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宣传工作
郭宏悦
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市 300134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有更为便利的条件和更为广阔的视野去开展对外宣传工作,既有效地推动了抗战的顺利进行,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斗志和抗战到底的决心,动员了广大民众积极参加抗战,也孤立和抨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阴谋,维护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局面,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内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为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
一、全民族抗战与形象塑造:党对外宣传工作的动因
1.1 突破国民党的舆论封锁
中国共产党推动对外宣传工作,澄清党的政策与主张,冲破了国民党的全面封锁。毛泽东 1945 年 4 月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在国民党统治区,在国外,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封锁政策,很多人被蒙住了眼睛…国民党政府非常害怕解放区的真实情况泄露出去…”[1]。皖南事变揭示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但国民党借助于中央社对国内新闻的垄断权,垄断政治、军事新闻和中宣部严格控制所属报刊报道内容以及社论、专论导向,采用一面之词的宣传策略,对国内报刊的报道采取各种限制措施,严格管控话语权。国民政府在国统区取缔、查禁中共的新闻宣传,顽固派利用新闻检查制度控制中共的言论,封锁中共的消息。在国民党严苛的新闻封锁和外宣垄断的夹缝中,中共推动自身的声音和形象在国际社会的广泛传播。一是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不断与党外人士、国际人士进行交流交往,成功接待了华侨领袖陈嘉庚、晋西北士绅参观团、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美国观察组第三任组长威尔伯·彼得金、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等人士的来访,让国内外了解真实的中国共产党。二是创办国际新闻机构,以范长江等“青记”进步记者为主体成立国际新闻社,成立香港分社、重庆办事处、金华办事处等分支机构,向国内外报社发送中英文新闻稿,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和抗战成绩,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对于中共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宣传抗日与民主、团结海内外进步人士、争取中间势力,孤立国民党内的顽固势力等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2] 总之,全面抗战时期党的对外宣传工作突破了国民党媒介的污蔑丑化、打破了国际舆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1.2 扩大统一战线
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政策主张以及中国抗战情况,争取广大海内外同胞和国际友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国际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8 年 10 月 25 日,《新华日报》在重庆出版,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唯一党报,围绕“团结抗日”为主旨,在发刊词中明确指明“本报愿为巩固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效力”,并多次宣传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主张 , 表明“阶级矛盾要服从于解决民族矛盾的需要 , 以解决民族矛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态度。在皖南事变之后编印《新四军皖南部队惨被围歼真相》传单,多次刊登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战的文章,推动了全面抗战时期党的对外宣传工作,《新华日报》出版传播到国外,辐射范围广泛,影响力大,“在国外,苏联的莫斯科……美国的华盛顿、纽约、旧金山,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以及新加坡等地也有《新华日报》的读者。”[3] 党的宣传工作成功地塑造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形象 , 客观上也利于进一步宣传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向国内外积极宣传中共正确的、客观的理论与行动,澄清中国抗战的真实情况,以抗日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 , 以团结广大爱好和平的海内外民主人士的方式坚持抗战到底,扩大统一战线,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1.3 塑造好党的良好形象
中国共产党主动推进党的宣传工作,不断塑造好、传播好党的良好形象。国内与国际新闻媒体报道了许多敌后根据地建设情况和解放区军民团结坚持抗日的英勇事迹,在国内外产生一定影响,有效地实现了宣传抗战、团结、进步的目的。中共领导人主动进行人际交往和外事活动,有效拓展了中国共产党和国际社会的接触面,在大后方中共公开人士充分利用其身份,与社会各界开展广泛交往,在交往过程中,党的主张得到了宣传,同时在与外国记者、民主人士交往过程中展现出了独特的气度与风采,增进社会各界对中共的了解,广泛赢得了海内外的赞誉,从而有利于提升我们党的形象。例如,叶剑英利用其八路军参谋长的军事身份,与各军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开展军事方面的统战工作。中共通过各类平台,向国内群众及国际社会传递和展示了坚持抗日、争取民主的方针政策。中共通过外宣工作准确宣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以及国内民生的真实情况,使海内外人士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党在推动展开全民族抗战的人民战争中,实现了政绩与宣传、政党形象与实力之间互为促进的良性互动,塑造出党坚持英勇抗战、胸怀天下、爱好和平的团结独立形象。
二、党的主张与政策:党的宣传工作的主要内容
以党的主张和政策为宣传内容,宣传党的正确主张、科学方针、实际政策。全面抗战时期,抗日宣传已成为中共动员各阶层起来抗战的主要任务。1936 年 12 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提出要“宣传党的主张”,推动宣传阵地的建设,坚持党性原则。中共以“宣传出去,争取过来”为对外宣传策略,通过各种方式的宣传,争取广大的国内外人民团结在统一战线下,赢得抗战的胜利。在全面抗战时期,作为中共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亲自撰写了许多时评、社论、纪念文章等,宣传共产党的抗日爱国主张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比如《关于所谓“中国共产党的策略路线”》《团结起来打敌人》《论目前抗战形势》等。在各党派各阶层一致抗日的大前提之下,围绕揭露日军侵华暴行、坚持国共合作、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主题开展宣传。客观报道战况,如发表关于台儿庄大捷和徐州会战的通讯近30 篇,报道国民党军队在前线的战绩;刊登消息、来信等,揭露日本侵略者的在华暴行,激发广大民众团结抗日的斗志;报道后方民众和抗日救亡团体的活动,鼓舞抗战热情。在大力宣传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的同时,还对国民党顽固派反共、限共等破坏团结抗战的行为进行揭露和抨击。
以打造宣传多阵地为宣传路径,建设党报党刊、新闻通讯社、广播等党独立自主、公开发表言论的重要舆论宣传阵地。1937 年 12 月,随着抗战中心向武汉转移,中共中央决定由周恩来、博古等在武汉组织长江局,统一领导南方各省党的工作,中共代表团和中共长江局在武汉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党报委员会,创办报刊以争夺舆论话语权,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了理论性刊物《群众》周刊和第一份全国性政治机关报《新华日报》。1937 年,红中社在延安改名为新中华社,简称新华社。其报道范围由开始仅限于陕甘宁边区,继而发展到全国各地。1940 年底建成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积极向外宣传党关于抗日斗争的方针策略,报道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根据地群众英勇杀敌、支援前线的光辉事迹,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罪行和国民党顽固派反共反人民的行径。党的重要舆论宣传阵地拓宽国内与世界了解党的渠道,不断对党的抗战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推动党的宣传工作,逐渐形成以各宣传媒介构建统一领导、层级明确的传播格局。
以调查研究为宣传内容基础,广泛收集素材,坚持实事求是,推动党的外宣工作。《新华日报》在创刊当日就发文呼吁读者对报纸提供建议或批评,称报刊的理想就是“让看报的人成为本报的主人”[4],并于创刊后一月内连续刊发十几篇同类文章或启事。为更广泛地征集读者意见,武汉时期的《新华日报》还通过召开读者研讨会和培训特约通讯员来开展调查。其中读者研讨会每两周举办一次,组织读者专门针对时事问题展开讨论,“从而定出正确的政策和口号,去综合各种行动和组织实际斗争以争取抗战胜利”[5]。党积极发展对外交往,通过各种渠道鼓励和吸引爱国人士、海外华侨及国内外记者等到根据地实地调研,注重用事实讲话,允许中外记者们来到解放区进行自主采访,实地了解中共根据地的情况,将真实的红色革命宣传出去,从而推动党的宣传工作。党中央于1937 年在延安筹建了一个专门负责对外联络宣传的交际处,通过接待一批批来延安参观考察、进行调查研究的团体和个人,以便于把边区的真实情况向全世界宣传出去,获得了海外华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了解、同情和支持。
三、察往知来:党对外宣传工作的经验启示
加强党对宣传工作的领导,使宣传必须完全符合于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全面抗战时期,党通过不断加强对外宣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宣传阵地从弱到强,为夺取抗战胜利提供了精神支持和阵地保障,正如毛泽东所言,“通讯社及报纸是革命政策与革命工作的宣传者组织者”。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非常重视宣传工作,《中国共产党第个决议》指出:“一切书籍、日报、标语和传单的出版工作,均应受中央执行委员会或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监督……不论中央或地方出版的一切出版物,其出版工作均应受党员的领导。”[6] 随着根据地的不断发展壮大,党领导宣传工作系统的建制愈发组织化。党坚持在宣传工作的领导地位,以党的政策、方针、主张为宣传内容,推动全民族抗战的胜利,以党英勇抗战的形象宣传促进党不断取得自身的成功与抗日战争的胜利,彰显了党的宣传工作与抗战事业的双向互动。如果党的行动没有兑现自己在宣传工作中的承诺,那么党就要面临失去群众信任的风险,甚至党的事业还会遭到失败。对党性要求的强调,与党的领导一致,更与时代主题相契合。新时代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把握好时代大势,掌握好话语权,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提升党的引领力、凝聚力以及影响力。
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宣传工作的基本立场,在宣传过程中以人民为主体,尊重广大人民的地位。全面抗战时期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方针的经验做法,是中共宣传事业的优良传统。全民族共抗外来侵略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世界人民的一致愿望。中共认为要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根本方法在于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全民族的力量凝聚到一致抗战上来。围绕这一目标,党领导下的新闻机构,坚持抗战、团结和进步的方针,积极推进统一战线的形成发展。党的报纸,是党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作为党的报刊《新华日报》十分注重充分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社会各界同盟者的意见。“新华日报最高度的党性就是它应该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的呼声和感情、思想和行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后,在宣传工作中坚持民主,毛泽东高度重视党的外交工作与宣传工作,强调既要注意宣传党的政策和方针,又允许有自己的看法,尤其注重给人以充分的民主,推动自由交往。新征程,引导广大宣传工作者从人民出发,深入群众、尊重人民,坚持提高新闻舆论宣传的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推动新时代宣传工作深入人心,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让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
在开展对外宣传工作时,党需要根据特定的历史语境进行统一领导和战略部署,从实际出发灵活开展各项工作。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全面抗战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毛泽东同志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迫切要求下,从中国革命与战争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制定对外宣传策略并加快构建外宣组织体系,围绕“争取抗战胜利”这一党的中心任务来开展宣传工作的。根据抗战形势的变化,党的宣传内容、宣传策略、宣传口径等方面都在不同形势下做了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在新时代,充分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这一中心环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服务新时代的新任务,形成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形势下“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将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准确无误地告知广大人民群众,并及时准确地解释党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政策,使得全体中国人民在党的带领下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结语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筑牢宣传主阵地、把握工作主动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夯实全党同志和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全面抗战时期党新闻宣传工作的历史经验,为当下开展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深刻启示。新时代新征程,要进一步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讲好红色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 3 卷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1991 :1054.
[2] 童之侠 . 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史[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163.
[3] 张帆 . 中共中央南方局与《新华日报》[M].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7 :198.
[4] 开场白 [N]. 新华日报 ,1938-01-11(4).
[5] 本报的期望 [N]. 新华日报 ,1938-05-11(1).
[6] 中央档案馆 .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 第 1 册 (1921-1925 年 )[M]. 北京 :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6.
[7] 董大伟 . 全面抗战时期周恩来开拓党的对外宣传工作实践与历史贡献 [J]. 中国出版 ,202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