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社团活动融入高中德育工作的路径与成效研究 

作者

刘慧慧 史燕军

山东省青州第三中学 山东省青州市 262500

一、 引言

高中德育工作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传统的德育模式多以课堂灌输、理论说教、集中班会等形式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知识、轻实践”、“重形式、轻体验”的弊端,导致德育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足,难以真正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信念和外在行为。

与此同时,学生社团因其自主性、实践性、趣味性和社会性等特点,深受高中生喜爱。社团活动打破了班级和课堂的界限,为学生提供了发展兴趣、展示才华、锻炼能力、结交朋友的广阔舞台。将德育工作有机融入社团活动之中,实现“寓德于乐”、“化教于心”,是破解当前德育困境、增强德育实效性的有效策略。本研究将深入探讨二者融合的路径与成效。

二、 社团活动作为德育载体的独特优势

与传统德育课堂相比,社团活动在德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1. 主体性与主动性: 社团是学生基于共同兴趣自愿组成的团体,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活动的“主动设计者和参与者”,其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更能激发其内在的道德需求和成长动力。

2. 实践性与体验性: “知行合一”是德育的最高境界。社团活动如志愿服务、模拟政协、戏剧表演、体育竞赛等,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道德实践场景。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合作与竞争、成功与挫折、奉献与收获,从而将抽象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具体的、可感可知的行为体验。

3. 渗透性与隐蔽性: 德育融入社团活动,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追求兴趣、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团队精神、责任感、诚信意识、规则观念等德育目标自然而然地得以实现,避免了学生的抵触情绪,提升了德育的接受度。

4. 社会性与开放性: 许多社团活动需要与社会接触(如环保社团进行社会调研、文学社采访民间艺人),这为学生打开了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窗口,有助于培养其社会责任感、沟通能力和公民意识。

三、 社团活动融入高中德育工作的实践路径

要实现社团活动与德育工作的有效融合,必须进行系统化设计和制度化保障,具体路径如下:

1. 顶层设计,明确德育目标: 学校管理层需将社团建设纳入整体德育规划。在审批成立社团时,明确其潜在的德育功能,引导社团章程中包含德育条款。例如,科技社团注重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公益社团侧重培养奉献精神与社会责任感,体育社团强调规则意识和拼搏精神。

2. 课程化整合,构建德育体系: 尝试将部分社团活动与德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例如,将“模拟联合国”社团与政治课教学结合,深化对国际事务的理解;将“国学社”与语文课中的传统文化教学结合,增强文化自信。通过课程化整合,使社团活动成为德育课程体系的延伸和拓展。

3. 导师引领,强化过程指导: 为每个社团配备一名有责任心、有专业背景的指导教师(德育导师或专业教师)。导师的角色不是包办代替,而是引导者、促进者和监督者。他们负责把握社团活动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在活动策划、实施和总结等环节适时嵌入德育元素,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升华。

4. 内容创新,丰富德育载体: 支持社团开展主题鲜明、内容健康的品牌活动。例如:

主题教育类: 围绕国庆、建党纪念日等重大节庆,开展演讲、征文、历史剧展演等活动。

志愿服务类: 组织志愿者协会深入社区、敬老院、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常态化服务,培养仁爱之心。

文化传承类: 依托汉服社、书法社、戏曲社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自律管理类: 鼓励学生会、纪律仲裁委员会等自律型社团参与校园管理,在实践中培养法治意识和契约精神。

5. 评价激励,巩固德育成果: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将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仅评价其技能水平,更重点评价其表现出来的合作精神、领导力、社会责任感等品德素养。通过评选“星级社团”、“德育活动先进个人”等,树立榜样,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积极性。

四、 社团活动融入高中德育工作的主要成效

实践表明,将德育融入社团活动能产生多维度、深层次的积极成效:

1. 提升了德育的实效性和亲和力: 学生从“要我德”变为“我要德”,在亲身参与和情感共鸣中主动建构道德认知,道德教育真正实现了入耳、入脑、入心。德育工作不再是枯燥的任务,而是充满乐趣的成长体验。

2.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社团活动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成长需求,不仅在道德品质上得到锤炼,也在组织协调、人际交往、创新思维等关键能力上获得显著提升。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发挥,自信心不断增强。

3. 培育了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充盈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减少了沉迷网络等不良行为的发生。社团之间、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营造了团结友爱、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校园氛围,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育人环境。

4. 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合力: 社团活动成为连接课堂教学、校园管理、家庭与社会教育的纽带。它整合了各类德育资源,使德育工作从“单兵作战”走向“全员育人”,构建了更为立体的“大德育”格局。

五、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社团活动是新时代创新高中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有效路径。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课程化整合、导师引领、内容创新和评价激励等路径,能够将德育目标无痕地渗透到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从而实现寓德于乐、润德无声的良好成效。

未来,高中德育工作应进一步重视和挖掘社团活动的育人潜力,加大对社团的支持和投入力度,推动社团活动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和精品化。同时,也要关注可能存在的问题,如社团发展不平衡、指导师资力量不足、活动经费有限等,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社团活动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独特作用,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冯刚,彭庆红.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德育的回顾与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 2018(06):15-20.

[2]谢维和. 社团活动:一种重要的学习[J]. 教育研究, 2015, 36(09):68-75.

[3]张华. 论学生社团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J]. 教学与管理, 2020(33):31-33.

[4]陈桂生. “学生社团”刍议[J]. 上海教育科研, 2004(02):7-9.

刘慧慧 (1988.9),女 汉族,山东潍坊人,学历:本科 职称:中学二级教师,从事高中语文教学

史燕军(1981.12),男 汉族,山东青州人,学历:本科 职称:中学一级教师,从事高中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