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的难点与突破方法

作者

李金华

兰陵县大仲村镇中心小学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古诗词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古诗词因其语言的古老性、文化背景的复杂性以及诗意表达的特殊性,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常常面临诸多难点。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主要难点,并提出相应的突破方法,以期为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提供有效的策略和指导。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突破方法

引言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与哲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不仅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审美能力及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途径。然而,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古诗词教学的难度较大,学生的兴趣与理解往往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

一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难点分析

1.1 语言古老性带来的理解难题

古诗词作为古代文化的载体,其语言通常较为古老,结构复杂,词汇含义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这种语言上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学生在理解诗词时的困难。例如,许多古诗词中使用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文言文句式以及特殊的修辞手法,这些都让小学生在学习时感到陌生,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尤其是一些含蓄的表达方式,学生难以直接抓住诗句的核心意义。

1.2 文化背景的隔阂

古诗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蕴含了大量与历史背景、传统习俗、社会风貌等相关的知识。对于现代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生活在与古代社会截然不同的环境中,对古代文化的理解较为浅显。许多古诗词所描绘的景象、所反映的情感,只有在了解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情况下才能真正理解。例如,诗人通过自然景象表达的情感,往往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常识与历史理解能力。若学生缺乏对这些背景的认知,他们可能无法全面理解诗词的内涵,甚至误解诗歌的主题或情感。

1.3 学生的兴趣与学习动力不足

在古诗词教学中,学生的兴趣与学习动力不足常常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现代社会信息化、娱乐化的生活方式让孩子们习惯了更加直观和快速的学习形式,面对古诗词这种形式抽象、内容深奥的学习材料时,他们很容易感到乏味。尤其是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不能有效吸引他们的兴趣。此外,一些学生在初次接触古诗词时,由于语言的难度和内容的陌生,可能产生对学习的抵触情绪,进一步加剧了他们学习动力的不足。

二 古诗词教学的突破方法

2.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古诗词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对学生来说往往较为陌生,直接进入分析和背诵的传统方式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中创设生动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与古诗词相关的生活场景或想象空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述的环境中,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静夜思》时,可以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讲述诗人在月光下思乡的心境,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句中的情感。

2.2 深入文化背景,增强理解

古诗词的真正魅力往往隐藏在其文化背景之中。要有效突破文化隔阂,教师需深入讲解诗词所反映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文化内涵。例如,在讲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教师可以先介绍唐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帮助学生理解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的雄心壮志。进一步来说,古诗词中的意象和象征常常与特定的文化符号和历史事件紧密相连。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文化实例、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来解释诗中的深层含义,使学生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文字解读上,而能深入感受诗歌所传达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2.3 诗词赏析与情感体验

诗词赏析不仅仅是对语言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通过诗词感受和体验其中的情感。古诗词往往包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表达,如忧愁、喜悦、孤独、豪迈等。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不仅从字面意义入手,还要从情感和意境上进行赏析。例如,在讲解李白的《庐山谣》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联想诗人对庐山的向往和赞美,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从而产生共鸣。通过情感的体验,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诗词的美,还能在内心深处产生对文学的喜爱。

三 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3.1 情境创设的实际应用

情境创设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策略之一。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与诗词相关的情境,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例如,在教学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教师通过播放一段描绘晨曦初现的短片,带领学生进入自然景观的情境,再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描绘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一壮丽景象。通过这种情境渲染,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诗句的画面感,还能体会到诗人胸怀壮志的豪情。类似的做法也可以应用在其他古诗词的教学中,借助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营造诗意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诗歌中的情感与意境,从而提高他们对诗词的学习兴趣。

3.2 文化渗透的教学策略

古诗词不仅是语言学习的载体,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文化渗透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次含义,提升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尊重感。例如,在讲解《静夜思》时,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唐代的夜晚生活、节令习俗以及思乡的文化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人表达孤寂与思乡情感的背景。文化渗透不仅限于历史背景的讲解,还可以通过对诗词中涉及的哲理、道德观念等方面的阐述,帮助学生了解诗歌所蕴含的深刻智慧。例如,教师可以介绍古诗词中常见的“天人合一”思想,或是古代士人的修身齐家理念,从而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诗人的思想与情感。

3.3 赏析方法与学生反应

古诗词的赏析方法多种多样,而学生的反应则因个体差异而不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与兴趣,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诗词赏析。例如,在讲解杜牧的《清明》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意境,让学生体会到诗人通过自然景象表达的怀念情感。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询问他们对清明节的了解,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诗歌的情感共鸣。

结束语

通过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难点与突破方法的分析,可以看出,语言古老性、文化背景的隔阂以及学生兴趣不足是当前教学中常见的挑战。为有效克服这些问题,教师需要通过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深入挖掘文化背景、以及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等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实践证明,采用这些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还能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文化认同感。

参考文献

[1]张春丽. 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审美鉴赏能力培养[J]. 第二课堂(D), 2024,(03): 31.

[2]韩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国古代诗词的价值与方法探究[J]. 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 2024,(01): 25-27.