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大数据时代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在用户行为分析与偏好预测中的研究

作者

马冬妹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广州市 510663

引言

本研究旨在系统探讨数据挖掘技术如何穿透用户行为数据的复杂性,揭示其内在规律,最终实现高精度的偏好预测。研究涉及一整套从数据预处理、特征工程到模型构建、评估与应用的技术路径。深入剖析此技术路径,对于推动精准营销、个性化推荐系统、用户体验优化等应用领域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是释放大数据潜能、驱动智能化决策的必然要求。

一、大数据时代用户行为数据的特征

(一)用户行为数据的主要来源

大数据时代的用户行为数据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源性,其来源从传统的线上触点广泛延伸至物理世界,构成了一个立体化的数据采集网络。例如电子商务平台详尽记录了用户的搜索查询、商品浏览、加购收藏、支付订单及售后评价等一系列完整消费意图,是分析用户购买偏好和消费能力的重要数据。社交媒体平台则捕捉到了用户的兴趣取向,每一次点赞、评论、分享、关注以及发布的图文视频内容,都成为勾勒用户画像的笔触。搜索引擎的查询日志则揭示了用户的即时意图,各类应用软件内的点击流、功能使用时长及界面交互热力图,精细反映了用户的产品体验痛点。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的多源数据流共同汇聚,形成了能够全面映射用户数字足迹的巨量数据池,为深度分析提供了丰富的观测样本。

(二)数据特征

一是数据体量巨大,用户每秒钟都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海量的点击、浏览和交易记录,其规模动辄达到 TB 甚至 PB 级别。二是高速动态性,数据流以极高的速率不断地涌现,要求系统具备近实时的处理能力,才能捕捉用户瞬时的兴趣变化,从而为即时推荐等场景提供决策支持。三是类型繁多,数据呈现出复杂的多模态混合形态,其既包含结构化的交易数据,也包含半结构化的 JSON/XML 日志,充斥着大量非结构化的自由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内容。

二、用户行为分析中的数据挖掘应用实践

(一)用户画像构建

用户画像构建本质是从海量杂乱的行为数据中提炼出具有商业意义的标签体系,从而把抽象的用户转化为具象、可量化、可操作的模型。数据挖掘通过聚类分析具有相似行为特征的用户自动分群,从而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自然细分市场,例如“高价值高活跃度用户”或“潜在流失用户”,为企业实施差异化策略提供了清晰的靶向目标。分类算法和关联规则挖掘被用于预测用户的潜在偏好,例如通过分析用户的 App 安装列表、消费记录和浏览内容,自动为其打上“科技发烧友”“母婴人群”等标签。随着用户的最新行为通过实时流处理技术更新,最终形成一个覆盖基本属性、消费能力、行为特征、兴趣偏好和心理特征等多个维度的立体化画像。

(二)行为模式识别

行为模式识别揭示用户内在的行为规律,关联规律挖掘深入探究行为项集之间的共生关系,经典的购物篮分析能发现“购买奶粉的用户同时有很大概率购买尿不湿”的强关联规则,为电商平台的商品捆绑销售、优惠券组合和货架摆放优化提供了直接依据。更为进阶的是序列模式挖掘,其专注于行为在时间轴上的先后顺序,可以捕捉用户典型的转化路径,例如“搜索关键词→对比商品详情页→阅读用户评价→加入购物车”的购买决策流程。基于历史序列,挖掘算法可以预测用户下一个最可能发生的行为,从而实现超前干预。异常检测算法则从另一个维度守护着业务安全与用户体验,能识别出不同于常规模式的异常行为,例如账号的盗用登录、刷单作弊或界面操作的集体性卡顿,从而及时触发风控机制,保障平台的健康生态。

(三)个性化推荐

个性化推荐背后的引擎主要依赖于两类数据挖掘范式,基于内容的推荐和协同过滤。基于内容的推荐通过分析用户历史偏好的特征属性,为其推荐相似属性,需要自然语言处理和特征提取技术来理解文本、图像等内容的内在含义。而协同过滤则更为强大,其遵循“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哲学,无需理解内容本身,通过挖掘亿万用户与物品之间的庞大交互矩阵,就能发现用户之间或物品之间的隐秘相似性,从而把同类用户喜欢的物品推荐给目标用户。

三、偏好预测中的数据挖掘技术路径

(一)预测模型的构建

偏好预测把用户行为分析转化为对行为偏好的前瞻性推断,流程始于明确的预测目标定义,即究竟要预测什么,是用户下一次的购买品类、一篇新闻的点击概率、还是一个用户的流失风险?目标的清晰界定直接决定了后续算法选择的方向。特征工程要求数据分析从原始的用户行为日志、属性信息和场景上下文数据中,构造出对预测目标有指示意义的特征变量,既包括用户历史点击率、购买频次、最近一次访问时间等统计型特征,也包括商品 ID、文章标题等高维稀疏类别变量转化为稠密低维向量的深度特征,甚至包括基于时间序列构造的趋势性特征。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模型训练,传统的逻辑回归、梯度提升决策树因其可解释性和优异性能被广泛用于点击率预测和转化率预测任务;而面对高度动态的序列化行为数据,循环神经网络及其变体如长短期记忆网络能有效捕捉用户兴趣的长期演进和短期波动;对于多模态的融合数据,深度神经网络则展现出强大的端到端非线性拟合优势。

(二)预测结果的应用场景

精准的偏好预测结果只有融入实际业务场景才能释放其价值,其应用贯穿于用户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驱动着智能化决策。在营销广告领域,预测模型输出的用户偏好概率分数直接赋能程序化广告的实时竞价系统,使广告主能够以最高效率将最相关的广告展示给最有可能转化的用户,从而实现投资回报率的最大化。在电子商务与内容服务平台,偏好预测是个性化推荐系统的直接动力源,系统依据预测出的用户对海量商品或内容的偏好得分进行排序和筛选,最终生成独一无二的“猜你喜欢”列表。在客户关系管理中,预测模型可以前瞻性地识别出具有高流失风险的客户群体,判断其潜在的价值提升空间,使得运营团队能够在此之前采取针对性的挽留措施,变被动响应为主动干预。

(三)效果评估

线评估是模型迭代过程中的快速验证环节,其在历史的静态数据集上通过一系列严格的指标对多个候选模型进行筛选。常用的指标包括衡量排序质量的曲线下面积、衡量预测准确率、召回率及 F1-score,以及针对推荐系统特有的归一化折损累积增益和平均倒数排名等,从不同角度量化了模型在历史数据上的表现。通过线上用户流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一段时间内对比业务指标(如点击率、转化率、人均订单量、停留时长等)的提升幅度。

结语

企业在享受大数据所带来的增长红利时,必须同步审视其背后的数据隐私边界。技术的锋芒越锐利,其应用就越需要智慧的驾驭,未来的探索必须迈向如何在保护用户自主权的前提下,构建更负责任且以人为本的智能分析范式,其既是创新的基石,也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 吴彩 . 基于大数据框架的网络用户行为研究 [J]. 信息与电脑 ,2022(9):34.

[2] 袁小勇 . 云环境下大数据计算机处理技术应用研究 [J]. 科技资讯 ,2024, 22(8):52-54.

[3] 陈一恒 . 数据挖掘技术在精准营销中的应用 [J]. 中国电子商务 ,2023(8):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