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建筑施工项目进度管理的优化策略

作者

王东月

身份证号;211321199410157019

引言

建筑施工项目作为一种高度组织化、技术性强、资源消耗大的生产活动,其管理成效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工期、安全、质量和成本等核心指标。尤其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建设任务日趋复杂的当下,如何高效合理地控制项目进度,成为项目管理者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传统的施工进度管理方法多以人工编制计划、静态跟踪进度为主,存在进度控制响应滞后、信息反馈不畅、协调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难以适应当代工程项目日益复杂化和不确定性的管理需求。加之工程周期长、环境变化快、工序交叉频繁、外部协作关系复杂等因素,使得项目进度管理的有效实施面临诸多障碍。因此,必须从管理理念、制度建设、技术应用与操作流程等方面系统优化施工项目进度管理机制,提升全过程的计划性、可控性和柔性调整能力。本文结合建筑施工项目的典型管理特征,剖析当前项目进度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成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并结合现代项目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探讨切实可行的进度管理提升路径,旨在为相关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与操作指导,推动建筑行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持续进步。

一、建筑施工项目进度管理现状分析与存在问题

在建筑施工领域,进度管理是指在既定时间内,通过科学的组织与协调手段,对项目各项任务的执行时间与进展状态进行计划、控制与调整的全过程管理行为。其主要目标是确保项目在满足质量和成本控制要求的基础上按期完成施工任务。尽管进度管理在理论与实践中均有较为成熟的体系,但在现实操作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项目计划编制存在盲目性和形式化倾向。部分项目仅为应付前期报批或合同签订要求,草率制定进度计划,未能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与资源条件,导致计划缺乏可执行性,进而影响后续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其次,计划执行过程中的动态调整能力不足。在施工过程中,受天气变化、材料供应延迟、设计变更等因素影响,原计划常常无法照搬执行,若缺乏有效的进度动态监控与应急响应机制,极易造成局部拖延扩展为整体滞后。再次,施工现场资源配置不合理,人员、机械与材料在不同工段之间分配失衡,造成资源闲置或过度集中,影响工序衔接与施工效率。此外,进度控制的信息化水平低,项目管理依然依赖纸质资料和人工统计,信息更新滞后,难以支持快速决策与协同控制;部分项目管理主体间缺乏有效沟通机制,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与建设方在计划制定、执行反馈与调整协商中常出现信息断层,严重制约进度目标的有效实现。

二、基于全过程控制理念的项目进度管理机制优化路径

项目进度管理应从以“结果导向”的被动应对转向“过程导向”的主动控制,这要求在施工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内构建起目标明确、计划科学、过程可控、反馈及时的动态管理机制。首先,在项目前期应充分开展进度目标分解与计划可行性论证,结合工程体量、作业条件、外部环境与资源能力,采用网络计划、关键路径法(CPM)、工作分解结构(WBS)等方法对施工任务进行合理拆分,明确关键线路与里程碑节点,为进度控制打下科学基础。其次,应构建灵活的进度调整机制。由于施工过程中难以避免各种突发因素,必须建立由施工单位牵头、设计、监理与甲方共同参与的协调机制,对进度风险进行评估与预判,设置进度缓冲区与应急预案,并在必要时快速修正进度安排,保证工程整体节奏。

三、施工阶段进度控制的策略实施与重点环节管理

施工阶段是项目进度管理的核心战场,也是计划能否转化为成果的关键节点。首先,应建立施工进度信息实时收集与分析机制,在施工现场设置数据采集终端,结合 RFID 标签、无人机巡检、图像识别等智能技术,对施工进度进行自动化监测,确保数据真实性与时效性,为管理者提供精准决策支持。其次,在关键工序与关键线路上应配置专门的进度控制责任人,实行日进度报送与周计划滚动调整机制,通过早发现、早应对,降低延误影响。第三,应注重交叉作业协调管理,合理安排穿插施工,提前梳理工序接口关系,采取“拉动式”进度控制模式,依据后续作业需求反推前序作业时间安排,提升整体协同效率。

此外,应加强劳务队伍与分包单位的进度目标宣贯与绩效管理,强化合同执行过程中的节点考核与奖罚机制,促使各参与方对进度控制形成高一致性与高协同性。

四、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在进度管理中的融合应用探索

随着建筑业信息化转型的不断深入,各类智能化管理工具在施工进度控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BIM 技术通过三维模型可视化地呈现建筑构造与施工流程,支持施工进度模拟与碰撞检测,实现施工计划与实际情况的精准匹配;项目管理系统(如 P6、MS Project 等)可对任务进度进行动态跟踪、自动预警与数据分析,为项目经理提供决策参考;施工现场部署的物联网设备如摄像头、传感器、GPS 装置等可实现对设备运行、工人定位、环境变化等的实时监测,打破传统管理信息闭环,提升响应速度。智慧工地平台则整合了人、机、料、法、环等要素的管理模块,实现对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等多维度的统筹控制。

五、多方协同与制度保障对进度优化的支撑作用分析

建筑施工项目涉及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总承包、分包单位等多方主体,其进度控制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方之间的协同机制与责任边界。首先,应建立以总承包方为主导、各参建单位协同的进度联动管理机制,定期召开进度协调会,及时沟通问题与调整计划,形成信息对称、任务清晰、执行有力的协作格局。其次,在制度层面应推动项目进度控制的法制化与标准化建设,完善进度目标设定、计划报审、执行监控、过程评价、责任追溯等管理规程,保障进度控制具有制度约束力与操作规范性。

结论:

建筑施工项目进度管理是影响工程效益与企业信誉的核心要素,其优化不仅关乎工程按期交付,更是施工企业管理能力与项目管控水平的重要体现。本文从进度管理现状出发,系统分析了影响项目进度的关键因素,提出了围绕计划编制优化、施工过程动态控制、信息技术融合、多方协同机制与制度保障体系建设等多维度的优化策略。研究表明,只有将“教学化”管理理念、现代化信息技术与系统化组织机制深度融合,才能构建高效、可控、柔性应对的进度控制体系。未来,建筑行业应进一步推动数字化技术深度应用,完善相关管理标准与制度体系,提升人员专业能力与协同水平,实现建筑施工项目进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与精益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建根 . 建筑施工项目中进度管理与工期控制的实践分析 [C]// 重庆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协会 , 重庆建筑编辑部 , 重庆市建筑协会 . 智慧建筑与智能经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 弘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2025:576-579.DOI:10.26914/c.cnkihy.2025.013214.

[2] 李维强 . 建筑工程项目中的进度控制与优化策略研究 [J].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5,46(05):73-75+79 .

[3] 张爱明 . 项目管理理念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实践 [J]. 城市开发 ,2025,(06):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