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幼儿园中班户外自主游戏中材料应用研究

作者

汤雪

吉林师范大学幼儿园 吉林省四平市 136000

前言:

幼儿园阶段的游戏性学习极为关键,户外自主游戏属于其中代表,可视作体现儿童主体性、拓展实践经验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尤其在中班阶段,幼儿的动作技能、认知水平正处于快速成长过程中,材料选用直接影响户外自主游戏成效,相关研究具有较强现实意义。

一、幼儿园中班户外自主游戏中材料应用原则

1.1 适宜性

在中班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材料应用过程中,适宜性原则极为关键,需要在材料选择、投放中得到充分体现。具体来说,应基于中班幼儿的动作技能、认知能力等发展特征,合理匹配材料的重量、尺寸、可操作性及复杂程度,避免出现选用过于精细或高度抽象的材料。这一过程还应聚焦材料形态,保证其便于自主组合与拆分,游戏过程的安全性、教育成效可由此得到基础性保障。

1.2 生活化

选用生活化的材料,可提升幼儿游戏真实感、亲近感。户外自主游戏材料宜选取来源广泛、结构简单、易于收集的自然物或废旧生活物品,保证材料投放前便属于幼儿认知世界的一部分,以此激发幼儿主动探索意愿。为此,可聚焦纸箱、旧轮胎、树枝、布袋、稻草等生活常见元素,将其作为低结构游戏材料载体,这可以降低材料准备成本,便于教师组织与轮换使用,幼儿对真实环境中物体功能的理解与模拟需求也能够同时得到较好满足[1]。

1.3 安全性

幼儿园中班户外自主游戏中材料应用安全极为关键,这一安全需要聚焦材料的结构稳定性、边缘光滑性等安全特征。为此,应对材料进行结构强度评估与适用测试,聚焦材料破损、棱角锋利、材质过硬等因素可能引发的潜在伤害。如在使用木质材料时,应对表面进行打磨处理,确保无毛刺残留,并在材料出现使用异常或结构不稳情况后第一时间进行更换或引导调整,以此确保户外自主游戏始终处于可控范围之内 [2]。

二、幼儿园中班户外自主游戏中材料应用要点

2.1 优选低结构游戏材料

在幼儿园中班户外自主游戏中材料应用实践中,应优选低结构游戏材料,用以激发幼儿探索兴趣,拓展思维方式。为此,可依据户外场地的生态特点,优先选用安全性高、来源广泛、易于操作的自然材料。如在具备山区、林地、田园等生态基础的园所,可结合本地特有的乡土资源,构建具备自然教育属性的低结构材料体系,聚焦毛竹、藤条、树皮、松果、鹅卵石、泥土等材料,便于幼儿在操作中获得触觉、视觉、嗅觉等多感官体验,引导幼儿在“发现—感知—命名—创造”这一过程链中实现与自然的深度链接。具体可将毛竹切割成短筒作为“传声器”或“滚动器”,通过操作引发幼儿对声音、坡度等物理现象的直观理解,也可以基于松果、落叶等元素开展装饰拼搭活动。

具体实践应紧扣游戏主题,充分发掘生活资源与家庭资源。为此,建议科学配置可循环利用的人工低结构材料。以“农田收获”主题的户外游戏为例,可提供采用布袋、纸团、棉花粘贴自制的玉米、辣椒、南瓜等蔬果模型,以及小篮子、小筐等收获工具,通过稻草垫、泡沫地毯、旧报纸铺设成“田块”,以及分别贴有颜色标识与图案的分类筐,并使用竹竿与麻绳围出农田边界作为场地围栏。基于上述材料,即可通过户外自主游戏带领幼儿体验农田收获劳动过程,了解农作物品类与特征,幼儿的协同配合能力、对劳动成果的珍惜意识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较好培养。此外,还应设法推动园所、家庭协同开发低结构材料,教师可提前发布“材料征集清单”,鼓励家长与幼儿共同搜集生活中可利用的环保材料,这能够为户外自主游戏的顺利开展提前打下坚实基础。

2.2 优化材料应用形式

在中班户外自主游戏的组织过程中,材料的选择固然重要,但其应用形式的优化更为关键。为此,针对低结构材料自身形态可变、拼装性强的特点,可通过叠搭、排列、组合等形式,创造具有挑战性的游戏情境。如以长凳为基础材料,并通过多组并置、交错、垂直叠放等方式,形成“高低桥面”“穿越隧道”“变形台阶”等结构空间,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完成攀爬、跳跃、钻爬、行走等动作,即可较好培养幼儿的身体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应考虑在材料固定的情况下改变游戏规则,以此提升幼儿参与户外自主游戏的兴趣。基于上述“长凳游戏”,可逐步使游戏内容从简单向复杂、从模仿向创造转化,教师可预设多个任务点,如绕长凳走两圈、跨过长凳一次、在长凳上行走 10 步等,每组幼儿依次完成,并将接力棒交由下一组成员,幼儿的挑战意识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较好培养,主动游戏行为的持续展开也能够得到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材料投放应遵循渐进递进与差异适配原则,中班年龄段幼儿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性需要得到充分考虑,确保每位幼儿均能在安全前提下获取操作机会。以“跳桥游戏”为例,教师可同时设置不同高度、宽度与软硬程度的“跳桥”,引导幼儿依据自身能力选择,以此实现分层教学,更好发挥户外自主游戏优势。

2.3 引导幼儿自主梳理继续游戏所需材料

幼儿园中班户外自主游戏材料选用还应考虑幼儿主体,建议引导幼儿对继续游戏所需材料进行自主梳理,幼儿可在游戏经验基础上完成反思,为教师后续材料的合理选用提供依据。具体来说,在游戏结束后的过渡环节,可采用“一对一”与“一对多”相结合的交流方式,鼓励幼儿回顾游戏意图、操作过程,以及具体实践遇到的各类问题,部分表达偏好非语言形式的幼儿,也可以通过绘画、操作重现等方式,呈现自身游戏过程中的材料选择与组合方式,以此深化相关沟通交流,幼儿可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构建游戏材料的使用认知图谱。在此基础上,可考虑引入数字化工具,教师可使用固定角度的移动设备对幼儿与材料的互动过程进行视频采集,并在游戏结束后的复盘环节播放视频片段,提示幼儿回顾自身所用材料、探索方式,幼儿未完成的构想也能够同时得以明确,这能够为游戏的优化开展提供支持。

进一步,还应形成材料使用反馈与再投放的闭环机制,在幼儿完成游戏故事表达后,教师可基于表达内容,协助幼儿分类汇总所提及的材料名称、功能与使用方式,形成“材料需求清单”。在这一清单支持下,幼儿可自主判断是否需补充或改造现有材料,幼儿对游戏延续的预期也能够由此深化,真正实现“观察—支持—延展”的教育闭环。

结论:未来,应进一步深化户外自主游戏材料应用的动态调整机制,构建“材料—游戏—能力”三者之间的系统联动模型。同时,可深入运用数字化工具,强化家园协同,以此持续提升户外自主游戏材料选用水平。

参考文献:

[1] 游敏 . 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中新手型教师支持行为研究 [D]. 西南大学 ,2024.

[2] 韩仁玲 . 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中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研究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44(17):62-64.

作者简介:

汤雪(1996.2.16——),女,汉族,籍贯:辽宁省盖州市,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