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数字技术赋能黄河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作者

王丽聪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石家庄 05006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黄河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凝练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传播黄河文化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都有重要意义。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数字技术为黄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路径。研究如何推动数字技术与黄河文化传播深度融合,促进黄河文化更好的传播具有时代意义。

一、数字技术赋能黄河文化传播现状

(一)传播内容程式化

黄河文化目前传播效果主要停留在表层认知阶段,尚未实现对文化内涵的深度诠释与价值转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即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时代背景下,黄河文化传播过程中呈现出娱乐化、碎片化状态,受众对于黄河文化认知过于浅显,对文化的内核精神无法充分理解。在提及黄河文化时,人们往往只能联想到一些表面的文化元素或标志性的符号,如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大合唱》等,但对于黄河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发展脉络、独特价值等方面缺乏深入的认识。

(二)传播渠道单一化

目前,黄河文化的传播主要依托于传统媒介,如广播电视、纪录片放映、博物馆展览展示等。这些传统媒介不仅在传播人群覆盖面及影响力上有限,其传播模式还属于单向模式,缺少与受众的互动及体验环节,难以满足现代人们的传播需求与文化消费需求。近年来,为了提升黄河文化传播范围,虽尝试结合数字技术进行线上传播,但仍多集中在网络的平台上进行线上展览、虚拟景区等基础形式,缺少更为沉浸式的体验或互动形式的设计,未能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手段所提供的交互和体验功能。

(三)传播保障力不足

此外,黄河文化传播还存在传播保障力不足的问题,即网络覆盖率低、资金匮乏、人才匮乏等。一是部分黄河流域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存在网络覆盖率低、数字化设备不足的问题,导致文化资源难以全面数字化。二是资金成本制约数字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黄河文化传播。三是缺少复合型人才,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能够熟练运用数字技术传播黄河文化的人才较少,尤其是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

二、数字技术赋能黄河文化传播的创新路径

(一)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内容生产

黄河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与自然价值。提升黄河文化的传播力的首要任务是深入发掘其内涵,筛选出具有典型性和传播热度的文化符号,打造黄河文化 IP 一是可以从黄河文化中提炼出“河图洛书”“鲤鱼跃龙门”等具有黄河文化内涵且大众普遍认知的文化符号,结合数字技术进行再次创作。二是可以运用数字技术结合时代热点,开发设计出关于黄河文化的VR 游戏,使用户通过娱乐的方式感受黄河的魅力。三是可利用 NFT(非同质化代币)等技术平台发行黄河非遗数字藏品,为剪纸、泥咕咕等黄河沿岸的民间传统技艺提供版权保护和数字认证。这些数字藏品不仅具有独特艺术价值,而且能够作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凭证,保护技艺传承的真实性与合法性。

(二)利用数字技术创新传播方式

在数字技术赋能背景下,可以通过“线上 + 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拓宽黄河文化的传播渠道,增强其在公众中的影响力和认知度,进一步扩大对黄河文化的传播。

线上传播方面,一是要充分利用“三微一端”,即依托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多元化传播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地推送黄河文化相关内容并创建黄河文化相关话题,同时全面加强对数字版权的关注与保护,激发民众创作兴趣 [1]。二是利用元宇宙技术建设“数字黄河社区”。社区内的用户可以创建自己的虚拟身份,全方位参与治理黄河、文化交流等沉浸式活动。在元宇宙的社交互动中,用户能够跨越地理界限,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与者共同探讨黄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三是利用短视频平台与优秀的带货、旅游博主合作,开启直播带货,增加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品及农副产品销售渠道,提高黄河文化曝光度。线下传播方面,通过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全息投影等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传播场景,使受众可以自由跨越虚拟与现实的界限,打开体验黄河文化的大门。

(三)利用数字技术提升传播效能

在优化黄河文化传播内涵、拓宽黄河文化渠道背景下,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将黄河文化传播给更多的受众也尤为重要。一是构建用户画像,提升传播效果。在黄河文化传播中,要充分利用 AI 算法推荐机制,对用户的兴趣偏好、行为习惯等数据进行挖掘。针对受众群体对文化内容的差异化需求,构建精细化用户画像,动态调整传播策略,增强黄河文化内容与受众需求的适配性 [2]。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在资金投入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黄河文化传播的主导作用,同时建立黄河文化数字化传播专项基金,为黄河文化数字化传播提供稳定资金支持。三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首先完善教育培养体系,将黄河文化培育内容纳入教育体系内,使学生在学习阶段获得黄河文化知识和数字传播技能,掌握数字化技术;其次面向在职人员开展数字人文黄河文化相关技能培训,提高其数字化技能,如数字建模、虚拟现实、大数据分析等;最后出台黄河文化数字化人才培养政策,为黄河文化数字化人才培养提供税收优惠、创业扶持等优惠政策,同时要保护好黄河文化数字化人才的智力成果,为黄河文化数字化人才创造良好良好的创新氛围。

三、结语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为黄河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面向未来,黄河文化传播应持续深化数字技术与文化传播的融合创新,着力构建黄河文化传播的新格局,使其在数字时代展现新风貌、释放新活力,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新动能。

参考文献:

[1] 韩永丽 . 数字文化助力黄河文化传播 [J]. 文化产业 ,2024,(13):121-123.

[2] 耿婉玥 . 智能媒体技术赋能黄河文化传播研究 [J]. 西部广播电视 ,2024,45(05):114-117.

作者简介:王丽聪 (2000 年 5 月 -),女,汉族,河北省平乡人, 2024级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