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德育实践路径创新探究

作者

韦俊

广西百色市田林县利周瑶族乡中心校 533301

引言:随着教育改革深入推进五育融合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重要方向,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品德形成关键期,其德育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当前小学德育实践中仍存在融合度不够、实践形式单一等问题,文章基于五育融合理念深入探析小学德育实践现状,寻求突破传统德育模式格局,构建创新实践路径,期望能够推动小学德育工作实现质效提升,形成协同育人格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德育现状分析与问题审视

我国小学德育工作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取得显著进展,但也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当前小学德育总体呈现积极向好态势,各地小学逐步确立德育为先办学理念,将品德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学校注重挖掘各学科德育元素,开发地方特色校本课程形成多层次德育课程架构,教师队伍建设上班主任队伍专业化水平提升,心理健康教师配备逐步完善,教师德育能力培训常态化开展,家校协同方面家长学校普遍建立,家访制度规范实施家校互动平台日益丰富。然而实践中仍存在五育割裂现象,德育工作未能与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有机融合,学科间壁垒明显,德育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吸引力与实效性,学生参与热情不高,德育评价体系不完善过分关注知识灌输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问题成因主要体现在认识层面与实践层面两个方面,认识层面上部分教育管理者与教师对五育融合理念理解不深,仍将德育视为单独环节而非教育全过程,受应试教育影响智育仍占主导地位,德育地位弱化,德育实效性评估困难导致工作重形式轻实效。实践层面上传统德育模式局限性明显,知识灌输多于实践体验,说教多于引导启发,德育资源整合不足校内外德育资源未能有效联动,教师德育专业能力培养机制不健全专业发展支持体系缺失。这些问题反映出当前小学德育工作面临转型升级关键期,亟须在五育融合视域下进行路径创新与实践探索,突破传统德育模式局限构建符合时代要求新型德育体系。

二、德育实践创新过程中,多元路径构建与方法整合

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德育实践创新路径先应体现于课程体系整合构建,学校需构建大德育课程体系将德育元素融入各学科教学,挖掘语文、数学等学科中蕴含思想价值实现隐性德育,同时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跨学科主题教育活动打破学科界限。建立校本特色德育课程如传统文化、红色教育等主题课程,形成显性德育,构建课堂内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德育课程链实现全时空育人。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创新教学策略,推行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道德认知,采用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对道德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运用案例教学法分析真实事例培养学生判断能力。推广体验教学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内化道德规范,应用项目学习法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公益服务等活动,在实践中提升道德素养。

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也是重要创新路径,学校应建立家校共育平台,定期举办家长培训讲座提升家长教育能力,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参与学校德育实践,组织亲子共读、亲子劳动等活动促进家庭德育实效。社区协同方面学校可与社区建立共建关系,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志愿服务、公益实践,引入社区老人、能工巧匠等人才资源进校园开展传统文化传承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社区场馆、企业单位拓展德育实践场所。还应注重数字技术赋能德育创新,运用信息技术创新德育形式,开发德育微课、动画等数字资源,建设德育云平台实现德育资源共享与交流,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道德发展状况实现精准德育,开展网络德育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健康使用网络。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育人体系完善层面上,德育评价改革与机制优化

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德育评价体系改革应坚持多元化评价理念,学校应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关注学生道德品质发展过程而非结果,采用多主体评价方式吸纳教师、家长、同学等多方评价。实施多维度评价标准综合考察认知水平、情感态度等方面,使用多种评价工具如观察记录、成长档案等,建立过程性评价体系,通过日常表现积累形成评价依据。学生自主发展机制构建方面学校应当建立学生自主管理组织如小小班委会、自治委员会等,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开展主题班会、道德讲堂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讨道德议题。设立成长目标系统,帮助学生制定品德发展计划进行自我反思,创设自主实践平台鼓励学生设计实施公益项目,培养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习惯。

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构建也至关重要,学校应建立德育教师培训机制,定期组织专题培训提升教师德育专业能力,构建校本研修共同体,通过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交流学习,开展德育案例探究,鼓励教师撰写反思日志提升实践反思能力。与此同时要完善德育工作保障机制,学校应健全德育工作领导单位,建立校长负责制成立德育工作委员会,完善德育工作制度体系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实施方案等。加强德育经费投入保障德育活动开展,优化德育环境建设创设具有育人功能校园文化环境,构建德育资源库整合校内外各类德育资源,建立德育工作反馈调整机制定期评估德育成效,及时调整工作策略,加强德育研究团队建设,推动德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形成学校德育特色。

结论: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德育实践路径创新需从德育内涵、实践方式等多维度进行系统设计与改革,通过分析当前小学德育工作现状与问题,探究发现五育割裂、形式主义等问题依然存在。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应构建多元实践路径,包括整合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等,同时完善育人体系改革评价机制,构建学生自主发展平台健全教师专业支持体系。这些创新实践路径将有效促进五育融合落地实施推动小学德育工作质量提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秀玲 . 浅谈小学”五育融合”的实践路径 [J]. 文科爱好者 ,2024(2):166-168.

[2] 陈青天.”五育融合”背景下的学校德育一体化实践路径研究[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 2022, 7(5):12-14.

[3] 秦虹 .“双减”背景下小学德育实践路径探析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2(31):105-105.本文系百色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5 年课题“五育融视域下小学德育实践路径创新探究”( 课题编号:2025113) 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