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有效推进德宏州傣族剪纸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杨茜

中共德宏州委党校

一、推进德宏州非遗文化傣族剪纸技艺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一)意义

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研究傣族剪纸技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可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结合现代审美和技术手段进行创新,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有助于打破传统文化的束缚,推动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

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傣族剪纸技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能工催生出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如剪纸艺术品、旅游纪念品、家居装饰品等,从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不仅可以增加德宏当地的经济收入,同时提高傣族剪纸技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推进德宏旅游业和招商引资发展。

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通过研究和推广傣族剪纸技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可以增强傣族人民的文化自信,让他们更加珍视和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也有助于增进其他民族对傣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二)价值

1、艺术价值:傣族剪纸技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展现了傣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可以进一步丰富其艺术表现形式,提高其艺术价值。这种转化和发展还可以推动傣族剪纸技艺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创造出更多具有独特风格和魅力的艺术作品。

2、社会价值:有助于推动文化传承与教育的结合。通过在学校和社区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此外,这种转化和发展还可以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增进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尊重。

3、创新价值:研究傣族剪纸技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行为。通过不断探索傣族剪纸技艺在材料、技法、题材等方面的创新,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这种创新价值不仅体现在傣族剪纸技艺本身,还可以为其他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当前德宏州非遗文化傣族剪纸技艺的发展困境

一是傣族剪纸技艺宣传载体缺失,表达方式创新不足。主要采用发布文旅推介视频、铺设摊位、模板化文创产品等方式,同质化问题严重;文创产品知名度不高,销售市场覆盖面不广,游客对傣族剪纸知之甚少,体验感不强或缺乏产品的购买渠道;经营主体主要依靠政府宣传,自发宣传意识淡薄。

二是产品转化方式单一,市场拓展困难。当前,德宏的傣族剪纸技艺产品主要是以旅游业附属商品的形式在市场上呈现。艺术价值挖掘不足,为迎合旅游市场需求,文创产品更多融合了现代艺术加工,对傣族传统剪纸文化的原本意蕴解读不够深刻,无法完整呈现非遗项目的文化魅力;产品类型不够多样,以摆台、挂画、布包、金属书签为主;销售渠道狭窄,多以传承人剪纸工作室展示台摆放,部分地区文旅交流推介会和淘宝、微信朋友圈等方式为主。

另外,绝大部分傣族剪纸传承人缺乏市场经营理念与开拓市场的意识,大多被动接受订单,或是自产自销。经营主体以传承人工作室为主,呈现小、散、弱的特点,尚未成立傣族剪纸行业协会等协商平台,无法达到行业内部资源、技术和信息共享。各传承人之间缺乏协商、合作、定制行业价格的平台,难以形成合力投入大量资金形成规模化的生产。

三是知识产权保护与品牌建设意识不强。目前,当地政府或传承人尚未注册与傣族剪纸有关的知识产权商标,未形成非遗文化傣族剪纸技艺的地域性文化品牌,且从业者对自己原创作品产权意识与打造品牌的意识不强,甚至没有自己名称及标志,极易被其他地区或从业者抄袭、侵权。

四是内生动力弱化,非遗技艺传承出现人才断层。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传承意识逐渐淡化,傣族剪纸技艺传承人队伍人数缩减和老龄化加剧,呈现出“后继乏人”“技艺衰退”的特点。一方面,因剪纸技艺产能与经济收益较低,政府虽有相应的非遗传承人资金补贴,但金额微薄,社会资金短缺。为保障日常生活和增加收入,多数传承人尤其是青年传承人无法将傣族剪纸作为唯一的谋生方式,缺乏提升专业剪纸技能与深研民族传统文化的时间和精力,也难以激发其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心与积极性。

三、推进德宏州非遗文化傣族剪纸技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表达方式,加强傣族剪纸艺术宣传平台建设

打造“剪纸 + 旅游”沉浸式体验,在全州热门景区或打卡点增设独立的傣族剪纸非遗体验工坊,游客可参与从选纸、裁剪到装裱的全流程并定制专属图案;引进先进技术,采用数字化形式展现傣族剪纸文化内容,或是引入裸眼 3D动画等技术给游客带来沉浸式文化体验;通过在具有德宏当地民族特色的舞台设计、舞美表现节目中增加傣族剪纸元素;通过短视频、直播展示剪纸制作过程,打造“网红”非遗产品;通过与酒店、民宿合作推出剪纸主题客房,或与咖啡品牌联名设计包装,实现跨界合作;通过非遗管理部门积极引导,强化经营主体的自发宣传意识,不断扩大傣族剪纸非遗文化的社会认知面。

(二)丰富产品种类与表现形式,拓宽市场渠道

创新产品设计,增加实用功能,将傣族剪纸元素融入日常生活场景,比如,设计具有剪纸风格的屏风、杯垫餐盘、服饰、文具用品、首饰、主题剪纸礼盒、贺卡等等;关注消费主力需求,提供企业或个人定制服务,满足产品的个性化需求,拓展设计思路不断提升产品价值;打造文创爆品,推出“剪纸盲盒”;强化教育与互动体验,开发面向儿童的手工剪纸 DIY 材料包套装,结合 AR 技术,设计会“动”的剪纸贺卡或绘本,增强趣味性和互动性;升级剪纸材料应用,使用可降解的布艺、竹纤维或再生纸制作剪纸产品,打造“绿色”消费,推进可持续发展;政府牵头引导成立行业协会,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沟通链条与合力,打通傣族剪纸产业化发展渠道,以助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三)提升知识产权意识,构建品牌故事

政府主导注册傣族剪纸知识产权商标,以邵梅罕、樊涌等德宏傣族剪纸非遗传承人为核心,打造传承人 IP,挖掘文化内核,不断升级从“图案”到“故事”的品牌维度,建设傣族剪纸背后的文化故事。强化地域性特色,设计统一的品牌 LOGO,建设地域性文化品牌,重点突出傣族剪纸与佛教文化、热带风物的关联,塑造差异化品牌形象。

(四)重视非遗传承人培养,强化文化传承发展的人才支撑

建立“物质 + 精神”双重激励机制,设立“非遗保护专项基金”,用于增加传承人生活津贴、学徒奖学金及创新项目资助的同时建立荣誉制度,表彰优秀传承人;政府政策引导高等、职业院校开设“非遗创新设计”专业,按招生人数给予相应补贴,鼓励院校扩大招生规模,培养既懂传统技法又具备现代设计思路的复合型人才;编写《傣族剪纸教程》,定期培训美术教师,将傣族剪纸纳入中小学美术课程,配备“安全剪刀 + 彩纸”,推进剪纸在教育体系的课程植入,不断扩大傣族剪纸非遗文化的传播覆盖面和传承渠道;打破传统传承方式,建立“傣族剪纸人才库”,规范化管理剪纸传承人,构建“基础- 进阶- 创新”三级课程培训体系,定期开展培训学习,不断提升传承人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水平。

作者为云南省讲师。

本文系课题“‘两创’视角下德宏傣族剪纸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践路径研究 ”资助(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Z20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