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杨孟迪
乐山市图书馆四川 乐山614000
摘要:本文以乐山市图书馆为例,探讨了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通过分析乐山市图书馆在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数字资源和技术应用方面的实践,指出当前存在的共享机制薄弱、服务效能不足、技术与人才短板以及资金投入持续性不足等问题,并提出强化顶层设计、突出地方特色、优化服务模式、构建多元投入机制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建议,为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资源共享
一、引言
随着《“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推进,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已成为提升文化服务效能、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的重要路径。数字化建设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服务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全面升级。乐山市公共图书馆作为川西南地区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近年来积极探索数字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资源整合、技术应用、服务模式等方面仍面临挑战。本文以乐山市图书馆为例,从现状、问题及对策三个维度探讨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实践路径,以期为同类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提供借鉴。
二、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现状
1.基础设施完备
随着数字化发展的步伐,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工作也逐步完善,在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指标中的占比也越来越高。乐山市共有12家公共图书馆,已全部完成基础网络覆盖,配备电子阅览室、自助借还设备、朗读亭、电子图书借阅机等硬件设施,并已全域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这是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工作的基础。
2.服务平台多元化
随着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宣传平台种类丰富,结合公共图书馆数字化服务职能,乐山市图书馆在传统的网站服务基础上,逐步推出微信公众号、书香乐山APP、书香乐山小程序等线上服务平台,提供数字阅览、馆藏查询、线上注册等功能,方便读者使用免费的海量数字资源。并联合数字资源服务商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活动,扩大服务覆盖面。
3.数字资源逐步丰富
乐山市12家公共图书馆以书香乐山APP和书香乐山小程序为共建共享平台,每年底召开会议研讨下一年度数字资源联合采购方案,避免重复购买,统筹资金购买更多种类的资源。现数字资源内容涵盖百万种图书、全国主要报纸和期刊、1000余册少儿绘本、60万集约10万小时有声图书、万方方志以及党建、健康科普、考试题库等,总量达179TB,实现了全市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大整合。
此外,还建成曹葆华专题数据库、地方文献特色数据库、乐山地方报纸库、乐山文化资源数据库、馆藏书画数据库等自建地方特色数据库,丰富了地方文化内涵。
4.技术应用初步探索
乐山市图书馆积极探索新技术应用,加强智慧化场景建设,有效利用新型体验技术,丰富数字文化体验,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趣味性和吸引力。2022年配备24小时智能微书房,提供24小时自助服务。2024年引进“AI数字人”服务,增强与读者的互动。目前,正在推进线上AI馆员的引进,尝试利用大数据分析读者借阅偏好,优化资源采购策略。
三、问题分析
1.共享机制薄弱
虽然乐山市公共图书馆已建成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但在实际应用中,区县馆几乎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主要依靠市馆进行统筹安排,区县馆中仍然存在数字资源重复采购现象。同时,与公共图书馆之外的机构,如高校、博物馆等的跨系统共享尚未涉足。
特色资源库内容单一,深度挖掘地方文化内涵的能力有限。尤其区县各馆,受资金、人力限制,地方特色数字化建设工作滞后。
2.服务效能待提升
线上平台功能集中于基础服务(如检索、预约等),个性化推荐、虚拟展览等交互功能模式单一、千篇一律,不具特色。作为基层服务馆,老年群体、农村地区用户存在“数字鸿沟”,平台适老化设计不足。
3.技术与人才短板
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停留在概念层面,缺乏落地场景。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不足10%,数字化运维能力较弱。
4.资金投入持续性不足
财政资金较紧张,数字化建设仅依赖财政拨款,社会资本参与度低,硬件升级和资源采购经费紧张。
四、措施与建议
1.强化顶层设计,完善资源共享体系
制定智慧图书馆建设工作计划,明确资源整合标准与权责分工。推动跨区域、跨系统资源共享,如共建“巴蜀文化数字资源联盟”。
2.突出地方特色,打造文化IP
加强市、县各公共馆效能,根据自身经费情况,加大本地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力度,并将其存储于平台,实现共享。
深度开发乐山地方文献特色数据库等特色项目,嵌入VR/AR技术增强体验。
联合文旅企业开发文创数字产品,探索“资源-产品-服务”产业链模式。
3.优化服务模式,提升普惠性
引入AI智能客服、知识图谱等技术,提供个性化阅读推荐与虚拟导览服务。
增设乡镇、社区数字服务站点,开展“银发数字课堂”,降低技术使用门槛。
4.构建多元投入机制
设立“图书馆数字化发展基金”,吸引企业捐赠、文化消费券等社会资源。
探索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发应用场景(如元宇宙图书馆),以“技术换资源”。
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引入“文化数字化专员”岗位,完善绩效考核与技能培训机制。结合智慧图书馆建设要求,加强对职工的培养培训。
五、结语
乐山市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需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技术赋能”为手段,以“文化传承”为目标,通过资源整合、服务创新和机制改革,打造具有区域示范效应的智慧文化空间。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政策协同与社会参与,推动图书馆从“知识仓库”向“智慧枢纽”转型,助力全民阅读与地方文化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浩,李盼盼,陈心瑜,等.新时代我国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路径探讨[J].华东科技,2024,(09):77-79.
[2]范仲星.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新技术应用研究与启示——以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为例[J].河北科技图苑,2024,37(01):80-85+79.
[3]段知雨.公共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策略研究[J].中原文化与旅游,2024,(07):64-66.
[4]陈映雪.大数据环境下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创新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4,23(09):265-267.
[5]彭嗣禹,肖涵钰,乔信芷.江西市级公共图书馆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现状与创新发展研究[J].图书馆研究,2023,53(06):44-53.
[6]毛炳聪.“数智化”赋能公共图书馆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探索——以浙江省公共图书馆数字化改革为例[J].图书馆杂志,2023,42(07):3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