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低年级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困境与改进思考
谭晓慧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地方镇中心校,276000
引言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学理念也在不断更新。低年级学生处于思维具体形象发展的初级阶段,生活经验对他们的认知起着基础作用,因此教学内容若能与其生活经验相结合,能够提升其理解与应用能力。生活化教学旨在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生活场景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力。然而,生活化教学的实施不仅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还需教育环境、教学资源、评价体系等方面的配合。现实中,这些理想化设想常常受制于具体实践条件,导致教学效果难以达预期。本文围绕低年级数学生活化教学展开,分析实践中的瓶颈,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路径。
一、生活化教学的理念价值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生活化教学强调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与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高度契合。相较于中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对抽象逻辑理解能力尚未形成,他们更容易从具体、熟悉的事物中理解概念。在此基础上,生活化教学能提供“贴身”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购物、做饭、游戏等生活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接触数学知识。通过“做中学”的方式,学生不再将数学视为枯燥的计算练习,而是看作探索世界的工具,这种认知上的转变,对于长期数学素养的培养具有深远意义。
生活化教学同时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为中心”和“发展为本”的理念,不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强调学生能力与素养的整体发展。通过对生活素材的加工与呈现,教学从原本封闭的课堂走向开放的生活空间,使学生获得更多与生活对接的学习机会,增强对知识的内化与迁移能力。低年级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模仿能力较强,教师应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其从真实情境中提取数学元素,建立初步的数学模型与认知框架。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施中的现实困境
尽管生活化教学理念已被广泛认可,但其在实际操作中却遇到诸多挑战。首先,生活化教学往往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从生活中挖掘适宜的素材,并进行与教材内容的有机整合。部分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或专业素养有限,难以胜任这一复杂工作,导致生活化教学流于表面,仅是简单地将“生活物品”引入课堂,而未真正建立数学概念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
其次,部分学校在资源配置上无法满足生活化教学的需要。例如,缺乏支持情境创设的教具与空间,学生活动开展受限,教师设计灵活性不足。同时,在教学评价方面,仍以知识掌握的正确率为主要标准,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关注不足,进而削弱了教师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动力。
再者,生活化教学也容易出现教学目标模糊、重趣味轻数学的问题。为了引发学生兴趣,一些教师在课堂中安排了大量游戏和生活活动,但未能有效提炼出其中的数学价值,导致教学缺乏系统性与深度,甚至偏离课程标准要求。生活与数学之间的桥梁未被真正搭建起来,使学生虽然感到“有趣”,却未必学到“有用”。
三、典型案例分析:超市购物引入“加减法”教学
在小学一年级“加减法”教学中,一位教师设计了“走进超市”的生活化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室内布置简易超市场景,准备价格标签与商品卡片,引导学生“购物”,并根据价格进行加法计算。学生在模拟购物中热情高涨,不仅练习了加减法的技能,也学习了比较价格、计算找零等生活技能,能够将数学应用于实际情境,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然而在后续教学反思中,教师发现部分学生虽然积极参与活动,但对加法过程的理解仍不清晰。在具体计算时,容易只依靠记忆或随意猜测,并未建立起数与量之间的准确联系。这表明,仅靠表层的生活化包装不足以保障教学效果,仍需教师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回归数学本质,明确操作步骤、提炼计算方法,将生活活动内化为数学认知,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理解。教师应通过及时的反馈与问题引导,使学生在活动中真正理解加法的规律和操作步骤,帮助他们形成更加精准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一案例,我们认识到,生活化教学应在设计中注重过程引导与数学目标的精准落实,而非只追求情境的热闹与趣味。
四、推进生活化教学的优化路径与实践建议
要推动小学数学低年级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开展,首先需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与数学素养。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帮助其理解生活化教学的核心理念,掌握将生活素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方法,并在教研活动中引导教师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案例研讨与资源共建,提升其教育策略的实践深度。
其次,应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建立过程性、综合性的评价标准。不仅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重视其在实际活动中的观察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与合作精神。通过多元评价手段,如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观察记录等,全面呈现学生在生活化学习过程中的成长轨迹。
同时,在课程资源层面,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或教材编写机构提供更具地域特色、贴近学生生活的辅助素材,方便教师灵活引用并结合实际创新教学设计。此外,鼓励家校合作,借助家庭生活情境拓展学生的数学体验,如引导家长在家庭购物、做饭、乘车等过程中,让孩子参与基本计算与量的比较,强化生活中的数学感知。
最后,还应关注信息技术与生活化教学的融合应用。借助数学类教育 App、虚拟现实场景或互动游戏等方式,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能在虚拟生活情境中完成任务、解决问题,拓展生活化教学的边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沉浸感。
结论
小学数学低年级生活化教学具有积极的教育价值,能够促进学生理解、提升兴趣和培养实际应用能力。然而,其实践过程受限于教师素养、资源配置与教学评价等多重因素,亟需系统性的改进思路。未来应从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建设、评价体系改革以及家庭与信息技术的协同支持等多个维度共同发力,构建可持续、可操作、可评估的生活化教学路径,使数学教学真正回归学生生活,让数学不再是“课本上的内容”,而是“生活中的工具”。生活化教学不仅是方法的转变,更是教育理念的深化,唯有贴近生活,才能走近儿童的心灵,真正实现“教为学服务,学为生活所用”的教育追求。
参考文献:
[1] 王晓琴 . 以生活化教学助力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增效的策略探究 [J].名师在线 ( 中英文 ),2025,11(25):16-18.
[2] 许会那 . 小学低年级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建构与应用研究 [D]. 安阳师范学院 ,2025.
[3]黄艳红.小学低年级数学实施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探索[J].山西教育(教学 ),2023,(12):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