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人工智能在民航维修中的融合路径与前景展望

作者

何长辉

四川航空 四川成都 610202

1 引言

机务维修是保障航空器安全运行的基础环节。随着机型多样化和航线密集化的发展,传统依赖人工经验的维修方式难以满足现代化航空运营对安全性、效率与经济性的综合要求。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机务维修领域带来了新的变革契机。AI 通过融合传感器数据、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智能优化算法,不仅能够提升故障诊断和维修决策的准确性,还可重构维修管理体系,推动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升级。

国外诸如通用电气(GE)、空客、IBM 等企业已率先布局智能维修平台,国内中国商飞、南航、华夏航空等亦开展了相关试点,取得初步成效。尽管当前 AI 在维修中的应用仍处于发展阶段,但其趋势已不可逆转。本文将系统梳理 AI 在民航维修中的技术路径与实践成效,深入剖析面临的瓶颈与挑战,探索我国民航机务维修智能化的可行路径。

2 AI 在民航维修[8] 中的典型应用

2.1 预测性维护

通过部署在飞机上的大量传感器,实时采集发动机、液压系统、供电系统等关键部件的运行数据,结合 AI 算法建立设备健康评估模型,提前识别潜在故障,实现“以状态维修”替代“以时间维修”。

2.2 智能图像识别与表面检查

借助深度学习模型识别图像特征,AI 系统可自动检测机身划痕、腐蚀、掉漆、油渍等表面缺陷,部分替代人工巡检。结合无人机平台使用,检测效率与覆盖面大幅提升。

2.3 自然语言处理与维修知识图谱构建

AI 可对海量维修手册(如 AMM、CMM 等)、适航指令、维修记录等进行语义处理,实现智能检索、推理与问答,提高工程师获取维修信息的速度与准确性。

2.4 维修资源调度与排程优化

基于历史维修数据、航班运行计划、维修人员技能矩阵等信息,AI 通过优化算法自动生成维修排程,提升维修资源利用效率,缩短飞机停场时间。

3 中外典型案例对比分析

3.1 GE Predix 平台 vs 中国商飞 IHMS 系统

GE推出的Predix[1]平台通过采集CF6和GE90等发动机全生命周期数据,借助机器学习模型分析健康趋势,已帮助多家航司实现非计划维修次数下降 20% 以上。中国商飞开发的“智能健康管理系统(IHMS[2])”则专注于国产 ARJ21 机型健康管理,已实现对发动机、液压、气源等多个系统的状态监控与预警。

3.2 空客 S.M.A.R.T 系统 vs 南航 AI 外观检测系统

空客“S.M.A.R.T[3]”系统利用无人机与 AI[4] 视觉算法,在 15 分钟内完成飞机表面全景扫描,并自动识别裂纹、油渍等缺陷。南航则联合中科院开发了基于国产图像识别模型的检测系统,已在 A330 机型试点使用,缺陷识别准确率超 90% ,较人工检查效率提升约 40% 。

3.3 IBM 智能问答系统 vs 华夏航空 AI 知识助手

IBM Watson[6] 通过语义识别将工程师的自然语言提问与维修文档中的知识点匹配,辅助快速判断故障原因。华夏航空开发的 AI 助手 [5] 可基于语音或文字查询MEL、AMM 条目,有效提升地面放行效率。

4 AI 技术在维修中的优势与挑战

4.1 优势分析

1. 效率提升:AI 系统可全天候运行,极大缩短维修诊断与调度时间;2.  成本优化:预测性维护减少航班延误与非计划停场,降低维修与调配成本;

3. 安全保障增强:通过趋势识别与早期预警,提前防范故障发生;

4. 知识数字化沉淀:维修经验可借助AI 系统结构化存储,实现知识传承;

5.  辅助决策能力强:AI 可处理大量变量和历史记录,辅助工程师作出更准确决策。

4.2 挑战分析

1. 数据来源分散、格式不统一:航电系统数据格式各异,标准尚未统一,模型训练困难;

2. AI 系统通用性差:不同机型差异大,AI 方案需大量定制开发;

3. 法规缺失:AI 辅助诊断结果尚未纳入民航适航法规;

4.  人机协同尚未成熟:维修人员缺乏 AI 背景,AI 工程师对航空维修场景认知不足;

5.  高可靠性要求:AI 算法“黑箱”特性不利于在高安全领域中建立信任机制。

5 我国智能维修发展路径建议

5.1 加快维修数据平台建设

建议以民航局牵头,建立跨航司、跨机型的维修数据共享平台,推动设备健康数据、维修记录与工程指令结构化,构建国家级“维修大脑”。

5.2 完善智能维修[7] 适航法规

应制定 AI 系统在维修诊断、决策支持等环节的适航准则和审核机制,明确其辅助角色及法律责任,消除行业顾虑。

5.3 推动 66AI+ 机务”人才培养

可依托航空院校与科研机构设立复合型学科方向,引导机务人员掌握AI 工具使用,同时吸引计算机人才了解航空维修业务。

5.4 加强本土算法与平台自主研发

在引进国外先进平台经验的基础上,推动国产 AI 平台与国产机型深度融合,提升关键系统自主可控水平,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维修解决方案。

6 结论与展望

人工智能技术为民航维修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无论是在提升效率、优化成本,还是在保障飞行安全方面,AI 均展现出显著价值。未来,随着算法进步、法规完善和人才融合,AI 将在民航维修中扮演越来越核心的角色。中国民航应抓住数字化转型契机,加快构建具有自主能力的智能维修体系,助力我国从航空大国向航空强国迈进。

参考文献:

[1]通 用 电 气 (GE). Predix 平 台 产 品 介 绍 [OL]. https://www.ge.com/digital, 2022.

[2]中国商飞 . 智能健康管理系统技术白皮书 [R]. 上海 :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2023.

[3]AIRBUS. S.M.A.R.T 无人机检测系统应用概述 [EB/OL]. https:// www.airbus.com/, 2022.

[4]南方航空公司. 基于AI 的图像识别技术在机体检测中的应用[J].航空维修工程 , 2023(6):45-48.

[5]华夏航空. 维修知识图谱与AI 问答系统试点总结[R]. 贵阳: 华夏航空公司技术部, 2023.

[6]IBM Research. AI in Aviation Maintenance Support Systems[EB/OL]. https://www.ibm.com/, 2021.

[7]中国民用航空局. 关于推进智能维修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Z]. 北京 , 2021.

[8]王立军 , 周文 . 人工智能在飞机维修中的典型应用 [J]. 航空制造技术 , 2022(10): 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