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家校合作共育,构建初中生德育教育纽带

作者

黄彩霞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梅林中学  514445

引言:

当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同发展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议题。随着“双减”政策与“五项管理”的实施,学校的德育工作从单一的校内教育转向全方位、多主体的协同育人模式。家校共育模式借助整合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力量,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在新形势下,如何在家校合作中实现“我与孩子共成长”,构建稳固的德育纽带,是学校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家校共育在初中德育教育中的意义

(一)强化德育教育的系统性

德育教育需要多维度的协同支持,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此过程中分别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性格养成和价值观形成具有深远影响,而学校教育则提供了专业的指导与规范。家校共育通过将家庭的亲情教育与学校的集体教育相结合,可以在德育过程中形成系统化的教育体系,有效提升德育的整体性与一致性。

(二)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实效性

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并非单纯依赖课堂教育可以实现,而需要在家庭与学校的共同作用下得以内化和升华。家校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双重的教育支撑,尤其在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可以为学校教育的理念提供延续性,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品质可以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和升华[1]。

(三)促进教育主体间的协同发展

德育工作不仅面向学生,也关乎家庭和学校的共同进步。家校共育模式通过构建双向沟通平台,使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指导和支持,从而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同时,家长的反馈也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这种双向互动使得家庭和学校在育人目标上一致,在教育方式上互补,最终实现教育主体间的共同成长。

二、新形势下家校共育的实践路径

(一)以家长课堂为纽带,搭建合作平台

促进家长与学校的深入互动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课堂,通过专家讲座、经验分享等形式向家长传递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例如,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可以开设“家庭作业指导”专题课程,帮助家长掌握与孩子共同完成作业的有效策略。这不仅可以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也为学生创造了更加健康的家庭学习环境。

(二)通过共同参与活动促进家校共建

丰富的家校活动是增强教育合力的重要手段。学校可以组织亲子德育主题实践活动,例如环保主题的社区清洁活动、红色文化学习之旅等,让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在活动中,家长不仅可以以身作则,向学生传递积极的价值观,也可以通过亲身实践深化对德育内涵的理解,从而形成家庭与学校在德育目标上的共识。

(三)以科技手段提升家校沟通的效率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家校沟通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家校共育平台,如微信群、公众号或教育类 APP,实现家校之间的实时交流。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向家长推送德育案例,家长则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这种高效的信息交流模式可以帮助学校和家庭更快速地形成共识,共同应对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

(四)围绕核心价值观落实德育目标

在德育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是教育的重点方向。学校可以通过家校合作,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例如,在劳动教育中,学校指导家长帮助学生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通过劳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在公民教育中,学校与家长共同组织公益活动,引导学生在服务他人中领悟奉献精神。通过家校合作,核心价值观得以在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中落地生根。

(五)以成长档案记录学生的德育发展

家校共育模式需要注重学生德育发展的持续性与个性化。学校可以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将学生的思想进步、行为表现等内容进行详细记录,并定期与家长分享档案内容。家长可以通过档案了解学生的成长轨迹,同时提出自己的教育建议。这种记录与反馈机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成长目标,也能增强家校共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三、家校共育共成长的长效机制

(一)构建平等信任的家校合作关系

高效的家校合作需要建立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之上。学校需要尊重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倾听家长的教育需求与建议;家长也需要信任学校的专业能力,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通过双方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可以为德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合作基础 [3]。

(二)推动家校合作的制度化建设

家校合作共育的持续推进离不开制度保障。学校可以制定家校合作的实施方案,将家校共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并明确家长与学校在德育中的角色与职责。同时,学校还需定期组织家校合作的成效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优化合作方式。制度化建设可以为家校共育的稳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三)促进家长与学校的共同成长

家校共育不仅旨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为家长与学校的教育进步提供了契机。在合作过程中,家长通过参与学校的德育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素养;学校则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更多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优化德育方案。家长与学校在共育中共同进步,实现了“我与孩子共成长”的目标。

四、结束语

在新形势下,家校共育是构建初中生德育教育纽带的重要途径。通过“双减”政策与“五项管理”的实施,学校与家庭共同肩负起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责任。在家校合作过程中,不仅可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推动家长与学校的共同成长。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家校共育的实践探索,为初中德育工作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陈燕宏 . 立足”和润”德育视角 , 做好家校合作共育 [J]. 江西教育 ,2002:13-15.DOI:10.3969/j.issn.1006-270X.2024.15.007.

[2] 杨其博. 家校共育视角下初中德育教育的实践探索[J]. 2003.

[3] 黄怀丽 . 家校合作视野下初中德育教育的策略探究 [J]. 辽宁青年 ,2004(9):0043-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