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供需视角看群众对书画文学作品需求及群众文化服务优化策略
索朗次仁
山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856000
引言在社会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当下,群众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愈发强烈。书画、文学作品作为文化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承载着审美价值、情感表达与文化传承的功能,成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关键组成部分。深入了解群众对这些作品的需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质量,对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意义重大。
1 群众对书画、文学作品的需求分析
1.1 多元化的需求动机
群众接触书画、文学作品的动机呈现多元化态势。从审美层面来看,大量群众渴望通过欣赏这些作品提升自身审美素养,获得美的享受。例如,在日常书画展览现场,常常能看到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驻足欣赏各类绘画作品,从古典油画的细腻笔触到现代艺术的大胆创新,观众沉浸其中感受美的熏陶。部分群众将其作为自我表达的途径,受摄影文化影响,许多摄影爱好者通过镜头捕捉生活瞬间,用摄影作品抒发对世界的独特见解;文学领域同样如此,网络文学平台的兴起,让无数文学爱好者有了创作和分享作品的空间,通过文字倾诉情感、讲述故事。还有部分群众将其作为文化学习的方式,通过阅读文学名著、研究书法碑帖等,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内涵,汲取知识养分。
1.2 个性化的需求偏好
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地域的群众在需求偏好上存在显著差异。年龄方面,青少年群体对动漫、绘本等具有时尚感、趣味性的美术作品以及青春文学、科幻文学等题材兴趣浓厚,这类作品往往契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成长需求;中老年人则更倾向于传统书画作品,如国画中的山水花鸟、书法中的行楷篆隶、朱擦体、丘艺体以及经典文学名著,这些作品承载着他们的文化记忆和审美习惯。性别差异上,女性在摄影领域可能对人像摄影、花卉摄影等题材更感兴趣,在文学方面,言情、生活类文学作品较受欢迎;男性则对纪实摄影、风光摄影以及历史、小说、诗歌类文学作品关注度较高。职业不同,需求也有所不同,艺术从业者对专业度高、创新性强的作品需求旺盛,用于学习和借鉴;而普通上班族更倾向于轻松、减压的作品,如幽默风趣的文章、短小精悍的散文等。地域因素同样影响需求偏好,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群众,对带有本民族特色的美术、文学作品情有独钟,像西藏题材的唐卡、雪山、牧场绘画、藏民族故事背景的文学等;沿海地区群众可能对海洋主题的摄影、文学作品更具亲切感。
1.3 层次化的需求内容
群众对作品需求可分为基础、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基础需求层面,群众希望能便捷获取丰富的作品资源,无论是在城市社区的文化活动室,还是乡村的农家书屋,都能看到群众对各类书籍、画册的翻阅。例如,许多社区文化中心定期更新图书,涵盖文学、绘画、摄影等多种类型,以满足群众日常阅读和欣赏需求。中级需求上,群众渴望得到专业的作品解读与创作指导。以书法为例,各地书法培训班常常爆满,书法爱好者们希望通过专业老师的讲解,深入理解书法作品的笔法、结构、意境,学习创作技巧;在摄影领域,线上线下的摄影讲座、工作坊也备受欢迎,摄影爱好者们借此提升拍摄水平。高级需求表现为对参与作品创作、文化交流活动的强烈渴望,部分有一定基础的群众希望参与艺术创作比赛、文学创作沙龙等活动,与同行交流切磋,提升自身创作能力,展示个人才华。
2、当前书画、文学作品供给现状及不足
2.1 供给数量与质量问题
在供给数量上,尽管近年来公共文化机构不断加大投入,但仍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以图书馆为例,部分基层图书馆藏书量有限,尤其是一些偏远乡村的农家书屋,图书更新缓慢,种类单一,文学类书籍占比较大,美术、摄影、书法类书籍稀缺,无法满足群众多样化阅读需求。在美术展览方面,除了大城市的大型美术馆展览资源相对丰富外,中小城市和基层地区的展览数量较少,许多群众难得有机会欣赏到高水平的美术原作。作品质量也参差不齐,一些文学作品存在内容低俗、抄袭等问题,网络文学领域尤为突出,部分作品为追求流量,粗制滥造,缺乏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部分美术、摄影、书法作品也存在模仿痕迹重、创新性不足的问题,难以给群众带来新鲜感和审美冲击。
2.2 供给结构失衡供给结构失衡体现在多个方面。从作品类型来看,热门题材作品扎堆,冷门题材作品受冷落。文学领域,诗歌、小说等热门题材作品大量涌现,而一些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反映现实社会问题的民间文艺题材作品却鲜有人关注,出版发行困难。在美术作品中,商业插画、流行绘画作品较多,而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工笔画、写意画等创作相对较少。从创作群体角度,知名艺术家、作家的作品占据大量资源,而新人创作者的作品缺乏展示平台,难以进入大众视野。在公共文化机构举办的展览、活动中,往往优先邀请知名人士参与,新人作品展示机会有限,不利于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梯队建设。
3、优化书画、文学作品供给的策略
3.1 整合资源,丰富作品供给
加强公共文化机构之间的合作与资源共享,建立跨区域、跨类型的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可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馆藏资源的互联互通,群众可通过网络平台便捷查询和获取各类美术、摄影、书法、文学作品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资源供给,引导文化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通过捐赠、合作等方式,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作品资源。例如,一些企业可将自身收藏的艺术作品借给美术馆展览,丰富展览内容;个人也可将自己创作的优秀文学作品捐赠给图书馆收藏。挖掘和整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将民间美术、民俗文学等进行系统整理和创作转化,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如将民间编织艺术进行创新设计,开发成美术作品和文创产品;将地方传说故事改编成文学作品,丰富作品供给类型。
3.2 提升创作水平,保障作品质量
加大对文化艺术创作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进修班、创作营等方式,提升创作者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鼓励艺术家、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群众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风貌、贴近群众生活的优秀作品。例如,组织作家深入乡村、社区,体验基层生活,创作反映乡村振兴、城市发展变化的文学作品。建立健全文化艺术作品评价机制,摒弃单纯以市场效益为导向的评价标准,注重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文化价值。通过专家评审、群众评价等多种方式,对作品进行客观公正评价,激励创作者提升作品质量。
结论
群众对书画、文学作品的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层次化特点,而当前作品供给在数量、质量、结构、地域分布以及供需衔接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通过整合资源、提升创作水平、优化供给结构、推进数字化建设、加强人才培养等策略,能够有效改善作品供给状况,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文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在实践过程中,需持续关注群众需求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供给策略,实现文化供需的动态平衡,让书画、文学作品更好地滋养群众精神世界,促进社会文化繁荣进步。
参考文献:
[1] 王玉兵 . 公益培训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的路径探究 [J]. 时代报告 ( 奔流 ),2024,(12):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