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行”协同,促学生语文素养发展
黄莺
重庆市江津区双福第二小学校 402260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更是他们全面发展和终身成长的重要基石,涵盖语言积累、阅读理解、表达交流、思维发展、文化传承等多个维度。当下,如何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了教育界需要好好琢磨的重要课题。
传统语文教学常偏重于课堂内的知识传授和文本解读,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少实践体验和主动运用的机会,使得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渐行渐远,不利于全面提升语文素养。而“读”“行”协同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模式,把阅读与实践巧妙结合,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开辟了新路子。
我校的“农耕文化与智慧”特色课程,以农耕实践为载体,融入了丰富的农耕文化知识,正好为“读”“行”协同提供了绝佳的实践平台。这门课程把语文学习放进农耕活动里,让学生在阅读农耕相关文本后,参与实际的农耕劳作,在“读”与“行”的互动中提升语文素养。下面结合这一特色课程,说说“读”“行”协同对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读行融合”的理论基础与部编版教材的契合点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基,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思维品质。在我校“农耕文化与智慧”特色课程中,“读”就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从“知行合一”到“做中学”
学校为这门课程准备了不少阅读材料,像农耕诗词、谚语、故事、科普文章等。学生读这些文本时,能接触到大量和农耕相关的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
(二)研读农耕文献,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课程中,学生要研读一些稍复杂的农耕文献,比如古代农书片段、农耕文化研究文章等,这对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很有帮助。
教师引导学生用精读、略读、跳读等多种方法,理解文献的主要内容、关键信息和深层含义。读《齐民要术》相关片段时,学生结合注释弄懂古代农耕技术的描述,分析里面藏着的农耕智慧。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文本解读、信息筛选和逻辑思维能力都能得到锻炼。
二、“行”在“农耕文化与智慧”课程中对语文素养的实践提升
“行”是把“读”到的知识变成实际能力的关键一步。在“农耕文化与智慧”课程里,学生参与各种农耕实践活动,在动手中运用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一)从文本延伸到生活实践——农耕实践中的观察与表达
农耕实践给学生提供了很多观察对象,像农作物的生长、昆虫的活动、天气的变化等。学生得仔细观察这些现象,再用语言把观察结果说出来,这能提升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蔬菜种植”实践中,学生每天观察蔬菜生长,记录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的过程。教师会引导他们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比如“小青菜的芽像调皮的小脑袋,从土里钻出来”“黄瓜的花黄黄的,像小喇叭,吹着丰收的调子”。这样练下来,学生的语言表达会更精准鲜活,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能得到培养。在小组交流中,他们得把观点说清楚、讲有条理,还要认真听别人说,回应或补充别人的发言。这不仅能提升口头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合作交流和倾听的能力。
(二)从课堂走向社会观察——农耕活动中的写作实践
“农耕文化与智慧”课程的各种活动,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学生实践后动笔写,能有效提升写作能力。
学生以“丰收节”为主题写一篇记叙文,素材可以是丰收节的热闹场景、自己收割农作物的过程、丰收的喜悦等。写作时,他们会用上阅读积累的词汇和表达,把所见所闻所感生动地写出来。教师会指导他们梳理思路、修改语言,让文章更流畅鲜活。此外,学生还会在农耕日记中记下实践中的点滴感受和收获,能培养写作习惯和反思能力;学生要用调查、分析、总结的方法,撰写“校园周边农耕文化现状调查”报告,提升实用文体的写作能力。
三、“读”“行”协同在“农耕文化与智慧”课程中促进语文素养全面发展
“读”和“行”不是分开的,而是相互促进、一起发展的。在“农耕文化与智慧”课程里,“读”给“行”提供理论指导,“行”为“读”提供实践验证,
二者配合,能推动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
(一)“读”指导“行”,提升实践的有效性
学生进行农耕实践前,读相关的农耕知识和技能书籍,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种植方法、管理技巧等,能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持,让实践更有针对性,避免瞎忙活。
(二)“行”深化“读”,促进理解的深刻性
农耕实践中的亲身体验,能让学生对“读”到的知识理解更深。书本上的文字描述往往是抽象的,实践中的感受却具体鲜活,两者结合,能让学生对知识有更透彻的认识。
读了“农耕与节气”相关文章后,学生对二十四节气和农耕的关系有了些了解,但可能比较浅。可当他们参与“春分播种”“秋分收割”,亲身感受到不同节气对农作物的影响,就会更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些谚语的意思,明白二十四节气在农耕中的重要性。这种通过实践加深的理解,比单靠阅读记忆更牢固,也能让学生更好地把知识变成自己的素养。
(三)“读”“行”循环,培养综合语文素养
“读”“行”协同能形成良性循环,在这个循环里,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得到全面培养。学生通过“读”积累知识、提升理解能力,再在“行”中运用;同时在“行”中发现新问题、产生新需求,又会促使他们进一步“读”书探究,这样反复,不断进步。
“茶文化”单元里,学生先读茶叶种植、制作、品鉴的书籍文章,了解茶文化基本知识;然后参与采茶、制茶实践,过程中会遇到“怎么判断采茶时间?”“制茶火候怎么掌握?”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会再查资料深入阅读;之后写茶文化研究报告、做手抄报,用文字和图画把所学所悟表现出来。这个过程中,阅读、实践、写作、研究等能力都能得到锻炼,综合语文素养也会不断提升。
四、“读”“行”协同在“农耕文化与智慧”课程中提升语文素养的实践策略
(一)精心设计“读”“行”结合的教学活动
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读”“行”结合的教学活动。设计时要明确“读”的内容目标和“行”的任务要求,让两者紧密衔接、相互配合。
(二)建立“读”“行”协同的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全面评价学生在“读”“行”协同中的表现,能激励他们积极参与,提升语文素养。评价内容不光要看阅读成果,比如读书笔记、心得,还要看实践表现,比如观察记录、实践报告、口头表达等。
(三)加强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读”“行”协同中,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很关键。学生阅读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掌握正确方法,理解文本内涵;农耕实践时,指导他们有效观察记录,解决遇到的问题;表达交流时,帮他们梳理思路,规范语言。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他们学会自己阅读、实践、反思。实践前,让学生自己制定阅读计划和实践方案;实践中,鼓励他们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实践后,引导他们自己总结经验、反思不足。这样,学生才能在“读”“行”协同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提升语文素养。
“读”为积累语言素材、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打基础;“行”提供实践平台,提升观察、表达和写作能力;“读”“行”协同则让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推动综合语文素养全面发展。总的来说,“读”“行”协同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我校“农耕文化与智慧”特色课程中,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