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锚定“双碳”目标的新能源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作者

洪文鹏 曲宏伟

东北电力大学 吉林省吉林市 132011

1 引言

1.1 背景

在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我国为落实“双碳”目标,在《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明确要求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目标到 2030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超 25% 。作为老工业基地与新能源资源大省,吉林省正依托西部丰富的风、光资源,加速发展新能源产业,计划到 2025 年实现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 3000万千瓦,以此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引擎 。然而,产业高速发展面临人才短缺。2023 年全省新能源专业技术人才缺口达1.2 万人,其中高层次创新与实践型人才超 60% 。当前研究生培养存在三方面脱节:课程与产业需求脱节,缺乏多能源整合;教学与科研实践脱节,学生缺少项目锻炼;评价与行业标准脱节,重论文轻实践与协作 。

从国际经验来看,新能源高层次人才培养普遍采用“理论 - 实践 - 创新”三位一体模式 。国内高校如清华设新能源微专业推动学科交叉,华北电力借校企合作转化实际课题。但现有探索仍存在局限。

1.2 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旨在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和吉林省“陆上风光三峡”建设需求,以为载体,构建一套“对接战略、服务地方、特色鲜明”的新能源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着力破解传统培养中“知识碎片化、实践薄弱化、评价单一化”问题,形成可推广的实施路径。

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产业层面,培养兼具科研创新与工程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缓解吉林新能源产业人才短缺,为项目研发、运维和管理提供支撑,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高校层面,依托电气、能动等多学科优势,建立跨学科和深度产教融合机制,打破学科壁垒,优化资源布局,提升服务地方能力,为同类高校改革提供示范;教育体系层面,将国家战略、地方需求与人才培养有效衔接,探索“需求导向、实践驱动、协同育人”的新路径,完善我国新能源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2 新能源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分析

在国家“双碳”战略推动下,新能源产业正从“技术引进”转向“自主创新”,对高层次人才提出了“三化”要求:一是知识体系交叉化,需融合电力、材料、环境、经济等多学科知识,以应对如光伏电站设计中电池技术、电网接入和碳核算等复合需求;二是能力结构复合化,既要具备新型储能研发、风机优化等科研能力,也需掌握电站故障诊断、运维管理等工程实践能力;三是创新方向聚焦化,须紧密对接国家“十四五”新能源技术规划,聚焦大规模并网、长时储能及新型电力系统等重点攻关方向。

吉林省亟需掌握低温风电稳定运行、抗风沙光伏组件等寒地新能源技术的专业人才;产业层面,覆盖资源勘探至运维服务的全链条,除研发人才外,要求人才具备多能协同与整合能力。

3 新能源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

基于国家战略与地方产业的需求分析,结合的学科优势与实践基础,本研究从“知识体系、实践平台、质量保障”三个维度,构建新能源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框架。

(一)构建模块化、交叉化的知识体系

构建“ 1+3+N′′ 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传统课程设置。“1”为公共基础课,强化国家战略与行业视野;“3”为吉林省新能源特色核心课,对接企业标准并引入工程师参与制定;“N”为跨学科任选课,支持个性化发展。建立“课程 -科研 - 产业”联动更新机制,通过年度研讨会吸纳前沿技术和真实案例进入教学,并推动课程论文与科研或企业实际项目结合,强化学用结合。

(二)打造多层次、深融合的实践平台

为解决“实践环节薄弱、产教融合浅层化”的问题,构建“校内科研平台-校企联合实验室”二级实践平台体系:校内科研平台筑基为研究生提供基础研究与技术研发的场地与设备支持;校企联合实验室攻坚围绕企业技术难题设立专项研究课题。实验室实行“高校导师 + 企业导师”共同指导,提高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建立多主体、协同化的质量保障机制

针对培养评价单一与导师协同不足的问题,构建了“多维度、全流程”质量保障体系。多维度评价从学术、实践和创新三方面设置指标,分别考核论文专利、实践报告及项目竞赛与成果转化。全流程监控覆盖招生至就业:招生增加行业认知面试;培养实施中期与实践考核并动态调整;毕业答辩引入企业专家评审应用价值;就业后开展跟踪反馈,持续优化培养方案。

4 结语

面对国家“双碳”战略和吉林省“陆上风光三峡”工程建设需求,本研究通过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多层次实践平台和协同化保障机制,创新了新能源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未来还将从三方面深化改革:加强国际合作,培养全球视野人才;聚焦氢能储能、虚拟电厂、新能源与人工智能融合等新兴方向,促进人才培养与技术发展同步;推动成果转化,建立创业孵化平台,形成“培养-科研- 创业”良性循环。总之,新能源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高校、企业、政府持续协同,不断优化模式,才能为“双碳”战略和地方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付毕安 . 未雨绸缪退役风光组件回收利用推动新能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J]. 中国经贸导刊 ,2023,(04):53-54.

[2]孙彦广 , 梁铭媚 , 覃媛媛 , 等 .“双碳”理念与创新能力驱动的《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改革——基于“校 - 企 - 赛”三级平台协同的路径构建 [J].砖瓦 ,2025,(09):184-186.

[3]邱玮 , 陈维 , 甘浪 , 等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背景 [J]. 教育教学论坛 ,2025,(30):70-73.

洪文鹏,1970.04.,男,汉族,辽宁省绥中县电厂热能与动力工程,博士研究生,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气液(固)两相流与传热;火力发电厂节能、烟气污染物控制技术;分布式能源系统集成优化理论与技术

曲宏伟,1981 年 09 月,男,汉族,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研究生,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太阳能光伏板提效降耗光伏电站积灰诊断、光伏板热斑隐裂EL 检测、风力发电叶片尾流、风力机数字化智能化运维及检修等新能源和储能方面的科学技术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