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谢赫六法论之“气韵生动”在中国画中的体现及影响
郭一瑄
温州大学 浙江温州 325035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是最具有东方审美情怀的艺术形式,其体现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具体说来,中国画是以“气韵”为中心,以“画法”为彰显。在谢赫的《古画品录》中,《六法论》是最早系统的提出了对画作进行评品标准的语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气韵生动”在这《六法论》中居于首位。由此可见,在一千几百年前的中国绘画艺术评说中,“气韵生动”已成为最重要的评判标准之一。认识“气韵生动”是一把钥匙,深入研究中国画在精神层面的表现,而“气韵生动”也是中国画传统精髓的直接体现。
一、“气韵生动”的内涵解析
(一)气韵的来源
我国的文学艺术至今依然在不断的传承和发展之中,“气韵生动”在我国艺术发展中作为绘画艺术的评判标准,是对绘画艺术作品和谐之美进行审视和评判的依据。它是极具有感染力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并且可以充分展现中国传统绘画中独特的艺术魅力。古人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存在与繁行生息的根本,所以“气韵”,自然成为了人们对于绘画艺术作品进行评价的标准之一。谢赫在《古画品录》中云:“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气”,是指自然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韵”,指事物所具有的某种情态。“气”和“韵”都和“神”相关,故有神气、神韵之说。
(二)“气韵生动”的哲学基础与文化底蕴
“气韵生动”不仅仅是中国艺术的审美追求,也更是儒家、道家哲学思想在艺术层面的体现。
儒家哲学强调“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主张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艺术创作中,儒家思想体现为追求“中和之美”,即作品不仅要有俊美的形式,还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教义。中国画追求画面的整体感与和谐感,这与儒家思想中的“和谐”理念相呼应。且儒家还强调人的德行修养,注重个人的品德和人格的塑造,这对艺术的创作和个人气韵的培养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在中国画中,画家也非常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认为只有具备高尚的人品,才能够创作出外在形式与内在气韵俱佳的作品。
与儒家相比,道家强调自然无为,主张回归自然、追求真朴和反对虚伪。这些品格都体现在中国画上。中国画中的“气韵”不仅仅来自于画面本身,更多的是来自画家本人的性情与修养,通过画作来表现画家的审美观念和人格性情。“道生万物”理念与自然意境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美学特质,这种美学特质不仅体现在山水画中,也影响了人物画和花鸟画等其他绘画形式。
这些形而上的哲学思想方式,恰恰是绘画所必需的精神食粮,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情感才能够得以升华。任何一种文化都离不开传承和发展,都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这对文化来说,也是一种保护。“气韵生动”虽经千年而不衰,但对于当代绘画艺术来说,指导意义依然十分重大。中国绘画凝聚着中国传统的哲学和精神,是五千年文明的积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得文明中的精华得以高度凝结,得以发扬。
二、“气韵生动”在不同绘画类型中的体现
(一)人物画中的“气韵生动”颐恺之 图文本的作员为婚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他将人物形象的“气韵生动”展现得淋漓尽致。先看画面中的曹植,他的眼神中充满深情,专注地凝视着洛神,那目光中透露出的炽热的爱慕之意,将爱情的强烈与无奈进行深刻的诠释,观者能深切体会到他们因身份殊异而不得相守的惆怅之情,赋予作品浓浓的情感价值,使画面中弥漫着一种浪漫且忧伤的气韵,仿若一首无声的爱情悲歌。整幅画面运用高古游丝描来勾勒服饰,线条圆转顺滑,似随风而动,毫无滞涩之感。画面中服装线条流畅飘逸,既展现魏晋服饰独特美感,更赋予人物超凡出尘的气韵,使其似能乘风而去,与画面浪漫情境完美融合,生动地诠释了“气韵生动”的美学内涵。


阎立本的《步辇图》,画面中唐太宗端坐在步辇之上,其神态庄重威严又透着平和大度,眼神深邃而坚定,这种神态彰显出他作为盛世君主的非凡气韵。他的气质通过沉稳的坐姿、不怒自威的神情得以体现,仿佛能让人感受到他治理下大唐的繁荣昌盛与海纳百川的胸怀。画面中禄东赞身形微微前倾,表情恭敬且略带紧张,其肢体语言充分展现出他长途跋涉而来的谨慎,还有对此次会面的重视,服饰线条简洁流畅却不失其民族特色,衬托出他质朴而诚挚的气韵,从他身上可看到吐蕃对与大唐交好的殷切期望。
(二)山水画中的“气韵生动”
以董源的《潇湘图》、荆浩的《匡庐图》为例,

董源的《潇湘图》以江南平缓山峦为题材,取平远之景。右半部描绘游船活动,一只小船缓缓向汀岸靠拢,船上有朱衣人及陪侍舟子,岸上有人迎迓,稍远处女子遥遥观望。左半部展现网捕景象,坡岸上渔人撒网捕鱼,水中亦有人安网。此外,水面还有小艇错落点缀,沙洲苇渚历历可见,坡岸后茂林重叠,屋舍隐约,山势连绵。其笔墨运用披麻皴,线条流畅且疏松,墨色清新淡雅,生动地表现了江南山水的风貌,将江南山水的润泽与生机展现得恰到好处。在意境上,画中描绘了江面上的渔舟唱晚、岸边的人物活动等场景,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使观者能深切地感受到江南山水所蕴含的平和、闲适的精神境界,仿佛能听到画中那悠悠的水乡渔歌,体会到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气韵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这些都是画家通过对于山水形势、意境和笔墨的精妙营造,使得山水之形态成为了自然与精神的载体,让观者在欣赏画作时能沉浸在山水的气韵之中,从而引发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与对自然的敬畏热爱。

《匡庐图》其山水形势巍峨雄伟又兼具深邃幽远。山峰高耸入云,绝壁陡峭险峻,山谷深邃莫测,展现出一种宏大而壮阔的格局,彰显出大自然的雄浑力量。在笔墨运用上,荆浩以墨法为主,皴擦点染并用,线条刚劲有力,墨色浓淡相宜,通过对山石纹理的细腻刻画,使山体仿佛具有了坚实的质感和丰富的层次。这种笔墨表现赋予了山水鲜活的生命力,观者能感受到山水间蕴含的蓬勃生机。其意境深远宁静,幽林古寺、飞瀑流泉点缀其中,让观者仿若置身于那片清幽之境,体会到山水所承载的宁静致远的精神内涵,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气韵与情怀。
(三)花鸟画中的“气韵生动”
以徐渭的《墨葡萄图》为例,

图 6 徐渭《墨葡萄图》
徐渭的《墨葡萄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不朽杰作,其独特魅力在于将精湛的笔墨技艺与深邃的气韵精妙融合,展现出动人心弦的艺术力量。画面上,葡萄藤条仿若灵动的蛟龙蜿蜒穿梭,以草书笔法绘就的线条,粗细变化间尽显跌宕起伏之势,行笔的徐疾、顿挫犹如情感的节律。墨色的浓淡枯湿随心而变,浓墨处彰显藤条的坚韧苍劲,淡墨区则晕染出枝叶的轻盈舒展,恰似阴阳相生,自然而和谐。彰显出徐渭对笔墨炉火纯青的掌控,达至“笔简意赅而气韵生动”的化境。
此画构图匠心独运,葡萄藤自右上方向左下方倾泻而下,似瀑布流淌却又充满曲折回环。串串葡萄疏密有致地垂挂其间,似繁星点缀夜空,形成独特的视觉韵律。画面上方枝叶繁茂,墨色浓郁厚重,给人以压抑逼仄之感;下方却留白空旷,仿若幽深感喟中的一丝希望与寂寥。这种上密下疏、上实下虚的布局,营造出强烈的空间张力和深邃的意境氛围,使观者仿若置身于徐渭构建的心灵幽境之中,气韵于疏密虚实间自然流淌,弥漫全图。
而在《墨葡萄图》中,气韵更是灵魂所在。徐渭一生饱经沧桑,科举失意、仕途坎坷、生活困窘,诸多悲辛凝于笔端。画中那纵横交错的藤条,恰似他命运的纠葛与挣扎;饱满而垂坠的葡萄,犹如他心中无法言说的悲郁与才情的凝结。整幅画透射出一种萧索、孤寂又倔强不屈的气息,是徐渭生命气韵的真实映照。那股气韵,不是简单的风致情韵,而是融合了他的人生境遇、理想抱负、愤懑愁苦后的深沉回响,于笔墨间氤氲,在构图中隐现,扑面而来,直抵人心深处,让观者在欣赏画作之时,不禁为其气韵所感染,沉浸于徐渭所营造的艺术世界,感受那跨越时空的心灵震颤与情感共鸣。
二、“气韵生动”对现代美学及绘画理念的影
“气韵生动”是谢赫绘画艺术的核心思想之一,有效推动了我国美学史的发展,不仅在绘画领域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着指导作用,对于文学等艺术领域的审美观念、审美要求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古人的画作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深深的将自己对于事物的理解、还有自己的感受融入作品之中,不拘泥于眼前物体的外在形态,而是挖掘其背后更深层次的精神价值,将画作中的气韵生动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避免画作沦为简单的图像记录工具。
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画应当在传统基础上追求个性和创新。画家要结合当下的文化环境和自己的个性,探索新的绘画方式。这不是对传统的摒弃,而是在继承传统的“气韵生动”的理念基础上,加入现代化的元素,使作品既有传统的韵味,又要符合当代的审美观念。并且,画家自身素养也极为关键。画家不能够仅仅局限于绘画技巧的学习,还需要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只有内心世界丰富了,才能在画作中展现出一种高雅、深邃的“气韵生动”之感。
谢赫《六法论》中 " 气韵生动 " 这一核心观点,其思想历经千年,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历史发展与未来走向均具有关键性指引作用,人物画曾是 " 气韵生动 " 唯一适用的绘画门类,历经岁月沉淀,其影响至山水画及花鸟画等多个绘画门类,现代艺术工作者应当深入探讨 "气韵生动" 这一经典美学命题,在传承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美术事业。
参考文献:
[1]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2] 张旭晨 . 浅析气韵生动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审美意义 [J].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2,2(20):128-130.
[3][1] 张峰 , 胡晓婧 . 气韵生动在中国山水画中的应用研究 [J]. 美与时代 ( 中 ),2021,(05):14-15.DOI:10.16129/j.cnki.mysdz.2021.05.006.
[4] 张艳平. 受道家精神影响的中国画艺术观——“气韵生动”[J]. 美术大观,2013,(10):36.
[5] 季承 . 谢赫“六法论”之“气韵生动”探析 [J]. 美术教育研究 ,2019,(21):62-63.
[6] 刘倩倩. 对“气韵生动”的理解[D]. 河北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
姓名:郭一瑄(2002.09.14),性别: 女,民族:汉族,籍贯:浙江省温州市,学历: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国画创作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