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模式下提高老年心理健康水平的路径探索
陈宏 李烨
石家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00
一、前言
当前,中国老龄化进程呈现出规模大、速度快、高龄化趋势显著的特点。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止到 2020 年,中国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 26402 万,占总人口的 18.7%[1]。家庭结构小型化与空巢化现象普遍,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使得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孤独感、焦虑、抑郁、认知衰退等)日益凸显。已有研究表明,传统家庭照护功能不完善和照护服务体系不健全都会导致老年人对万年生活信心不足、心理负担过重[2]。社区作为老年人日常生活和社交的主要场所,以其“离家近、环境熟、亲情浓”的天然优势,成为提供养老服务和心理支持的重要载体。探究如何在社区养老模式下有效提升老年心理健康水平,不仅是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的迫切需求,也是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践行“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国内外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社会参与、身体健康状况和经济保障是影响老年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社区养老模式通过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服务,能为老年人提供重要的工具性支持和情感性支持。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宏观模式构建或单一服务项目的效果评估,对社区心理服务体系的系统性、专业性及可持续性研究尚显不足。本文旨在弥补这一缺口,进行更深入、系统的整合性分析。
二、社区养老模式下老年心理健康服务的现状分析
社区养老模式以“在地养老”为核心,能够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获得照料,理论上具备缓解心理问题的天然优势。但实践中,多数社区养老服务仍聚焦于生活照料与医疗护理,心理健康服务存在“碎片化”“表面化”问题,未能形成系统化的服务体系。因此,研究社区养老模式下老年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路径,既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现实需求,也是实现老年人“有尊严、有质量生活”的关键举措,对构建和谐社区与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社区养老服务中的老年心理健康服务已初步起步,部分城市探索出了一些基础服务形式,但整体呈现“区域不均、内容单一、覆盖有限”的特点,
(一)服务覆盖与政策支持区分布不均:局部试点推进,整体尚未普及
近年来,国家层面多次强调“重视老年人心理健康”,《“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提出“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搭建社区心理服务平台”。在此背景下,北京、上海、杭州等一线城市率先开展试点,部分社区设立“老年心理服务站”,通过定期讲座、心理咨询等形式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例如,上海市部分社区联合本地高校心理学院,每周开展“老年心理沙龙”,帮助老年人缓解孤独感;杭州市部分社区为高龄、独居老人建立“心理档案”,定期进行上门探访。
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心理健康服务尚未纳入社区养老的强制性服务内容,多数三四线城市及农村社区的老年心理健康服务仍处于“空白状态”。部分社区虽有相关服务,也多依赖志愿者临时参与,缺乏稳定的政策支持与经费保障,服务覆盖范围有限,难以满足广大老年人的需求。
(二)服务内容与形式单一:以基础疏导为主,个性化服务不足
当前社区老年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多集中于“情绪疏导”与“知识普及”,形式以“集体活动”为主。例如,社区通过组织书法绘画班、合唱队、健康讲座等活动,帮助老年人扩大社交圈,缓解孤独感;部分社区邀请心理咨询师开展“一对一”咨询,但受限于时间与资源,咨询多为“短期单次”,难以解决老年人长期积累的心理问题。
从服务针对性来看,现有服务未能充分考虑老年人的个体差异:不同年龄、健康状况、家庭背景的老年人,心理需求存在显著不同——空巢老人更需情感陪伴,失能老人易因自理能力丧失产生自我否定,丧偶老人则面临负性情绪的长期困扰。但当前社区服务多采用“一刀切”的模式,缺乏对老年人个性化心理需求的精准识别与回应,服务效果大打折扣。
(三)服务主体与资源覆盖有限:专业力量薄弱,资源整合不足
社区老年心理健康服务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与外部专业机构,但三者均存在明显短板:社区工作人员多缺乏心理学专业背景,仅能开展基础的探访与沟通,无法应对复杂的心理问题;志愿者多为高校学生或退休人员,虽有热情,但缺乏系统培训,服务专业性不足;外部专业机构(如心理咨询公司、医院心理科)虽具备专业能力,但受限于合作机制,多为“短期合作”,难以长期参与社区服务。
此外,社区与家庭、医疗机构、社会组织的资源整合不足:一方面,部分子女对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关注不够,未能与社区形成服务合力;另一方面,社区与医院的“医心联动”机制尚未完善,当老年人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时,难以快速对接医疗资源,导致问题延误。
三、社区养老模式下提高老年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需从“体系构建、专业赋能、需求响应、保障强化”四个维度发力,构建“政府主导、社区负责、专业支撑、家庭参与”的老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具体对策如下:
(一)构建系统化服务体系,实现“预防- 干预- 评估”全流程覆盖
1. 建立常态化需求筛查机制:社区联合专业机构,为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开展心理健康筛查,通过量表评估、入户访谈等方式,识别老年人的孤独感、抑郁倾向、焦虑情绪等问题,为每位老年人建立“心理档案”,实现“一人一档、动态跟踪”,提前预防心理问题恶化。
2. 完善分层服务流程:根据老年人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提供“基础服务- 专项干预-危机处理”分层服务——基础服务面向全体老年人,通过社交活动、心理讲座等缓解普遍的孤独感;专项干预面向存在轻微心理问题的老年人,提供“一对一”心理咨询或小组辅导;危机处理面向出现严重心理危机(如自杀倾向、重度抑郁)的老年人,快速对接医院心理科或精神科,实现“社区- 医院”无缝衔接。
3. 建立效果评估机制:社区定期对心理健康服务效果进行评估,通过老年人满意度调查、心理状态复查等方式,收集服务反馈,及时调整服务内容与形式,形成“服务-评估-优化”的闭环,确保服务质量持续提升。
(二)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1. 明确人才培养与招聘标准:一方面,政府牵头与高校合作,在社会工作、心理学等专业开设“老年心理健康方向”课程,定向培养具备复合知识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社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招聘专职老年心理工作者,明确人员资质(如持有心理咨询师证书、具备老年服务经验),建立稳定的专业团队。
2. 加强现有人员培训:定期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参加“老年心理学”“心理危机干预”等专项培训,邀请医院心理科医生、高校专家授课,提升其专业能力;建立“导师制”,由专职心理工作者指导志愿者开展服务,确保服务专业性。
3. 高校志愿服务,形成稳定支持力量:与具备应用心理学和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开展合作,组织老年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队,为社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评估与干预服务,并定期开展家庭教育咨询,为家庭照护者提供必要的专业支持。
(三)提升老年人与家庭参与度,精准匹配服务需求
1. 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社区通过宣传栏、微信公众号、入户宣传等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精神病”的科学认知,消除老年人的认知误区;组织“老年心理分享会”,邀请有接受服务经历的老年人分享经验,鼓励更多老年人主动参与服务。
2. 推动家庭参与服务:社区定期开展“家庭心理健康讲座”,向子女普及老年人心理需求的特点,引导子女重视情感陪伴;建立“家庭 - 社区”沟通机制,社区及时向子女反馈老年人的心理状态,鼓励子女配合社区开展服务,形成“社区 + 家庭”的服务合力。
3. 精准设计服务内容:社区在服务设计前,通过问卷调查、小组座谈等方式,充分征求老年人意见,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设计个性化服务——例如,为空巢老人提供“结对陪伴”服务,为失能老人提供“心理支持 + 生活照料”一体化服务,为丧偶老人开展“悲伤辅导”小组活动,确保服务供需匹配。
四、结语
社区养老模式下老年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区、专业机构、家庭与老年人的共同参与。当前社区老年心理健康服务虽存在体系不健全、专业性不足等问题,但通过构建系统化服务体系、强化专业人才队伍、提升参与度、完善保障机制,能够逐步解决这些痛点,实现老年心理健康服务的“常态化、专业化、个性化”。
未来,随着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老年心理健康服务将成为社区养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老年人提供“身心双健康”的养老保障,助力我国实现“积极老龄化”目标,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不仅“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更能“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 ,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 5 号 [N]. 中国信息报,2021-05-12(02)
[2] 邢慧霞 , 荆涛 , 闫勇 . 长期护理保险、传统家庭照料与老年心理健康研究 [J]. 南方人口 ,2025,40(01):11-21.
基金项目:
石家庄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经济社会发展调研项目 2025dyyb85“基于社区养老需求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石家庄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社科专家培养课题 2025zjpy180“城市更新背景下社区" 一老一小" 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作者简介:
陈宏(1988.12-),女,汉,河北景县人,硕士,石家庄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家庭教育。
李烨,(1988.6-),女,汉,山西大同,硕士,石家庄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