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辅导员视角的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优化研究
李娜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0
一、引言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镇物流作为连接城市与农村、生产与消费的关键环节,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农村经济活力与民生保障质量。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博山镇地处鲁中山区,近年来依托当地特色农产品产业,物流需求持续增长,但“懂技术、会管理、留得住”的专业物流人才缺口显著。本文以博山镇青杨杭村北为实践基地,开展物流人才培养路径优化研究。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政引领者”“成长管理者”“就业推动者”,更能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衔接中发挥桥梁作用,既要了解学生学习痛点、职业规划困惑,也能通过校企合作、实践指导,推动人才培养与乡镇物流实际需求深度融合。基于此,本文从辅导员角度,系统分析物流人才培养路径优化的必要性与实践策略。同时强化思政教育的实践导向,实现“育人、助企、促就业”三重目标。
二、物流人才培养路径优化的必要性分析
通过走访调研,深入博山镇物流企业、农户,对鲁青包装管理层、车间技术骨干的访谈及 4 届物流工程专业毕业生跟踪调研,发现当前物流人才培养,结合乡镇企业需求方面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人才培养的路径优化刻不容缓。
(一)专业能力与企业岗位需求错位
L 包装是一家以木材加工为主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企业在发展阶段亟需“懂智能包装设备调试、会冷链仓储温湿度调控、能优化配送路线”的物流工程人才,但调研显示:应届毕业生虽掌握基础物流知识,但对具体的农产品冷链运输的温湿度控制、乡镇网点的分散化配送流程不熟悉,需企业额外花费 3-6 个月培训才能上岗,学生对“企业真实岗位需求”认知模糊,将“物流工程”等同于“快递运输”,忽视企业对“工程技术 + 行业场景”的复合型要求,导致就业时“眼高手低”。
(二)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脱节
L 包装负责人多次提及:“我们更愿意录用‘能吃苦、肯钻研、有责任心的学生,有部分的毕业生虽然学习掌握了部分专业知识,但是对于职业存在认知偏差,面对车间轮岗、夜间冷链配送的实际工作内容表现出反感情绪,入职后 3 个月内离职率达 40% 。”在就业指导课程的互动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因“怕累、追求城市高薪”,对乡镇物流企业的岗位兴趣低,即便推荐实习,也存在“敷衍应付”的情况,利用课堂和课后的谈心谈话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与责任意识,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转换率仍较低。
(三)学生管理与企业需求衔接薄弱
当前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管理以“校内常规事项”为主,未将当下乡镇物流企业人才需求融入管理环节,针对企业需求,在学生技能训练中增加专项督导;未结合企业“痛点”问题,在职业规划指导中强化“乡镇物流发展前景”引导,使得学生管理与企业发展目标脱节,无法为企业输送稳定适配的人才。根据调研显示,现有培养体系多以城市物流为核心,侧重理论教学,对乡镇物流的“在地性”需求关注不足。多数学生将物流职业等同于“快递员、仓库管理员”,存在一定的认知错位,对乡镇物流在乡村建设中的价值认知不足,甚者在学生的学业过程中有的学生对于真实物流场景一无所知,没有上手实践经验,且缺乏对基层岗位的认同感,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不足,导致培养目标与实际需求难以匹配。
三、辅导员视角下物流人才培养路径优化策略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结合辅导员职能技能优势,从四个维度构建物流人才培养优化路径,形成“认知—实践—就业—成长”的全过程培养模式。
(一)强化思想引领,纠正职业认知偏差
辅导员将“乡村振兴与物流人才价值”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类校园活动转变学生对乡镇物流的认知误区。通过邀请邀请相关物流企业负责人、“返乡创业物流人”进校园开展讲座,分享“农产品物流助力农户增收”的案例,通过实例让学生直观感受乡镇物流的社会意义。利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指导课程,结合学生专业实际,为其制定“职业发展路径图”,明确岗位的晋升通道,消除学生的“基层岗位无发展”的顾虑。组织学生赴博山镇革命老区开展实践活动,将“服务基层”的红色基因与职业选择结合,激发学生扎根乡镇、助力乡村振兴的责任感。
(二)增加实践环节,搭建“校内 + 校外”双实训平台
辅导员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结合学院实际教学工作,从“理论主导”向“实践导向”转变,在校园内搭建“物流模拟仿真实验室”,设置相关实训模块,让学生在校园内掌握基础操作技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相关赛事,以赛促学。与 L 企业对接项目基地需求,依托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分阶段参与企业运行工作,顶岗实践体验学习,辅导员全程跟进,每周召开“实践复盘会”,帮助学生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记录实践成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深化校企协同,构建“培养—就业—留存”闭环辅导员作为校企合作的“纽带”,需推动高校、乡镇物流企业、地方政府三方协同,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联合培养—就业输送”机制;根据博山镇物流企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增设《农产品物流管理》《乡镇物流网点运营》等特色课程,将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转化为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专业针对性。辅导员联合地方政府,为留乡就业的学生争取政策支持,同时,通过“校友回访”“节日慰问”等相关活动,增强学生对乡镇物流岗位的归属感,提升人才留存意愿。
(四)完善成长追踪,动态优化培养路径
辅导员需建立“一生一档”,对参与项目的学生从“在校学习—企业实践—就业发展”进行全程追踪,记录学生在校表现、实践表现、职业规划诉求,定期与专业教师、企业导师沟通,调整培养重点与培养方向,并定期收集企业的相关评价,针对反馈的问题展开专业的指导。在学生毕业后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回访学生,了解其在乡镇物流岗位的工作状况、职业发展困惑,同时收相关集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建议,为后续培养路径优化提供依据。
四、结论与展望
本次研究以山东 L 包装有限公司为核心调研对象,站在辅导员视角,通过“问题调研—路径优化—实践应用”的研究过程,辅导员通过“岗位思政引领、需求导向的学生管理、深度校企协同”来优化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以此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强化思政教育的实践价值。
未来,随着乡镇物流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将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同时将企业案例转化为思政与技能教学资源,将“企业评价反馈机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评范围,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高素质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健。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24 (5): 68-70.
[2] 李娟。高校辅导员在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定位与实践路径[J]. 教育与职业,2023 (12): 89-92.
[3] 山东鲁青包装有限公司。企业物流人才需求报告 [R]. 2024.
[4] 教育部。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Z]. 2023.
作者信息:
李娜,女,1994 年11 月生,山东省东营市人,汉族,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与学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