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视角下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策略
万光香
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 271200
引言
在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亟需从内容呈现方式和教学设计理念上实现转型。“大概念”作为一种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建构知识体系的教学理念,为课程设计提供了新的方向。大概念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点堆砌,而是以跨时空、跨主题的方式揭示历史发展的核心联系与逻辑,具有高度抽象性与整体性。将其融入高中历史教学,有助于整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建构更具系统性与解释力的历史图景。然而,目前不少高中历史教学仍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缺乏对“大概念”的精准定位与教学转化。本文试图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探索大概念视角下高中历史单元教学的设计策略,推动教师在教学中真正落实“以概念统领知识”的教学理念。
一、大概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与功能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历史课程往往被拆解为大量的事件、人物和时间节点,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常局限于记忆和简单描述,缺乏整体认知与逻辑思维。而大概念则试图在历史知识背后提炼出抽象的、可迁移的核心理解,如“国家统一与分裂”、“制度变革与演进”、“战争与和平”、“文化交流与融合”等,具有高度概括性和跨时空的特征。大概念能够帮助学生把零散事件整合为具有因果关联的认知框架,实现历史知识向历史思维的转化。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时,若以“国家政权合法性”为大概念,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清朝统治危机、民国建立以及军阀割据等现象之间的连续性与逻辑性。
此外,大概念的引入能够增强课程的结构性,使得教材编排不再只是按时间推进,而是形成围绕某一核心概念的单元模块,利于教师系统开展教学设计。对学生而言,在大概念的统摄下,历史学习不再是孤立事件的堆叠,而是一个可以深入思辨、灵活运用、联系现实的认知过程,进一步促进其形成历史解释、价值判断等核心素养。
二、大概念驱动下的单元整合策略
在单元教学中引入大概念,核心是将多个章节内容按照概念内在逻辑进行整合与重构,实现从“知识中心”向“理解中心”的转变。这一策略要求教师不再简单依据教材章节顺序讲授,而是提前设定统领整个单元的核心概念,并围绕这一概念组织教学目标、选择材料、设计任务。
以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为例,该单元下设“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全民浴血奋战与抗战胜利”、“人民解放战争”三课。若将“大概念”设为“民族命运与国家独立”,则可以打破原有课时分割,围绕“民族危机的加深”“民众动员与武装斗争”“国家权力的重构”三条线索统整内容。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历史的连续性认识,也可在不同历史阶段之间找到概念上的共通点,理解抗战与解放战争在民族独立道路上的逻辑承接。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采取“概念 + 问题”结合方式设计单元结构,如“为什么抗战能够成为全民动员的战争?”“人民解放战争与民族独立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等,引导学生在探究与建构中深化对大概念的理解。这种方式突破了章节限制,使得课程组织更具理论深度和思辨空间。
三、大概念视角下的课堂教学组织与活动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大概念,需要通过科学的教学活动组织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活动设计需围绕大概念的核心属性进行转化,例如以对比、因果、连续性、变迁等逻辑引导学生探讨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联系。教师应避免“概念空谈”,而应借助真实材料、问题任务、历史图表等手段具体化抽象概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与应用。
以“国家统一与分裂”为大概念进行设计时,教师可选择多个历史时期的统一过程(如秦、隋、元)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从制度设计、民族关系、军事征服等方面分析其异同与成败规律,最终提升学生对统一历程背后动力机制的认知。
同理,在“民族命运与国家独立”概念下,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不同阶层对抗战的认知与参与,比较国共两党的战略思路,从而理解民族独立进程中的多元力量构成。
此外,大概念教学应注重学生的迁移与表达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历史概念分析现实问题,例如将“民族独立”与当代主权争议、国家认同等话题联系起来,进行口头表达、写作练习或时政讨论。这不仅拓展了概念的适用边界,也增强了历史学习的现实意义。
四、基于大概念的历史课程评价机制构建
大概念教学的成效离不开相应的评价机制支持。传统的纸笔测试往往注重细节记忆与事实判断,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运用。因此,评价设计应转向过程性、表现性与综合性结合的多元化模式,以有效引导教学目标的落实。
首先,可通过概念图绘制、结构化短文、概念延伸性任务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大概念的把握。例如要求学生绘制“战争与和平”概念的发展路径图,连接相关事件、人物与制度,并写出逻辑说明,即可综合评估其理解能力与历史解释能力。其次,项目式学习与任务驱动活动也是良好的评价载体,如模拟历史法庭辩论、撰写政策建议书等任务可帮助学生运用历史概念解决复杂问题。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形成性评价,如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记录、学习反思日志等方式动态捕捉学生在建构大概念过程中的认知进展。特别是在概念迁移方面,评价的重点应从是否“记住了事件”转向“是否能够迁移概念解释其他情境”,以此推动学生实现从知识掌握到能力生成的跃迁。
结语
综上所述,大概念视角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更加科学、系统、深度的设计路径。在教学实践中,以大概念统领单元结构、组织课堂活动、建构评价体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系统把握能力,更能推动其形成跨时空的历史理解与思维品质。大概念的引入是对传统“章节中心、知识点主导”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其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中形成清晰的解释框架与价值认同。未来的历史教学,应更多从大概念出发进行整合设计,激活教材资源的内在逻辑,同时兼顾学生的兴趣发展与时代需求,以课程整体性为核心,推动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唯有如此,历史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具有历史视野、思维能力与责任意识的新时代公民。
参考文献:
[1] 田玉红 . 高中历史大概念与大单元融合深度学习的探究 [J]. 中学课程辅导 ,2025,(16):96-98.
[2] 胡杰 . 大概念视域下的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D].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5.DOI:10.27757/d.cnki.gmdjs.2025.000007.
[3] 邓宇凌 . 大概念视域下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策略研究 [J]. 试题与研究 ,2024,(32):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