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校舞蹈教育中现代舞与传统舞蹈元素的融合教学探索

作者

李沛芳

山东英才学院 250000

一、高校舞蹈教育中传统与现代教学的现实困境

当前高校舞蹈专业教学多采用 “传统舞蹈” 与 “现代舞” 分轨授课模式,这种割裂式教学逐渐暴露出明显局限,成为制约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瓶颈。

从传统舞蹈教学来看,多数高校仍以 “技艺传承” 为核心,强调动作程式的精准复刻,却忽视文化内涵的深度传递。以中国古典舞教学为例,课堂中多聚焦 “提沉冲靠”“圆场步” 等技术训练,对动作背后的历史语境、美学思想讲解不足,导致学生出现 “会跳不会懂” 的现象 —能完成经典剧目的技术动作,却无法理解其文化内核。多数学生反映传统舞蹈学习存在 “程式化僵化” 问题,在自主编创中难以将传统元素转化为个性化表达。此外,部分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依赖 “口传心授”,缺乏系统化的元素拆解方法,学生面对复杂的地域舞蹈风格时,常陷入 “模仿表层动作,丢失文化灵魂” 的困境。

现代舞教学则面临 “本土化缺失” 的挑战。我国高校现代舞教学多借鉴欧美体系,强调 “身体解放”“个性表达”,却未与本土文化语境有效衔接。课堂中过度关注 “收缩 — 释放”“倒地— 站起” 等技术体系,忽视对传统舞蹈中 “气韵”“意境” 等美学特质的吸收,导致学生编创作品呈现 “西化倾向”—— 动作充满现代舞的张力,却缺乏民族文化的辨识度。不少现代舞编创课程作业未融入任何传统元素,少数尝试结合民族舞蹈动作的作品,也多为简单拼贴,未能实现深层融合。这种 “无根的现代性” 不仅限制学生的文化视野,也使现代舞在本土传播中难以引发情感共鸣。

此外,两类课程的割裂还导致学生能力断层:传统舞蹈方向学生缺乏创新思维,现代舞方向学生缺乏文化根基。在毕业作品创作中,传统舞蹈方向学生多选择复刻经典剧目,现代舞方向学生作品则常因文化内涵不足显得空洞,这与高校舞蹈教育 “培养兼具文化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的目标严重不符。

二、现代舞与传统舞蹈元素的契合点分析

现代舞与传统舞蹈虽源于不同文化语境,但在身体认知、情感表达与编创逻辑上存在深层契合,为融合教学提供了可能性。

(一)身体认知,从 “技术控制” 到 “能量流动” 的共通性

现代舞强调 “身体作为表达媒介”,注重对身体能量的感知与调控,如玛莎·格莱姆技术中的 “收缩 — 释放”,本质是对身体内在能量循环的探索;多丽丝·韩芙莉的 “倒地 — 站起” 则关注身体与重力的互动,追求自然的能量流动。这种 “以身体为本” 的认知,与传统舞蹈中的 “气韵” 理念高度契合。中国古典舞的 “提沉” 动作,通过呼吸引导身体能量的升降,实现 “以气带形、形随气走”;蒙古族舞蹈的 “抖肩”,看似是肩部技术,实则是身体核心能量向末梢传递的结果。在教学实践中,可通过 “能量溯源” 训练打通二者关联 —— 让学生先通过现代舞的 “能量感知练习”(如闭眼感受呼吸对腹部、胸腔的影响),再过渡到古典舞 “提沉” 训练,理解 “呼吸 — 能量 — 动作” 的转化逻辑,使传统动作摆脱机械模仿,成为有生命力的表达。

(二)情感表达,从 “个体宣泄” 到 “文化共情” 的互补性

现代舞以 “个体情感表达” 为核心,鼓励舞者通过身体传递真实的内心体验,如皮娜·鲍什的 “舞蹈剧场”,常以碎片化动作表达焦虑、孤独等现代情绪;而传统舞蹈则更注重 “文化情感的传递”,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文化符号,如傣族舞蹈的 “三道弯”,传递着对自然的敬畏与柔美气质;藏族舞蹈的 “踢踏”,则蕴含着高原民族的热情与坚韧。二者并非对立,而是可形成 “个体 — 集体” 的情感互补。例如,在表现 “乡愁” 主题时,可先让学生以现代舞的 “即兴表达”(如通过身体蜷缩、伸展传递孤独感)释放个体情感,再融入朝鲜族舞蹈的 “鹤步”—— 其缓慢、沉稳的步态承载着朝鲜族人民对故乡的眷恋,使个体情感升华为具有文化共鸣的表达。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情感表达层次,也让现代舞的 “个体性” 与传统舞蹈的 “群体性” 形成良性互动。

(三)编创逻辑,从 “自由解构” 到 “传统重构” 的兼容性

现代舞的编创强调 “解构与重组”,鼓励打破传统动作范式,通过 “元素提取 — 变形 — 重组” 形成新的舞蹈语言;而传统舞蹈则拥有丰富的 “元素库”,如动作元素(古典舞的 “圆”、苗族舞蹈的 “摆腰”)、节奏元素(维吾尔族舞蹈的 “赛乃姆” 节奏)、道具元素(汉族的 “扇”、彝族的 “烟盒”)。二者在编创逻辑上可形成 “解构 — 重构” 的闭环:现代舞的 “解构方法” 为传统元素的创新提供工具,传统舞蹈的 “元素库” 则为现代舞编创提供文化素材。例如,在编创 “水墨” 主题作品时,先以现代舞的 “解构思维” 分析古典舞 “水袖” 的核心元素 ——“抛、扬、抖、绕”,再通过 “变形”(如缩短水袖长度、改变抛袖力度)、“重组”(将水袖动作与现代舞的地板动作结合),最终形成兼具 “水墨意境” 与 “现代张力” 的新动作语言。这种编创逻辑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内核,又赋予其现代审美特质。

三、现代舞与传统舞蹈元素融合教学的实践路径

基于二者的契合点,结合高校舞蹈教学实际,可构建 “元素解构 — 跨舞种转化 — 实践重构”的三阶融合教学模式,实现从理论认知到实践应用的落地。

(一)第一阶段:元素解构 —— 建立传统与现代的连接点

此阶段聚焦 “传统舞蹈元素的系统化拆解” 与 “现代舞解构方法的渗透”,帮助学生打破舞种壁垒,找到融合的切入点。具体实施可分为两步:

一是 “传统元素拆解课”: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元素(如汉族秧歌、傣族孔雀舞、蒙古族安代舞等),从 “动作、节奏、文化” 三个维度进行拆解。以汉族民间舞蹈 “秧歌” 为例,动作维度拆解出核心动作单元,分析每个单元的发力点、运动轨迹;节奏维度提取核心节奏型,对比其与现代舞节奏的差异;文化维度讲解舞蹈与地域文化的关联,理解其文化内涵。课堂中引入现代舞的 “动作分析工具”—— 让学生用 “身体图谱” 记录动作轨迹,用 “能量曲线” 标注动作中的能量变化,使传统元素从 “模糊感知” 转化为 “可量化、可分析” 的教学内容。

二是 “现代舞解构方法实训”:以 “传统元素变形” 为目标,教授现代舞的 “元素变形三法”。其一为 “力度变形”,即改变传统动作的发力强度,如将秧歌轻快的 “踢步” 调整为沉重的 “顿步”;其二为 “空间变形”,即改变动作的运动空间,如将古典舞在地面移动的 “圆场步” 转化为空中跳跃的 “腾跃步”;其三为 “节奏变形”,即调整动作的节奏速率,如将傣族舞蹈舒缓的 “慢板”动作改为急促的 “急板” 动作。实训中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个传统元素进行变形练习,要求保留元素的 “文化基因”(如秧歌的喜庆感、傣族舞的柔美性),同时融入现代舞的 “个性化表达”。例如,可将秧歌 “扭腰” 变形为 “以腰部为核心的螺旋式扭动”,保留 “腰部发力” 的核心,通过改变运动轨迹形成现代感,为后续融合奠定基础。

(二)第二阶段:跨舞种转化 —— 搭建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此阶段通过 “双师协同教学” 与 “主题式训练”,实现传统元素与现代舞技术的深度融合,避免简单拼贴。

“双师协同教学” 是关键机制:每节课由传统舞蹈教师与现代舞教师共同授课,明确分工与协作流程。传统舞蹈教师负责 “文化解读与元素示范”,先讲解传统元素的文化背景、美学特征,再通过慢动作示范、细节拆解,帮助学生掌握元素的核心特质;现代舞教师负责 “技术转化与创新指导”,基于传统元素的特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现代舞技术实现表达升级。例如,在“古典舞气韵与现代舞能量融合” 课程中,传统舞蹈教师先讲解 “气韵” 的文化内涵,示范 “提沉” 动作中 “呼吸与动作” 的配合要点;现代舞教师则引导学生将 “提沉” 与 “收缩 — 释放” 技术结合,设计 “气沉丹田 — 腹部收缩 — 身体下沉 — 能量释放 — 身体起身” 的连贯训练,让学生理解 “气韵” 如何通过现代舞技术实现 “可视化、个性化表达”。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单一教师的知识局限,使融合教学更具专业性与系统性。

“主题式训练” 则为融合提供实践场景,选取 “自然”“乡愁”“非遗” 等具有文化内涵的主题,要求学生在现代舞技术框架下融入传统元素。以 “自然” 主题为例,教学流程分为三步:首先,现代舞教师带领学生进行 “自然能量模仿” 训练,如模仿风的流动、水的波动、叶的飘落,帮助学生建立现代舞 “以身体表达自然意象” 的逻辑;其次,传统舞蹈教师引入与 “自然” 相关的传统元素,如傣族孔雀舞的 “羽步”“抖翅”(模仿鸟类姿态)、汉族民间舞的 “划手”(模仿水流形态),讲解元素背后 “敬畏自然、融入自然” 的文化内涵;最后,学生以 “自然共生” 为核心主题,自主将现代舞的 “自然能量表达” 与传统舞蹈元素结合,编创短时长小组作品。创作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避免 “元素堆砌”,强调 “意象统一”—— 如以现代舞的 “地板动作” 表现 “水流”的绵延感,以孔雀舞的 “抖翅” 动作表现 “水鸟嬉戏” 的灵动性,使二者在 “自然意象” 的统领下无缝衔接,既体现现代舞的自由表达,又保留传统舞蹈的文化韵味。

(三)第三阶段:实践重构 —— 实现融合成果的落地应用

此阶段通过 “项目式学习” 与 “成果展示”,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完成融合编创,实现从 “课堂训练” 到 “实践应用” 的转化。

“项目式学习” 以 “传统舞蹈现代转译” 为核心项目,引导学生围绕特定传统舞蹈(如地方非遗舞蹈、经典民族舞蹈)开展深度学习与创作。具体流程包括:第一步,资料收集与文化理解,组织学生通过文献查阅、视频分析,梳理传统舞蹈的核心元素(动作、节奏、道具)与文化背景;第二步,元素筛选与现代转化,学生小组讨论确定需保留的 “文化核心元素” 与可创新的 “表达形式”,运用前两阶段所学的 “解构 — 变形” 方法,完成传统元素的现代转译;第三步,作品编创与打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完整作品创作,教师从 “文化准确性”“表达创新性”“逻辑完整性” 三个维度提供指导,如调整元素融合的流畅度、优化作品的结构层次。例如,在 “非遗舞蹈现代转译” 项目中,学生可选取安塞腰鼓为研究对象,先梳理其 “鼓点节奏”“跳跃动作”“刚劲风格” 等核心元素;再通过现代舞方法进行转化,如将 “手持腰鼓” 改为 “绑在身体关节处(手腕、脚踝)”,将 “集体齐舞” 改为 “个体与集体结合的编创结构”;最终完成兼具安塞腰鼓 “刚劲气质” 与现代舞 “个性表达” 的作品。

“成果展示” 则为学生提供检验与交流平台,通过 “校内展演”“教学研讨展示”“社区文化推广” 三种形式实现成果落地。校内展演可邀请专业教师、同专业学生观看,通过 “作品讲解 + 现场表演 + 点评交流” 的形式,帮助学生听取改进建议,优化作品;教学研讨展示可联合其他高校舞蹈专业开展,促进校际间融合教学成果的交流与借鉴;社区文化推广则组织学生走进社区、中小学,通过 “融合作品表演 + 传统舞蹈文化讲解” 的形式,在实践中检验作品的 “观众接受度”,同时推动传统舞蹈文化的普及。展示过程中,需引导学生关注 “作品的文化传递效果”—— 如通过观众反馈,判断作品是否准确传递了传统舞蹈的文化内涵,现代转译是否让年轻观众更容易理解与喜爱,进而反哺后续教学与创作,形成 “教学 — 实践 — 反馈 — 优化” 的闭环。

四、融合教学的成效与反思

(一)教学成效

通过三阶融合教学模式的实践,学生在 “传统元素运用” 与 “现代编创能力” 上均实现明显提升:一方面,学生对传统舞蹈的理解从 “技术模仿” 转向 “文化认同”,能准确把握传统元素的文化内核,并灵活运用到现代编创中,融合作品逐渐摆脱 “简单拼贴” 的问题,呈现出 “文化内涵与现代表达统一” 的特质;另一方面,学生的编创思维更加开阔,能突破 “传统舞只能传统编”“现代舞只能西方化” 的局限,形成 “以文化为核心、以技术为工具” 的编创逻辑,作品的个性化与创新性显著增强。同时,融合教学也推动了课程体系的优化,形成 “传统舞蹈元素解析”“现代舞解构方法”“融合编创实践” 的系列课程,为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可参考的框架。

(二)问题与反思

融合教学实践中仍需关注以下问题:一是部分高校在传统舞蹈资源获取上存在局限,如缺乏地方非遗舞蹈的实物资料、难以接触到非遗传承人,导致学生对传统元素的理解不够深入,需通过 “线上资源库建设”“校地合作共建实践基地” 等方式弥补资源缺口;二是融合教学对教师的跨学科能力要求较高,部分教师存在 “传统舞蹈功底薄弱” 或 “现代舞知识欠缺” 的问题,影响教学效果,需加强教师培训,如组织 “跨舞种教师工作坊”“传统与现代舞蹈教学研讨会”,邀请领域专家开展专题培训;三是学生对传统舞蹈文化的理解仍需深化,部分学生虽能掌握 “元素变形” 的技术方法,但对文化内涵的解读停留在表层,导致作品缺乏深度,需在教学中增加 “文化专题课程”,如 “传统舞蹈与民俗文化”“舞蹈中的民族精神”,通过案例分析、文化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 “技术 — 文化” 的深层关联。

五、总结

高校舞蹈教育中现代舞与传统舞蹈元素的融合教学,并非 “技术叠加” 的简单尝试,而是 “文化内核与现代表达” 的深度结合。“元素解构 — 跨舞种转化 — 实践重构” 三阶教学模式,通过“拆解元素打基础、协同训练建桥梁、项目实践促应用” 的逻辑,既解决了传统舞蹈教学 “程式化、重技术轻文化” 的问题,又弥补了现代舞教学 “本土化不足、缺乏文化根基” 的缺陷,帮助学生构建 “懂文化、会技术、能创新” 的综合素养。未来,融合教学需进一步强化 “资源整合”,通过校地合作、线上资源建设丰富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