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语文教学与班主任德育工作融合的路径探究

作者

王露

攀枝花市凤凰小学校 617099

引言

语文学科与德育教育天然同源。小学语文教学中包含了大量富有人文精神、道德观照与情感表达的课文资源,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不仅能提升学生语言能力,还能引导其内在情感的建构与人格成长。同时,班主任作为学校德育体系中的关键角色,其工作范围早已突破课堂之外,深入到学生的日常行为、心理发展、品德养成等多维度。现实教学中,语文教师与班主任往往为同一人,具备整合教学与德育资源的便利条件。因此,将语文教学作为德育工作的内化渠道,通过课程化、活动化、日常化的路径推进融合育人,不仅有助于提升语文课堂温度,也能增强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本文从教材内容入手,尝试探索小学语文与班主任德育融合的具体模式、实施困境与改进对策,旨在为实现“五育并举”目标提供操作性强的实践路径。

一、小学语文与德育融合的内在逻辑与现实价值

小学语文教育不只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更承担着文化启蒙、情感熏陶和品格塑造的重任。从教材选编来看,诸如“诚信”“友善”“责任”“孝顺”“热爱自然”等德育核心要素广泛渗透于课文篇章之中,为课堂育人提供了天然的土壤与内容基础。而班主任在具体教育实践中,需要通过日常行为管理、思想引导与环境创设来完成德育目标。如果将语文课堂与班级管理有效连接,使语文课成为德育价值的发生地、行为习惯的实践场与心理成长的陪伴者,无疑将打通语文学科育人与德育工作的双向通道,推动教育内容与育人功能协同发展。

这一融合逻辑的现实价值在于:其一,提升课堂教育的德育承载能力,实现从知识教学向价值引导的转型,增强语文课程的人文关怀属性;其二,缓解班主任德育工作碎片化与形式化的问题,使德育行为嵌入真实情境,增强学生道德体验的真实性与持久性,让“润物无声”的教育理念落地生根;其三,有助于构建教师之间的协同机制,打破学科界限,形成全员、全科、全过程育人的整体格局,实现班级管理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提升教育系统运行的内在效率。

二、融合实践中的现实问题与困境分析

尽管小学语文与德育融合在理念层面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但在具体实施中仍面临诸多现实障碍。首先,部分语文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倾向于以知识传授为主,对德育内容处理不当或忽视,常以“泛泛而谈”代替深度引导,缺乏系统育人设计与情境创设能力。其次,班主任虽承担德育主责,但在教学内容选择与课堂介入方面常常缺乏渠道与平台支持,语文课堂成为“独立空间”,难以形成合力与协同推进机制。同时,当前的语文教学评价标准仍以语文知识、技能考查为主,教师对德育元素的投入缺乏制度激励,也难以获得教学成果的有效体现与认可反馈。

此外,学生层面上,道德认知与实际行为往往存在落差,仅靠文本阅读难以实现品格内化。如若没有实践活动、榜样引领与情感体验的联动支持,德育内容极易沦为“听听就过”的口号式教育,缺乏深度浸润与行为外化路径,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与行为决策中。教师若无系统性的德育观念与融合能力,即便拥有教材资源,也难以落实真正有效的育人实践,导致德育流于形式,无法触及学生心灵深处的道德认同。

三、融合路径探索:以《我不能失信》为例的实践阐释

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的融合,核心在于“情境”“引导”与“行为”的统一。《我不能失信》作为统编小学语文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小主人公坚守承诺、不畏阻力、最终履行约定的故事,传递出“诚信”这一德育主题。该课文语句简洁,情感真挚,极适合作为语文德育融合教学的实例。

在教学设计上,语文教师应将德育目标内嵌于文本研读之中。如通过设问“你认为小作者做得对吗?”“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做?”等,引导学生进入道德情境思考,激发情感共鸣。同时在课堂中可组织模拟讨论、角色扮演、写作延展等活动,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思考“失信”与“守信”的后果,从而实现从道德认知到情感体验、再到行为意愿的逐步升华。

班主任可同步开展“信守承诺一周行动计划”,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设定承诺事项,并通过签名卡、观察记录等方式进行反馈与激励,促进语文课堂所传递的德育理念在行为中扎根。语文教师与班主任可共同设计评价标准,以“语言表达 + 道德实践”双向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不仅关注作文成绩,更重视其在生活中的德育表现,从而构建起“课堂—行为—反思”闭环式育人机制。

四、融合机制的建构策略与长效保障

为推动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的深度融合,需从机制设计与制度保障两个层面着手。首先,应构建“课程育人”体系,将德育目标明确分解到语文教材各单元与篇章之中,形成教材德育内容导航图,引导教师教学时精准切入德育元素,确保每一课都有价值引导的落点。教研组可组织“德育主题研课”活动,教师集体研讨如何将语文文本中的道德情境转化为课堂育人资源,推动德育内容与语文能力同步生成,真正实现“教”“育”一体化设计。

其次,应推动语文教师与班主任的角色协同,将德育责任具体化为教学任务。例如设立“语文 + 德育项目作业”,由语文教师主导文本学习,班主任协同组织生活实践,使课堂与班级生活相互贯通,增强德育的实践维度与互动效应。同时,学校可设立“融合示范课”与“德育课例评比”,在教研活动中强化教师融合教学意识,提升其课程育人能力,形成经验积累与示范推广的长效路径。

在评价体系上,应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将“品德发展”纳入语文学科综合评价范畴,改变“一考定语文水平”的片面倾向,推动教师树立“语文教学即育人”的目标认知。通过评价标准的调整,激励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引领,在评价中实现“知行统一”,真正把“语文教学育人”的价值落到实处,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人文素养。

五、结论

小学语文教学与班主任德育工作的融合,不仅是学科功能的再认识,更是育人机制的整体升级。通过挖掘教材德育价值、设计融合教学活动、强化教师协同机制与完善评价导向,可以构建起课堂教学与日常管理协同育人的新格局。实践证明,融合育人不仅提升了语文教学的温度,也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实效与可持续性。在“双减”与“核心素养”背景下,这种融合探索不仅应成为语文教师的职责自觉,更应成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金圣贤 . 深挖语文资源,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践新探 [J]. 华夏教师 ,2025,(S1):6-8.DOI:10.16704/j.cnki.hxjs.2025.s1.058.

[2] 丁蓉 . 小学语文教学与班主任管理工作两者的有效融合研究 [J]. 华夏教师 ,2025,(S1):48-50.DOI:10.16704/j.cnki.hxjs.2025.s1.018.

[3] 陈海霞 . 小学语文班主任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路径探究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5,(01):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