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建筑外部生态共享空间的海归小镇办公建筑研究

作者

李定旗 徐定

湖南省建筑设计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011

Abstract :In response to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overseas talents returning to China for entrepreneurship and office work, this article takes the example of the R&D Center (Phase I) in Daze Lake International Talents Town. It focuses on the creation of“ecological outdoor and indoor workspace environments”and starts from the early stage architectural design.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needs of overseas returnees, the research aims to design an external ecological shared space that is suitable for this group and harmonizes with urban design.

Keywords: Ecology; 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 Town; High-tech Industrial Park; Office Buildings; Shared Spaces; Landscape.

引言:

1. 海归小镇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来源

海归小镇是欧美同学会助力国家科技产业创新,加速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并服务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的重要举措。长沙建设以智能制造为主要特色的海归小镇是践行“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快人才引进、产业升级、创新驱动,推动长沙乃至湖南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 对传统高新技术园区办公建筑的现状思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品质日益提高。传统高新技术园区办公建筑难以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的追求。传统园区办公建筑的现状有如下特点:

2.1 空间设计单一

传统高新技术园区办公建筑通常采用传统的设计理念和标准化的建筑模式,缺乏创新和灵活性。这导致了办公空间的布局单一、功能划分固定,无法满足不同企业的特殊需求和个性化要求。

建筑往往注重个办公空间忽视了创新和协同工作的需求。缺乏共享空间、会议室和休闲区等设施,限制了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阻碍了创新和知识共享的机会。

建筑中办公室与办公室之间相互独立,人与人之间存在先天交流屏障。缺乏共享空间与休息空间,不利于员工在工作间隙时间的身心调节,保持良好工作心情和工作状态。

2.2 建筑与环境的脱离

传统景观塑造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相互独立,建筑使用者难以感受外部景观环境。忽视了员工的身心感受。例如,缺乏绿色空间、户休息区和步行道等设计元素,无法提供一个宜人的工作环境。

不利于使用者与建筑之间的互动和身心健康。

3 设计实践——大泽湖海归小镇研发中心(一期)

3.1 项目概况

大泽湖海归小镇研发中心办公楼方案设计(以下简称海归小镇研发中心)为长沙市望城区大泽湖海归小镇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一期)办公楼方案投标设计。改项目选址位于长沙望城区潇湘北路与望江路交汇处东南角。项目净用地面积为 30563 平方米(约 45.85 亩),总建筑面积近6.8 万平方米,建筑层数为地上9 层,地下1 层,建筑控制高度36m。(图1)

本方案设计以人、建筑、城市天际线及景观之间营造一种平衡和谐的关系为出发点,突破传统办公空间及模式,充分利用外部景观资源,从塑造建筑与外部生态景观关系入手,以塑造良好的室外生态共享空间为目的,完成人与人之间私密空间的营造,营造舒适私密的建筑外部共享空间。

图2 方案草图作者自绘

图3 方案草图作者自绘

3.2 海归人群特征

依据《2020 年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当下海归人群年龄层次主体为80 后与90 后,本次目标客群可归纳为3 大主体人群:海归科研人员、海归商务精英、海归技术人群。

图1 总平面布置图

通过对这类群体的特征研究分析,发现该群体对空间的需求可总结为8 类:多样的办公户型需求、开放的互动社交需求、独自的工作办公需求、优质的景观资源需求、别致的建筑形象需求、专属的私人会所需求、丰富的体验空间需求、完善的运动配套需求。

总而言之,海归人群对于办公场所的需求更加注重国际化、科技化、灵活性和职业发展机会,同时也关注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团队文化。这些需求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工作环境,并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

3.3 建筑形态的形成

项目基地呈不规则长方形,基地西北角 1# 展示厅为已建建筑,项目地块属于该片区首开地块,在片区的城市设计中,有一条潜在的视线通廊轴线穿过此地,同时该地块紧临大泽湖湿地生态公园与湘江,四面被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环绕。设计结合群体八大空间需求与地块潜在设计条件,提出了“向心聚能,人与自然共生”的设计理念。

3.2.1 场地秩序的建立

设计引入潜在的空间轴线,打开南北空间视线通廊后,把地块周边的优势自然景观资源引入基地内部 , 建筑体块被周边渗透的视线通廊自然而然地分割成一个个具有向心力的自由形体。在场地中通过规划良好的路径引导人们在空间中移动,并确保交通流畅。考虑到人们的行走路径、车辆进出口、停车区域等因素,设计合理的路径网络。这也为我们打造高品质生态共享的科研办公场所奠定了基础。(图2)

3.2.2 建筑对城市的关系

建筑与城市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整体规划设计中出了将地块周边的景观资源引入场地内部,同时也将场地内部的景观资源反哺给城市。在设计中建筑整体四边倒圆弧角,避免尖角直对城市,让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变得更加柔和。首层景观结合放射进行的步道接入城市人行步道,不仅供办公人员快速进入办公楼,同时也是一个口袋公园,为市民提供休憩驻足的城市节点。

3.3 高效的规划布局

主体建筑分为 7 栋独立的建筑,建筑呈向心园林布局形式,场地局部绿化采用微地形,结合建筑采用放坡绿地。场地步行系统以喷雾广场为核心节点向四周延申,场地内部步行系统通过场地内部景观与城市景观及步行系统紧密链接。使用者能够快速到达目标楼栋。(见图3)

3.4 创造活力景观

传统的科研办公建筑对于设计的思考往往着重于总平面布局,建筑空间布局,建筑立面材料,场地景观环境往往与建筑相互脱离。本建筑设计着重于建筑与场地内部景观和城市景观的相互渗透联系,从单一的场地绿化景观转化为立体景观。

整体的景观从首层景观通过建筑立面花池一直延续到屋顶景观。通过建筑室外退台和天空之厅相互穿插串联,实现建筑与景观的互动。通过层次立体景观系统,为使用者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交流场所,更加有利于使用者对园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保持员工的身心愉悦从而提高工作效能。

图 4 方案草图作者自绘

由于基地面积有限,景观系统不盲目追求大尺度比例,采用宜人尺度绿化设施,打造舒适的休闲空间,强调身临其境的感受,打造现代化的园林景观,运用中式园林中的步移景易的设计理念。(见图4)

3.5 营造社区归宿

通过精心设计的立体景观系统,我们将建筑与景观相融合,营造出一种生动的环境。这个系统包括建筑立面花池、建筑室外退台和空中圆环连廊,将景观元素引入建筑中,使人们更加贴近自然。

在场地景观方面,我们采用了向心式园林布局形式。通过结合建筑营造缓坡绿地,并结合微地形和设施的设计使用,打造出具有情味的休闲空间。办公楼室外退台天空之厅设计成交流空间,不仅满足科研办公的求,还为员工提供丰富的休闲活动所。(见图5、图6、图7)

图 7 方案草图作者自绘

建筑平面的局部设置了绿色休息平台,提了办公场所的品质,创造了人性化的办公空间,给人一种家的归属感。归小镇研发中心一期项目展现了简约现代的建筑形象同时打造了层次丰富的立花园景观,为员提供了生宜人的高品质办公环境。

我相信这个项目将提升整个园区的品质,在城市环境中创造出人性化的社区归宿。它将为望城大泽湖建设发展示范性标。

3.6 立面注重光影效果、剖面体现绿色空间

建筑立面采用简约的横向线条,结合立体生态树池的理念,立面设计简洁又国际化。大面积的玻璃幕墙结合横向铝板线脚,线脚之上通过立体花池与幕墙形成一种凹凸有致的变化韵律,结合建筑退台和天空之厅的绿化景观形成丰富的立面景观层次。阳光洒在绿叶和枝条上使立面形成一种丰富的光影效果。(见图8、图9)

剖面设计重点表达“绿色共享空间”,错落有致的绿化景观。

结语

在这个项目的设计中,我们充分利用了景观元素,创造了多样化的空间合。通过将室外景观引入室内,我们为科技园区办公建筑营造了一个美丽的光影环境。这种设计理念让人们感受到内外环境的融合,使使用者在工作中能够享受到愉悦的体验。

预计高科技园区办公建筑的发展将更加多样化,注重生态和绿色概念的应用。建筑师们应将关注场所空间的多样化设计,打造共享空间,以及将建筑环境与自然景观融合。不久的将来,高科技园区办公建筑可能会演变成为综合型的工作场所,拥有多功能的空间布局。通过共同努力,高科技园区办公建筑将成为一个激发员工灵感、展示企业形象的地方。

图 8 方案草图作者自绘

图 5 方案草图作者自绘

图 6 方案草图作者自绘

图 9 方案草图作者自绘

作者简介:李定旗(1982.3)男,汉族,安徽旌德,本科,高级工程师,从事建筑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