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背景下西藏林业生态修复的相关探讨
次仁片多
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绒辖乡农牧综合服务中心 858200
前言: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主体,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在全球生态系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林业作为西藏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背景下,西藏林业生态系统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所以应该深入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西藏林业生态修复的相关情况,为保障西藏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提供蓝本。
一、分析气候变化对西藏林业生态的影响
(一)气温上升
近几十年来,西藏地区气温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气温升高导致积雪融化提前,雪线上升,高山冰川退缩,不仅改变了高山的生态景观,还影响了依赖冰川融水生存的植被分布和生长。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耐寒的高山植物因生存环境改变而面临生存危机,物种分布范围逐渐缩小。
(二)降水模式改变
气候变化使得西藏地区的降水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降水季节分配不均现象加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期提前或推迟,导致干旱和洪涝等灾害频繁发生,在干旱季节,土壤水分不足,树木生长受到抑制,甚至出现枯死现象,而在洪涝季节,过量的降水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破坏森林植被,造成水土流失。
(三)极端气候事件增多
气候变化导致西藏地区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暴雨、暴雪、干旱、大风等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这些极端气候事件对林业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暴雨和暴雪可能引发森林火灾、树木倒伏和折断,破坏森林结构,而干旱会导致树木缺水死亡,降低森林覆盖率,大风则会吹倒树木,造成森林资源的损失,更甚的是,这些极端气候事件还容易引发森林病虫害的爆发,进一步威胁到林业生态的安全[1]。
二、气候变化背景下西藏林业生态修复的应对措施
(一)优化树种选择与培育,提升森林适应性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西藏地区的气温、降水等条件发生改变,传统树种可能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因此优化树种选择与培育是林业生态修复的关键举措。相关的科研人员应加强对本地树种的调查和研究,筛选出具有较强适应性和抗逆性的优良树种,例如可以选择西藏柏木,作为本地树种,其具有耐寒、耐旱、耐贫瘠等特点,能够在高海拔、恶劣的环境中生长,在林业生态修复项目中就可以优先选择西藏柏木等本地适生树种进行造林,提高森林的成活率和稳定性。另一方面,则要积极开展树种的引种驯化工作,与国内其他地区或国外相关机构合作,引进一些适应气候变化趋势的树种,而后在西藏地区进行试种和驯化,比如,从气候条件相似的地区引进一些耐旱、耐高温的树种,在此之前要经过多年的观察和培育确定其是否适合在西藏生长,一旦试种成功,就应该立即逐步扩大种植规模,丰富西藏的森林树种资源,如此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促进森林的健康生长 [2]。
(二)构建多元化生态修复模式,增强生态稳定性
单一的生态修复模式难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复杂影响,因此需要构建多元化的生态修复模式。其一可以采用混交林造林模式,将不同树种进行合理搭配,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森林结构,在造林时,将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相结合,乔木可以提供遮荫和栖息地,灌木可以保持水土,草本植物可以增加地表覆盖,减少水土流失,这样的混交林模式能够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其二应开展生态廊道建设,用以连接不同的森林斑块,促进物种的交流和扩散,增强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在西藏地区生态廊道建设中,可以沿着河流、山谷等自然地形,种植适宜的树种和植被,例如在雅鲁藏布江流域建设生态廊道就可以保护沿岸的生态环境,还可以为野生动物提供迁徙和栖息的通道,提高生物多样性。其三还可以结合生态旅游、林下经济产业,开展综合性的生态修复项目,在一些具有旅游资源的地区植树造林、恢复植被,打造生态旅游景区,由此促进生态修复,还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强生态修复的可持续性。
(三)加强生态监测与预警,及时调整修复策略
建立完善的生态监测与预警体系,能够及时掌握气候变化对林业生态系统的影响,针对现有的森林林业植被,要积极开展森林健康状况监测,定期对森林的植被覆盖度、生物多样性、病虫害发生情况等进行调查和评估,比如,在当前的大数据背景下,就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和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森林的植被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发现森林健康状况出现问题和病虫害爆发情况,就可以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减少损失 [3]。而后还可以建立生态预警机制,根据大数据的监测数据和模型预测,对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提前发出预警,例如当监测到某地区的气温持续升高,可能对树木生长产生不利影响时,应该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相关部门和林农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调整树种结构、加强抚育管理,确保林业生态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强化政策支持与公众参与,形成修复合力
应出台相关政策,为林业生态修复提供有力保障,同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生态修复的良好氛围。针对资金问题,要加大对林业生态修复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造林绿化、树种培育、生态监测等方面,比如对参与生态修复的企业和林农给予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提高他们参与生态修复的积极性 [4]。
在公众参与方面,应注重加强生态宣传教育,还可以组织志愿者参与植树造林活动,让公众亲身体验生态修复的重要性,这样生态修复工作就会更加符合公众的需求和期望。
结语:
总而言之,气候变化给西藏林业生态系统带来了诸多挑战,但同时也为林业生态修复提供了新的机遇,所以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完善林业生态修复的模式和方法,适应气候变化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参考文献:
[1] 杨琴 , 王小川 , 和紫微 , 等 . 西藏自治区草原 " 三生功能 " 协调实现途径初探 [J]. 林业建设 , 2023(6):14-18.
[2] 杨振国 . 西藏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及影响因素研究 [D]. 北京林业大学 ,2022.
[3] 刘洪强 , 黄峥 , 董雅雯 , 等 . 西藏营造林实践经验 , 问题与对策 [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 2024, 43(3):11-15.
[4] 廖承锐 . 西藏高寒河谷沙地植被恢复特征及经营对策研究 [D]. 南京林业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