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虚实共生:VR 技术支持的中小学影视剧本创作游戏化机制

作者

张然 郭家智

绵阳城市学院 四川省绵阳市 622650

引言

随着国家美育政策的深入推进,影视教育作为中小学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形态与教学方法亟待创新拓展,着眼于影视美育发展需求,本研究聚焦影视剧本创作这一核心环节,提出“虚实共生”理念下的创新构想:引入 VR技术构建游戏化创作机制。本研究致力于为未来中小学影视剧本创作教学提供一种融合技术赋能与游戏化思维的新路径,以期在虚实交融中培育学生的综合叙事素养与创造力。

一、中小学影视剧本创作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情境沉浸感培养机制的缺失

当前中小学影视美育尚未普及,学生普遍缺乏在结构化教学中构建沉浸式故事空间的经验 , 受限于传统课堂的静态环境与情境模拟手段的匮乏,学生鲜有机会深度体验如何将自我情感与想象力投射于虚构世界核心,这导致其未来在创作中难以精准捕捉特定场景氛围、角色内在动机及事件复杂关联,影响作品情境的真实感与代入感基础[1]。

(二)叙事逻辑结构化训练的不足

由于系统性的剧本创作教学在中小学阶段尚未广泛开展,学生较少接受关于故事结构搭建与情节逻辑推演的专项训练 , 训练基础的缺失使其在未来创作中面临事件衔接松散、因果链薄弱或核心冲突模糊等挑战,不利于构建清晰有力的叙事脊梁与流畅连贯的故事脉络,影响叙事的整体性与表现力[2]。

(三)人物立体化塑造引导的空白

在现阶段中小学美育课程中深入指导人物性格层次挖掘与行为逻辑构建的实践环节极为有限 , 引导的空白导致学生未来在创作时对角色深层欲望、内心矛盾与成长轨迹的挖掘不够充分,易出现人物趋向功能化或行为逻辑欠说服力的情况,限制剧本在情感深度与角色共鸣方面的潜力[3]。

二、VR 技术支持的中小学影视剧本创作游戏化策略

(一)构建“虚实共生”的沉浸式创作环境

真实或类真实的环境能有效激活学习者的具身体验与情感投入,VR 技术通过多感官通道的立体化模拟,使抽象故事背景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物理空间,让创作者“身临其境”地汲取环境细节与情感氛围[4]。

以鲁迅《故乡》的剧本改编为例,学生佩戴 VR 设备后将置身于阴晦冬日下的江南水乡:脚下是灰黄冰裂的田埂,耳边掠过枯枝间的北风呜咽,眼前浮现戴着银项圈的少年闰土月下刺猹的剪影。当学生伸手触摸虚拟场景中老屋斑驳的门环,或仰望苍黄天幕下的蓬草断茎,其对“萧索荒村”的体悟便从文字符号转化为肌肤可感的寒凉,沉浸式体验使学生自然捕捉到环境与人物命运的深层关联——破败的屋瓦不仅是布景,更是旧中国农民精神困境的空间隐喻,为剧本注入真实的历史沉重感。VR 环境将文字描述转化为可探索的叙事场域,使环境描写从被动记录升华为主动感知,极大提升了场景构建的真实性与情感浓度。

(二)引入游戏化任务链推动情节构建

任务驱动机制能有效强化情节的目标导向与因果逻辑,教师通过设计阶梯式挑战,将“开端 - 发展 - 高潮 - 结局”的叙事框架转化为具象任务节点,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自然形成情节脉络[5]。以学生创作校园微电影《课间风波》关键场景的 VR 任务链为例,学生扮演导演,需用镜头语言构建冲突:初始设计“篮球争执”场景时,学生需像科学实验员一样,操作 VR 设备“取景框”精准聚焦环境细节(如篮球弹跳轨迹、围观同学表情梯度、阳光投射角度)并在虚拟场记板中以关键词客观记录(如“篮球抛物线”、“皱眉→哄笑”、“斜射光斑”),培养基于物理规律与人体反应的视听观察严谨性。当教师介入调解触发转折,任务要求学生用英语短语或短句标注镜头运动与景别切换逻辑(如输入:“Pan left $$ Close-up on teacher”),同步训练基础英语的影视专业术语应用。

(三)植入虚拟角色互动与性格养成系统

人物深度源于行为模式与心理动机的统一,VR 系统通过设置角色互动沙盒,让学生在动态对话与事件响应中观察人物性格的生成轨迹,理解内在动机如何外化为具体言行。

在《小蝌蚪找妈妈》剧本创作中,学生扮演小蝌蚪与虚拟水族角色互动:

向金鱼询问时,若选择“急切拍打尾鳍”的肢体动作,金鱼会退缩游走;改用“轻轻摆动触须”的礼貌姿态,则触发金鱼详细描述青蛙特征。当系统提示“遭遇急流”时,学生选择“躲进水草”生成胆小性格标签,而“逆流冲刺”则积累勇敢值,交互数据实时生成角色性格雷达图——当“固执值”因多次拒绝螃蟹帮助而升高时,系统自动提示“过度固执可能导致认知盲区”,迫使学生思考小蝌蚪屡次认错妈妈的心理动因。通过反复调试不同对话策略,学生直观看到“生物特征误解”背后“坚持寻亲”的核心性格如何驱动所有行为。

(四)建立游戏化、多维度的创作评价体系

发展性评价理论强调过程反馈对能力建构的关键作用,VR 系统通过实时记录创作轨迹,生成可视化能力图谱,将抽象的评价标准转化为具象的能力成长坐标。

学生完成《皇帝的新装》剧本后系统生成三维评估模型:叙事维度显示情节密度图(高潮部分对话占比 30% )、伏笔回收率(小孩揭骗局前设置 3 处群众窃语);角色维度标注性格一致性指数(皇帝 80% 行为符合“虚荣多疑”设定)、配角功能完成度(大臣贡献 70% 喜剧冲突);主题维度追踪讽刺力度曲线(通过裁缝台词深化主题达 5 次)。数据转化为“剧情建筑师”“角色塑造师”等游戏成就勋章,同时标注待改进领域——如“群众反应描写”板块呈现灰暗色,提示需补充市集场景的细节描写。教师可调取任意节点的创作快照(如初始大纲与最终台词对比),使学生清晰看见自己如何将“揭露虚伪”的主题雏形,逐步具象化为织布机空转的特写、皇帝强装镇定的汗珠等视听细节。

结束语:

当技术成为美育的延伸,经典影视文本转化为可探索、可交互、可创编的叙事实验室,这一机制便超越了工具属性,直指影视美育的育人本质——学生在虚拟与现实的交融中既掌握影视创作规律,更在具身体验中深化对生命情感与文化底蕴的理解,最终实现“以美润心、以术启智”的美育浸润目标,为新时代艺术教育注入生生不息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周纪琳 . 现代化智慧教育背景下虚拟现实(VR)技术融入小学古诗情境教学的实践困境及路径探索 [J]. 作家天地 ,2025,(19):13-15.

[2] 刘莉 , 蔡辉 . 融合 VR 技术与传统文化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J]. 读写算 ,2025,(19):15-17.

[3] 张文静 , 褚治明 . 数字赋能中学语文教学创新策略 [J]. 语文天地 ,2025,32(03):12-16.

[4] 庞红卫 , 唐硕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VR 剧本的开发与实践 [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5,(02):64-69.

[5] 冉变喜 . 多媒体技术中小学数学有效备课策略分析 [J]. 试题与研究 ,2022,(07):164-165.

课题 虚拟现实(VR)在中小学影视美育中的创新性应用获四川青少年美育研究中心立项(张然)项目项目编号 SCQM2023-C16

校级一师一优课项目立项(虚拟现实技术) 项目编号:MCYKXM2024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