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羊群寄生虫感染现状及驱虫策略优化

作者

赵大海 李文广

绥芬河市农业农村局 黑龙江省 157399

养羊业是我国畜牧业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畜产品供应、促进农村经济意义重大。但羊群寄生虫感染长期困扰养羊户,损害羊只器官、引发病症,致其生产性能下降、饲料利用率低,甚至大规模死亡,造成沉重损失。部分养羊户因认知不足,驱虫时存在选药盲目、时间不当、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加剧感染风险。因此,研究感染现状、剖析驱虫不足并提优化方案,对提升防治水平、保障羊只健康、推动养羊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1 羊群寄生虫感染现状

1.1 常见寄生虫种类

羊群中常见的寄生虫可分为体内寄生虫和体外寄生虫。体内寄生虫主要有吸虫、绦虫、线虫等。吸虫如肝片吸虫,寄生于羊的肝脏胆管内,会影响肝脏正常功能,导致羊只消瘦、黄疸等症状。绦虫如莫尼茨绦虫,可在羊的小肠内大量寄生,夺取羊体营养,使羊生长发育受阻。线虫如捻转血矛线虫,寄生于羊的真胃,可引起贫血、消化紊乱等。体外寄生虫主要有蜱、螨、虱等。蜱会吸食羊的血液,还可能传播多种疾病,如焦虫病等。螨可引起羊的皮肤瘙痒、脱毛等症状,严重影响羊的外观和健康。

1.2 感染特点

羊群寄生虫感染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区域性。在温暖潮湿的季节,寄生虫的繁殖和传播更为活跃,感染率相对较高。例如,夏季是蜱、螨等体外寄生虫大量繁殖的时期,羊只感染此类寄生虫的风险增加。不同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养殖方式等因素的差异,寄生虫感染情况也有所不同 [1]。在一些放牧地区,羊群接触外界环境的机会多,感染寄生虫的概率相对较高。此外,羊群的年龄、品种等因素也会影响寄生虫感染情况。幼龄羊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对寄生虫的抵抗力较弱,感染率通常高于成年羊。

1.3 感染危害

寄生虫感染对羊群健康与生产性能的危害极为显著。感染后的羊只普遍出现食欲减退症状,生长速度随之放缓,饲料无法充分转化利用,利用率大幅降低。以感染肝片吸虫的羊为例,其肝脏因寄生虫寄生受损,消化功能严重下降,摄入的饲料难以充分消化吸收,直接导致体重增长缓慢,生产性能大打折扣。此外,寄生虫感染还会干扰羊的繁殖功能,母羊感染后易出现流产、早产等问题,使羊群繁殖率显著降低。同时,感染还会提升羊只的发病率与死亡率,给养羊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 现有驱虫策略存在的问题

2.1 驱虫药物选择不合理

部分养羊户选择驱虫药物时缺乏科学依据,常仅以药物价格高低或他人经验推荐为判断标准,导致选药盲目。这类选择的药物往往仅对部分寄生虫有效,对其他种类寄生虫防治效果不佳,无法实现全面驱虫 [2]。更关键的是,若长期固定使用同一种驱虫药物,易使寄生虫逐渐产生耐药性,大幅降低后续驱虫效果。如部分地区长期用阿苯达唑驱虫,已出现寄生虫对其耐药、用药后难达理想效果的情况。

2.2 驱虫时间不科学

许多养羊户在确定驱虫时间时,未充分参考寄生虫生长发育规律与羊群感染状况。部分养羊户驱虫行动过早,此时寄生虫尚处少量繁殖阶段,药效难以充分发挥,驱虫成效不显著。而有的养羊户驱虫时间过晚,羊只已遭受寄生虫严重侵害,不仅影响羊只健康,其生长、繁殖等生产性能也大打折扣。以肝片吸虫为例,若在感染高峰期后才驱虫,羊只肝脏已受损伤,即便驱虫成功,羊只身体恢复也需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

2.3 驱虫方法不当

驱虫过程中,部分养羊户存在操作不规范问题:使用口服驱虫药物时,未严格按说明准确把控剂量,剂量过小会导致驱虫不彻底、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剂量过大则可能引发羊只药物中毒,损害其肝肾功能;进行体外驱虫时,仅关注羊只体表用药,却未对羊舍及周围环境开展彻底清洁与消毒,残留的虫卵或虫体易再次感染羊只,导致驱虫工作反复、成效大打折扣。

3 驱虫策略优化方案

3.1 科学选择驱虫药物

需根据羊群寄生虫感染的具体种类和实际特点,筛选适配的驱虫药物。应优先选用广谱、高效、低毒的药物,同时定期轮换不同种类的驱虫药物,如交替使用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等,以此防止寄生虫产生耐药性。此外,要依据羊只的实际体重准确计算药物剂量,确保驱虫效果达标;在选择药物时,还需充分考虑药物的剂型和使用方法,尽可能方便养羊户日常操作,提升驱虫工作的实操性与效率。

3.2 合理确定驱虫时间

需依据寄生虫生长发育规律与羊群感染情况,制定科学驱虫计划。通常每年春季、秋季各开展一次全面驱虫,春季驱虫可提前阻断羊只夏季寄生虫感染路径,秋季驱虫能减少羊只冬季体内寄生虫数量,降低越冬感染风险。针对肝片吸虫等特定寄生虫,需在其感染高峰期前精准安排驱虫;此外,当羊只面临引进、转群等易接触新病原的场景时,也应及时进行驱虫,全方位保障羊群健康。

3.3 优化驱虫方法

在进行口服驱虫药物时,要确保药物充分溶解,避免药物残留。可以将药物与少量饲料混合,让羊只充分采食。在进行体外驱虫时,要对羊舍和周围环境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消灭寄生虫的生存环境。可以使用杀虫剂对羊舍的墙壁、地面等进行喷洒,定期更换垫料。同时,要加强对羊只的饲养管理,提高羊只的免疫力。合理搭配饲料,保证羊只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增强羊只对寄生虫的抵抗力。

3.4 加强监测与评估

需建立完善的羊群寄生虫感染监测体系,按固定周期对羊群开展寄生虫检测,可采用粪便检查排查肠道寄生虫、血液检查监测血液寄生虫等方法,及时精准掌握羊群感染情况 [3]。依据监测结果动态调整驱虫策略,确保驱虫方案适配实际感染状况;同时需定期评估驱虫效果,通过观察羊只精神状态、采食情况等健康指标,以及体重增长、出栏周期等生长性能指标的变化判断效果,若效果不理想,需快速分析如药物选择、剂量使用等原因,采取针对性改进措施。

3.5 推广综合防治措施

除常规驱虫外,需通过多维度综合措施减少羊群寄生虫感染:加强放牧管理,根据季节与寄生虫活跃规律,避开低洼潮湿、虫卵滋生密集的污染区域,降低户外接触风险;定期为羊舍通风换气,搭配每周 1-2 次的清洁消毒,持续保持舍内干燥卫生,破坏寄生虫生存环境;严格检疫引进羊只,隔离观察 2-3周确认无感染后再混群,防止外来病源传入;同时定期开展养羊户培训,通过案例讲解与实操指导,提升其寄生虫防治意识与技术水平,全方位降低感染风险,切实保障羊群健康与养殖经济效益。

结束语

羊群寄生虫感染是养羊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严重影响羊只的健康和养殖效益。通过对羊群寄生虫感染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发现现有驱虫策略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科学选择驱虫药物、合理确定驱虫时间、优化驱虫方法、加强监测与评估以及推广综合防治措施等驱虫策略优化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养羊户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优化方案,不断提高羊群寄生虫防治水平,保障养羊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育新 . 羊常见寄生虫病的临床症状与防治措施 [J]. 中国畜牧业 ,2022,(24):106-107.

[2]宁佳薇 . 羊群寄生虫病的预防与治疗 [J]. 饲料博览 ,2021,(02):114-115.

[3]石金刚 . 寄生虫病对羊群的危害及防控 [J]. 饲料博览 ,2020,(0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