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矿渣微粉副产品销售中的客户开发与维护分析

作者

陈海琼

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

关键词:矿渣微粉;客户开发与维护

一、引言

在“双碳”战略与循环经济政策推动下,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成为产业转型重要方向,矿渣微粉作为钢铁冶炼大宗副产品,因活性高、可替代水泥熟料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绿色建筑材料领域,市场需求持续扩张;随着钢铁产业结构调整与建材行业升级,矿渣微粉产量逐年增长,市场竞争从单一产品质量比拼转向全产业链竞争,客户资源成为企业核心要素,然而多数生产企业沿用传统销售模式,在客户开发中存在目标分散、渠道单一等问题,在客户维护上面临关系松散、服务同质化等困境,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在此背景下,如何精准开发潜在客户、稳定维护现有客户群体成为矿渣微粉企业突破瓶颈、提升竞争力的关键课题,也为本文研究提供现实依据与实践需求;理论层面,本研究聚焦矿渣微粉销售环节的客户开发与维护问题,可填补该领域营销策略研究空白,通过构建针对性客户管理理论框架,为工业副产品营销领域的客户关系管理研究提供新视角,丰富相关理论体系并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范式;实践层面,研究成果能为矿渣微粉生产企业提供切实可行的客户开发路径与维护策略,助力其精准定位目标客户、优化客户关系、提升市场竞争力,进而推动矿渣微粉产业良性发展,促进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响应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同提升,具有显著现实意义。

二、全国矿渣微粉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矿渣微粉行业呈现稳步发展态势,作为重要的绿色建材辅料,其发展与钢铁工业、建筑业景气度密切相关:产能与产量持续增长,全国产能已超 1 亿吨且产量年均增长 5% 以上,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中南等钢铁工业发达地区;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从传统建筑工程向高性能混凝土、预制构件等高端领域延伸,部分领域已形成专项标准;技术水平逐步提升,生产工艺向高效立式磨等先进技术转型,智能化水平提高,部分企业可生产比表面积450m²/kg 以上的高性能产品;政策驱动作用显著,国家及地方多项政策支持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部分地区给予相关项目补贴或税收优惠;市场竞争与挑战并存,企业以中小型为主,头部企业凭借规模等优势占据一定份额,同时面临原材料价格波动、运输成本高、部分地区产能过剩及替代材料竞争等问题;绿色发展特征凸显,符合循环经济理念,每利用 1 吨矿渣可减少约 0.8 吨二氧化碳排放,行业向低碳化、集约化方向发展,部分企业通过产业链延伸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总体处于稳步发展阶段,未来在绿色建材体系中地位将进一步提升,但需应对竞争和成本压力,推动产业向高质量、高附加值方向升级。

三、矿渣微粉行业发展现有的问题

(一)区域发展不均衡与产能过剩风险

行业产能高度集中于钢铁工业发达的华北、华东等地区,部分区域因企业扎堆布局出现产能过剩现象,而中西部等建材需求增长较快的地区供应不足,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同时,中小规模企业占比过高,同质化竞争加剧,部分企业为争夺市场采取低价策略,影响行业整体利润水平。

(二)原材料依赖与成本波动风险

矿渣微粉生产高度依赖钢铁企业排放的高炉矿渣,原材料供应受钢铁行业景气度直接影响。当钢铁产量波动或矿渣综合利用渠道变化时,可能引发原材料短缺或价格上涨。此外,矿渣运输半径有限(通常不超过 300 公里),导致运输成本占比过高,制约企业市场辐射范围。

(三)应用场景拓展受限与标准体系不完善

尽管应用领域逐步向高端延伸,但目前矿渣微粉仍以传统建筑工程为主,在高性能混凝土、特种工程等高端场景的应用比例较低。部分细分领域缺乏针对性的产品标准和应用规范,下游企业对其性能认知不足,导致替代水泥熟料的比例难以进一步提升,市场潜力未充分释放。

四、矿渣微粉行业发展问题解决对策

(一)优化产业布局,化解产能过剩

为优化区域域协调发展与行业提质增效,应结合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鼓励大型企业在原料产地与需求集中区布局生产基地,通过产业转移平衡区域供需,同时建立跨区域产能调配机制,利用“东材西输”等模式缓解东部过剩产能、填补中西部供应缺口;此外,还需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重组淘汰低效产能以提高产业集中度,通过设立行业准入门槛限制小规模、高能耗企业新增产能,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转型,从而避免同质化低价竞争。

(二)稳定原料供应,控制成本波动

为稳定原料供应并控制成本波动,应推动矿渣微粉企业与钢铁厂建立长期战略合作,通过签订固定量价协议锁定原材料供应,并探索“钢铁厂 + 微粉厂”园区化共建模式,实现矿渣就地转化以降低运输成本;同时研究钢渣、镍渣等工业废渣的协同利用以拓展多元化原料来源,减少对单一矿渣的依赖,还需优化物流布局,通过建立区域集散中心、发展散装运输等方式扩大有效运输半径,降低物流成本占比。

(三)拓展应用场景,完善标准体系

为拓展矿渣微粉的应用场景并完善配套体系,应联合科研机构开展其在高性能混凝土、海洋工程、预制构件等高端场景的应用技术研发,形成针对性解决方案,并通过示范工程建设提升下游企业对产品性能的认知与信任;同时推动制定细分领域产品标准和应用规范,明确矿渣微粉在不同工程中的掺量比例、技术要求,建立绿色建材认证机制,将其低碳属性纳入评价体系,助力下游企业实现碳减排目标。

五、结论

矿渣微粉作为钢铁工业重要副产品,在绿色建筑材料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其行业发展面临企业数量激增与规模结构失衡、产量增长乏力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价格波动剧烈与市场秩序混乱、客户开发低效与维护机制薄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推动企业整合与规模化发展、精准调控产能与拓展应用场景、建立价格调控与行业自律机制、实施精准化客户管理策略等对策,可优化产业结构、平衡产需、规范市场秩序、提升客户管理水平,为矿渣微粉生产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提供实践指导,助力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产业可持续发展,同时为工业副产品营销领域的客户关系管理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高振山 . 矿渣微粉混凝土在高层建筑基础中的耐久性应用分析 [J].佛山陶瓷 ,2025,35(08):59-61.

[2] 刘希琛.GT 公司矿渣微粉营销策略研究[D].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21.

[3] 郝文义 . 采用矿热电炉 - 立磨机技术利用金川冶炼弃渣生产合金铁低硅硅铁和矿渣微粉可行性探讨 [J]. 铁合金 ,2020,5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