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中项目化学习的实施与效果研究

作者

李雪婷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第二中学 841000

引言

通用技术课程是普通高中技术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设计与制作、系统分析与问题解决等活动,提升其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技术素养。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进,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已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范式成为实践焦点。项目化学习作为强调“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与通用技术课程目标高度契合。它通过构建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掌握知识、提升技能、培养态度,打通“知识—能力—素养”的通路。因此,将项目化学习系统融入通用技术教学,既是教学方式的变革,也是落实课程标准“强化实践导向”的有效路径。

一、项目化学习在通用技术课程中的价值定位

项目化学习的核心在于围绕一个具体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制作、反思等环节,在完整的任务链中学习和实践。对于通用技术课程而言,这种模式突破了课时与章节的限制,使教学活动与技术实际应用之间形成了更紧密的联结。一方面,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将“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与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也促使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综合发展。项目化学习通过整合设计构思、方案实施、成果展示等多个教学维度,为通用技术课程提供了真实、复杂、动态的实践平台,不仅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与成效感,也增强了学生的技术认同感与未来职业适应力。

在项目推进中,学生需要在有限资源、有限时间内完成设计方案、绘制图样、制作原型,这种接近工程实际的过程使学生更具计划性和执行力。不同于单一技能训练,项目化学习更注重综合能力的融合发展,如图纸表达能力、材料选用能力、工具使用能力、合作协商能力等。因此,它不仅是通用技术课程内容的一种实现方式,更是贯穿课程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重要支撑。

二、教学实施中的关键要素与策略安排

要实现项目化学习的有效推进,首先需科学设计教学任务,确保项目具备真实性、挑战性与可操作性。主题应源于学生生活或社会需求,激发其问题意识与技术兴趣。例如以“设计图样的绘制”为任务,引导学生基于生活中常见产品(如多功能笔筒)开展结构分析与功能设计,并绘制其图样,形成完整的技术表达链条。该任务不仅使学生认识图样在技术交流中的重要性,也通过绘图过程培养空间思维、表达能力与制图规范意识。

教学组织应以“项目驱动—团队协作—教师指导”为主线。教师可将学生划分为 24 人小组,设定如项目负责人、资料员、制图员等角色,明确分工与协作路径。在课堂中,教师转变为问题引导者与资源提供者,引导学生梳理任务逻辑、掌握设计要领、突破实施瓶颈。教学时间安排上,应为项目保留充足的推进周期,避免碎片化教学造成推进障碍。可设置阶段汇报与反馈,帮助学生及时调整思路与节奏,提升项目执行的有效性。资源保障方面,学校应提供绘图工具、模型材料、展示平台等,并可借助数字化平台进行协同设计与成果展示,增强项目管理的便利性与技术感。

三、学生学习成效的变化与素养提升路径

从学习结果来看,项目化学习显著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尤其在思维方式、实践技能与合作意识方面表现突出。以“设计图样的绘制”任务为例,学生需将脑中抽象的产品构想转换为规范的二维图样,这一过程既锻炼了其空间建构能力,也增强了对尺度、比例与结构合理性的理解。在图样修改与完善中,学生需不断试错与反思,进一步强化其问题解决能力与审美意识。

项目化学习强调团队协作与过程评价,学生在实施中逐步学会沟通与协调,形成积极的团队意识与责任感。在成果展示环节,学生需陈述设计理念并接受质询,有助于其表达能力和技术逻辑的建构,也为未来参与评审与推广打下基础。通过项目总结与反思,学生逐步形成“设计思维”的学习意识,能从技术目标、路径规划与反馈优化等维度审视自己的学习过程。更重要的是,项目化学习弱化了应试导向的单一评价体系,转向全过程、学习态度与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观察,这种评价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契合新课程“以学定教”“教评一体”的方向,构建了更真实、更丰富的学习体验。

四、项目化学习推广中的现实问题与对策思路

尽管项目化学习优势显著,但在实际推广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教师课程转型的适应问题。一些教师对项目化教学理念理解不深,缺乏项目设计与指导经验,容易陷入“项目等于制作”的误区,忽视了问题分析、过程控制与结果评估等关键环节。应通过校本培训、教学观摩与案例共建等方式,提升教师的项目设计能力与教学组织素养,增强其对项目化学习结构与目标的整体把握。

其次是教学资源与条件的不均衡。部分学校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与技术支持,项目推进受到空间与器材限制。由于通用技术课程课时本就紧张,若项目缺乏时效性与结构性,也易影响教学效率。对此应在课程设计层面将项目化学习嵌入单元主题或阶段模块,推进短周期、目标清晰的“微项目”,保障教学节奏并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再次是学生适应能力不足。部分学生初接项目化学习时常感“任务繁重、责任不清”,缺乏计划意识与阶段目标设定能力。教师应采用逐步递进式安排,由简至繁引导学生形成项目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通过设置阶段目标、合理评价标准与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建立信心,形成正向学习循环,增强其成就感与持续投入意愿。

结论

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整合课程内容与实践需求,还能促进学生多元能力的发展。在“设计图样的绘制”等典型任务中,项目化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技术表达欲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升了空间思维与协作意识,推动其形成较为完整的设计与反思链条。虽然在推广中仍面临师资、资源与组织等问题,但只要设计科学、机制健全、角色清晰,项目化学习依然可以成为落实通用技术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今后应进一步深化教学实践,完善评价机制与资源保障,推动通用技术课程由“学会做”向“学会想”“学会创”的有效转型。

参考文献:

[1] 纪时雨 . 项目化学习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J]. 中学课程辅导 ,2025,(10):105-107.

[2] 陈 春 茂 . 高 中 通 用 技 术 项 目 式 学 习 评 价 研 究 [J]. 学 周刊 ,2025,(02):25-27.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5.02.009.

[3] 徐 燕 . 项 目 化 学 习 在 高 中 通 用 技 术 教 学 中 的 应 用 [J]. 成才 ,2024,(13):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