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初探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互动性的优化对策

作者

陈建林

株洲中科高级中学 412100

引言

随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的全面实施,高中数学课程目标从“知识传授”转向“素养培育”,强调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促进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的发展。然而,当前高中数学课堂仍存在“形式互动多、本质互动少”“少数学生参与多、全体学生参与少”等困境,导致互动效果浮于表面,难以实现深度学习。因此,优化课堂互动性成为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教学的核心议题。

一、高中数学课堂互动性现存问题分析

(一)互动理念未全面普及,应试导向制约互动深度

部分教师受传统应试思维影响,仍将课堂时间主要用于知识点讲解与习题训练,互动环节被压缩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简单流程。例如,在“函数概念”教学中,教师直接给出定义并强调关键点,要求学生机械记忆,而非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函数本质。这种“灌输式互动”虽能短期提升成绩,但长期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思维。

(二)互动范围狭窄,学困生参与度低

调查显示, 70% 的教师互动对象集中于成绩前 30% 的学生,学困生因基础薄弱或缺乏自信,常被边缘化。例如,在“立体几何”小组讨论中,教师倾向于选择思维敏捷的学生主导讨论,学困生则因无法跟上节奏而沉默,导致“互动红利”分配不均。

(三)互动形式单一,缺乏动态生成性

多数教师仍依赖“提问—回答”或“小组讨论”两种模式,且问题设计缺乏层次性。例如,在“概率统计”教学中,教师直接抛出“如何计算期望值”的问题,未通过生活案例(如彩票中奖概率)引发认知冲突,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结论,而非主动建构知识。此外,部分教师为追求“热闹氛围”,盲目增加互动频次,却忽视互动目标的达成,出现“为互动而互动”的形式化倾向。

二、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互动性优化对策

(一)增强互动意识:构建平等对话的课堂文化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观

教师应摒弃“权威者”角色,以“引导者”“合作者”身份参与互动。例如,在“数列求和”教学中,教师可先展示“高斯求和”故事,引发学生思考:“若数列项数增加至 100 项,如何快速求和?”通过平等对话,鼓励学生提出个性化解法(如分组求和、错位相减),而非直接给出公式。

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设计互动任务,增强代入感。例如,在“线性规划”教学中,以“校园食堂配餐优化”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此类情境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培养数学应用能力。

激活学生问题意识

通过“问题链”驱动深度思考。例如,在“导数概念”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层次递进的问题:

基础层:如何描述汽车刹车时的速度变化?拓展层:若速度变化率恒定,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如何表示?挑战层:如何用数学语言定义“瞬时变化率”?通过逐步引导,帮助学生从生活现象抽象出导数本质。

(二)优化互动形式:打造多元动态的互动模式分层互动:兼顾全体与个体需求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设计差异化互动任务。例如,在“三角函数图像变换”教学中,教师可设置分层任务:

基础组:通过几何画板观察参数变化对图像的影响;

提高组:推导图像变换的数学表达式;

拓展组:探究图像变换在物理简谐运动中的应用。

通过分层互动,确保不同层次学生均能获得成长。

小组合作:促进深度协作与思维碰撞

采用“异质分组”策略,将不同能力学生混合编组,明确角色分工(如记录员、汇报员、质疑员)。例如,在“圆锥曲线性质”探究中,小组需合作完成以下任务:

通过实验(如拉链实验)观察曲线生成过程;

推导标准方程并验证性质;

设计实际应用案例(如卫星轨道计算)。

教师需巡回指导,及时纠正认知偏差,促进深度协作。

技术赋能:拓展互动时空边界

利用智慧课堂系统(如 ClassIn、希沃白板)实现即时反馈与个性化推荐。例如,在“概率分布”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平台发布选择题,学生作答后系统即时生成答题热力图,教师可针对错误率高的选项(如“正态分布的对称轴”)进行重点讲解。此外,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如 NOBOOK 平台)模拟“掷骰子”实验,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规律。

(三)完善互动评价:建立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价体系

多元评价主体

引入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模式。例如,在“数学建模”项目结束后,学生需填写《互动反思表》,从“问题提出”“合作效率”“成果展示”三方面进行自评;小组间通过“两两互评”提出改进建议;教师则从“数学素养”“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维度给予综合评价。

动态评价反馈

利用智慧课堂系统记录学生互动数据(如发言次数、问题质量、合作贡献度),生成个性化成长档案。例如,系统可自动标记学困生的高频错误类型(如“立体几何空间想象不足”),教师据此设计针对性辅导方案,实现“以评促学”。

激励性评价语言

采用“具体化 + 鼓励性”评价策略。例如,当学生提出创新解法时,教师可回应:“你通过逆向思维将复杂问题简化,这种策略在解决数列求和时同样适用,能否进一步推广?”此类评价既能肯定学生努力,又能引导其深化思考。

结语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互动性的优化需以“学生主体”为核心,通过增强互动意识、创新互动形式、完善互动评价,构建“平等对话—深度协作—动态生成”的互动生态。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如 AI 助教)在课堂互动中的应用,以及跨学科互动模式(如数学与物理、编程的融合)对素养培育的影响,为数学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互动性的优化策略分析 [J]. 刘祥华 . 才智 ,2020(06)

[2]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互动性的优化对策分析 [J]. 程赞 . 学周刊 ,2022(03)

[3] 核心素养下高中数学教学互动式课堂分析 [J]. 丁海军 . 新课程 ,2022(29)

[4] 教学互动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徐刚 . 理科爱好者 ,20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