, 等. 川崎病儿童的肠道菌群变化情况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25,15(06):53-56.DOI:10.20116/j.issn2095-0616.2025.06.12.

[4] 王燕燕 , 李丽红 , 李哲 . 川崎病患儿的肠道菌群分布特点 [J]. 妇儿健康导刊 ,2024,3(08):18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