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融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创新研究
赵晓霞
武川县教育局 011700
幼儿时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其性格形成与社会适应。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多依赖幼儿园,家庭参与不足,导致教育内容脱节、方式单一,效果有限。随着家庭结构变化和社会压力增加,幼儿心理问题呈现多样化趋势,传统单一的教育模式难以满足需求。家园共育强调家庭与幼儿园的协作,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然而现实中,家园合作多停留在日常沟通层面,缺乏系统规划和科学机制,导致资源分散、目标不统一。政策推动和信息技术发展为模式创新提供了条件。探索科学高效的家园共育模式,整合家庭、幼儿园及社会资源,对完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有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重构协同育人机制,明确双方职责边界
家庭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第一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情感支持和日常沟通对幼儿心理状态影响深远。幼儿园则是系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不仅承担知识传授任务,更应发挥专业引导作用。当前实践中,家庭与幼儿园常存在职责重叠或缺位的问题:部分家长认为心理教育完全由幼儿园负责,缺乏主动参与意识;而部分教师在心理问题干预中承担过多责任,忽视家长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这种角色模糊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重构协同育人机制,首先要建立常态化沟通与协作平台,如定期召开家园心理教育研讨会或设立“心理共育工作小组”,共同商定教育目标与策略。通过家长座谈、心理讲堂和案例分享,提升家长的心理教育意识,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目标一致。其次,要明确双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分工,例如幼儿园负责科学课程设计与心理测评,家庭侧重情感支持与日常行为管理。通过制定具体的责任清单和实施手册,让家长清楚自身任务,教师也能有据可依。
在协作机制运行中,应建立监督与反馈体系,如设立“家园心理健康记录表”,记录幼儿在园与在家的心理表现,实现信息共享与跟进。只有当双方在责任界限、工作流程与沟通机制上形成稳定体系,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协同推进。这种机制既能避免推诿扯皮,也能让家园双方在合作中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二、创新心理健康课程设计,丰富教育内容与形式
当前,部分幼儿园心理课程内容单一,形式固化,多以讲故事、做手工等简单活动为主,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为此,应在课程设计中引入创新理念,结合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共同打造符合幼儿发展特点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
内容设计上,可根据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设置情绪认知、行为管理、人际交往、自我保护等模块。例如,小班侧重于情绪识别与表达,中班注重合作与分享,大班强调自我控制与社会规则。课程主题可结合生活实际,如“快乐小心情”“友谊树”“我能做到”等,让幼儿在体验中理解心理概念。
形式设计上,应突破单一课堂模式,将游戏化、情境化、项目化学习融入课程。例如在“情绪调节”课程中,幼儿园设计“情绪剧场”活动,教师通过木偶表演展示不同情绪情境,幼儿参与表演并讨论感受;家长在家中则使用“情绪卡片”与孩子互动,帮助他们识别和管理情绪。通过园内外联动,课程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延伸至家庭生活,形成教育闭环。
三、搭建数字化互动平台,拓展家园沟通渠道
数字化技术为家园沟通提供了全新的可能。传统的家园联系多依赖家长会、纸质通知和教师口头反馈,沟通效率低,信息传递滞后,难以及时掌握幼儿心理变化。建立数字化互动平台,可以实现信息的即时共享与高效交流,使家园
协作更加便捷高效。
平台建设可分为三个层次:信息发布、互动交流与数据管理。在信息发布层面,幼儿园可通过平台推送心理健康教育资讯、课程安排和活动预告,让家长及时了解教学动态。在互动交流层面,教师可发布幼儿在园心理表现记录,家长可上传在家观察到的情绪与行为情况,双方在平台上实时沟通,形成双向反馈。
为提高平台使用效果,还应设置隐私保护机制,确保数据安全。同时,可在平台中加入心理咨询服务功能,由专业心理师在线答疑,缓解家长的困惑和焦虑。数字化平台不仅是信息工具,更是家园协作的纽带,通过技术赋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精准化和智能化。
四、引入科学评价体系,构建动态监测机制
科学评价体系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当前,部分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仍停留在结果检查阶段,缺乏过程性、动态性的监测机制,导致教育效果难以持续优化。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应实现从单一评估到全过程监测的转变。
首先,建立多维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不仅涵盖幼儿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行为习惯等核心指标,还应包括家长参与度、教师专业水平、家园协作质量等外部因素。通过分层次、分维度设计指标,实现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评价。
其次,注重过程性记录与分析。幼儿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应通过定期观察记录、心理测评和行为跟踪,形成连续的数据链。例如,教师每周记录幼儿在园心理表现,家长每月提交家庭观察报告,平台自动生成数据趋势图,帮助教师和家长及时发现问题。
最后,引入动态反馈机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如为情绪调节能力较弱的幼儿设计个别化干预方案,并在下一轮评价中检测干预效果。这样不仅实现了教育过程的闭环管理,也让评价成为促进改进的重要工具。
结语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家庭与幼儿园的良性互动。家园双方的沟通与协作,不应停留在表层交流,而要逐步建立稳定、持续的合作关系,使教育目标、方式与资源真正实现共享。只有在动态发展中保持开放与合作,才能为幼儿提供更加健康、完整的心理成长环境,也为未来学前教育改革探索出更具生命力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 彭丹 , 彭景 , 周小云 . 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价值与渗透路径研究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5,(10):26-28.
[2] 俞 静 . 家 园 共 育 助 力 幼 儿 心 理 健 康 成 长 的 路 径 探 索 [J]. 智力 ,2023,(27):16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